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

要回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林徽因《别丢掉》

2017年《朗读者》节目上,96岁高龄的许渊冲眼含热泪,吟着这首诗,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在那期节目上,他递给董卿一张名片,赫然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第一人。

董卿笑着说:"您不怕这名片递出去,别人觉得您怎么敢这么说。"对此,他十分自信:"这是事实。"

我们也千万莫笑他狂妄,因为他的确有实力说这句话。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他是当代翻译泰斗,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爱国,强调中国人要文化自信;他爱美,创立了"三美理论";他爱翻译,晚年笔耕不辍。

他是游走在中文、英语、法语的奇才,2014年曾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少时启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1921年,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已经是民国十年,那是一个变化纷呈的过渡年代,是不平凡的动荡岁月。

后来的他成长为一个如此重视美感、如此热爱翻译的人,这与儿时母亲和表叔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

母亲曾经受过教育,毕业于当时江西省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擅长绘画,尤其喜欢画花绘鸟。

在母亲的教导和潜移默化下,他3岁学认字,喜好文学,对美的追求更是长在骨子里一般,天性驱使他对美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向往。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表叔熊式一,笔名适逸,是一名翻译家,作品以戏剧为主。

同为20世纪屈指可数的双语作家,虽然名气远不如林语堂,但他是英语世界撰写并执导戏剧的中国第一人,对中外文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熊适逸创作并导演的英文话剧《王宝钏》,连演三年近千场而不衰,轰动欧美。

而这也让年少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兴趣,也为他后来的翻译提供了帮助。

当年有人问许渊冲的梦想是什么,他说:"表叔那样的著译家。"而今,他把梦想照进了现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时便有了这清晰的认知,这大概是许渊冲的幸事,亦是我们的幸事,因为我们即将看到一个成长起来的中英法三语互译的闪亮新星。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人如其名,"渊"而"冲"

许渊冲的这一生真的是对得起这个名字,名副其实、人如其名大概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他知识很"渊"。

这一点倒不必赘述,能将中英、中法互译已然了得,况且他擅长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类甚至国人光是读懂背诵就甚有难度的作品。

他3岁认字,7岁读小说,8岁开始学英语、记日记。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在国内外出版百余本书,依然笔耕不止,知识储备之渊博,他真当得起这"渊"字。

他性格很"冲",人称"许大炮",因为他"嗓门大、爱生气、好辩论"。

不过他的实力和价值也衬得起他的"冲"。从小便成绩优异,1938年,他更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在这所当时世界一流的大学,他大一就在《文学翻译报》上发表了处女译作《别丢掉》,开始崭露头角,而后便有了他的冲人狂事。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据说,外国文学系主任、也是后来的外交部部长叶公超第一次上课时,他便来了一遭大炮举动。

当叶教授提问学生课堂内容是什么时,他手也不举,直接用英语抢答,引得同学纷纷侧目,他倒镇静得很,顺便还出了点名。

不过,在课上抢答在他干的狂事里倒算不得什么,毕竟他是敢在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飞虎队面前抢答的人。

那一鸣惊人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才是让他出了名,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走红"了。

许渊冲就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像个孩子一样,如今99岁高龄的他依然如此。

对美有追求,有点"膨胀"的自信,也有傲人的资本,就像当初家人为他取的这名字一般,甚至是当这才华引火上身,在特殊时期度过亦是如此心态。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任外界变动,我自自然不动

1951年,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回国后,许渊冲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他性格洒脱,心直口快而无城府,别人一次两次便学乖了熬过去了,他倒好,历次运动他回回中招。

别人笑他大难不死,可他大概是自己都不觉得在受难,毕竟他很认真地在搞翻译事业。

写检查作检讨、被软禁的日子,他也没忘记了翻译,趁1956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接连出版了译作《一切为了爱情》和《农村散记》。

20世纪60年代,风雨袭来,多少知识分子因这段时间停止执笔,又有多少人停在这十年,再也走不出来。

因为那段时间太苦了,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可是,他留下来了。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为什么会是他呢?原因很简单,他脑子里只有他的翻译,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

烈日炎炎,被押着去开会挨批,他就乖乖地站着,任凭那些不堪的话语在空中飘过,甚至根本入不了他的耳朵,更进不了他心里去抢那翻译的位置。

"琢磨着翻译的时候,就把热、累、批、斗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等到我把全词翻译完,会也结束了。"

只是他那时琢磨着如何翻译诗词,译文却害他多挨了100下鞭子。

他的妻子看见他被打得屁股开花,又气又心疼,问他还译不译,他倒是伤疤没好就忘了疼,"译,译,当然要译!"

这个世界太多纷纷扰扰,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可能时常迷茫,时常感觉熬不下去。

可若像许渊冲一般,自动过滤掉这些不想吸收的信息,一心钻研自己所爱,大概是难得又让人向往的了。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金子的发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十年动乱结束,许渊冲已近花甲。旁人的花甲是退休的年纪,而他却步入正盛正当时,就如金秋一般,硕果累累。

1983年,他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开始主攻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而这一路,他收获了赞誉,也引来了一些骂名。比如翻译中国文学,有人选择意译,也有人选择直译。

其实,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读者也好,同行也好,难免比较,有时候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比如,他和著名翻译家王佐良都曾翻译法国诗人瓦雷里的《风灵》,曾有一句,王佐良的译文是"无影也无踪,换内衣露胸,两件一刹那",而他的则是"无影也无踪,更衣一刹那,隐约见酥胸"。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两人一直一意,当时争论颇多,许渊冲还一度被"雪藏",在采访中他甚至直言:"从1992年一直到1995年王佐良去世前半年,《中国翻译》都不登我的文章。"

这个老头儿,率真得可爱,这么直接,让人直呼神奇,他如何能翻译出那么富有美感和意境的作品呢!

幸运的是,沙子吹尽,是金子终究会发光。他的意译逐渐被人所认可,他想通过意译探究的中国诗词深藏的意义,也终于被人所理解。

2007年,86岁的他罹患直肠癌,医生下了"最后通牒"——说他活不过93岁。

他也不慌不忙,每天4、5点睡觉,9、10点起床,从夜晚"偷"了些时间,完成自己的翻译心愿。

对他来说,"每天和每天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今天有没有翻译。"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判只剩7年,今99岁

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纵观许渊冲的这99年,我们最能体会到的一个词就是热忱。

不论是对于他热爱的翻译事业,还是对于中国文化,他都用最饱满的状态去对待,永远都是最自信最昂扬的状态。

我想,这份热忱就是我们能够从他这里学到的,毕竟一位99岁高龄的长者都从不说放弃,一直在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英法   志在千里   表叔   老骥伏枥   翻译家   花甲   人皆有之   译作   英语   高龄   晚年   中国   爱美   自信   时间   作品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