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有没有必要?

上海南汇一名初一女生,近日在写下遗书后跳楼身亡。

这是一个懂事得令人心疼的女孩:

跳楼前,她把3万块压岁钱整理好放在桌子上。


她写下从学校借的书,并叮嘱父母帮她还掉。


她甚至想好了,要死在外面,不让自己的家变成凶宅。

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有没有必要?

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有没有必要?

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有没有必要?

半夜,她在踩着自己房间的榻榻米跳下去的前一刻,还留下字条:“榻榻米我用鞋踩过,用抹布擦干净。”

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有没有必要?

马上就要开学了,“双减”马上就要实施了,可就在黎明破晓前,一个年轻的生命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字字泣血,句句断肠。

跳楼的原因,是父母威逼她考全班前十,年级前二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父母不惜责骂、羞辱甚至殴打。

悲剧引人深思:

有没有必要考试排名?

有没有必要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

日本首富、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发现一个现象:一个企业的人才结构呈2∶6∶2分布。

即10个人中,有两个人特别优秀,6个人表现一般,剩余两个是拖后腿的。

哪怕一开始就让10个非常优秀的人组合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会形成2∶6∶2的结构。是谓“柳井正人才结构”

柳井正由此得到一个启示:

企业并不是因为有了优秀人才就会发展,全体员工结构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企业需要优秀的人才,也需要一般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把握这种平衡,企业才会不断进步成长。

一个班级同样存在这样的学生结构,几个拔尖的,几个拖后腿的,中间夹着一群中不溜秋的。哪怕把一群聪明绝顶的尖子生编进一个重点班,用不了多久,2∶6∶2的学生结构就会自动出现。

这种学生结构是一种客观现象,它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是通过考试排名把这种学生结构大白于天下,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优良中差哪一等。

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有没有必要?

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结构大白于天下?

因为结构决定角色,角色决定行为。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参加者都是男性志愿者。

他们中的一半被随机指派为“看守”,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到牢房中。

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角色。

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

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积极地反抗。

实验中的所有人,都深深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无法自拔,不管是虐待者还是受虐者,甚至主持实验的教授也被卷入其中,成了维持监狱秩序的“法官”。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错位”。

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他不得不在第六天后就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狱警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最有争议性的实验之一,曾经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狱警实验告诉我们:角色变了,人也跟着改变。

当人置身于某个角色时,本来“应该这样”的事情,就变成了“不这样不行”,给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人甚至会积极地采取一些行为,使自己更加适合当前的地位或角色。

一个本来优秀的孩子,可能由于发育相对较慢,开窍较晚,而在考试中排名靠后,成为一名“差生”。一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他就会像狱警实验中的犯人一样,开始进入差生的角色,丧失信心,排斥学习,自暴自弃。甚至通过调皮捣蛋等行为使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差生。

久而久之,他就真的成为差生了。

而成为差生,完全是因为考试排名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无关个人,系统使然。

找关系把孩子塞进重点中学,有没有必要?

“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不得有“违规统考”、“考试排名”等行为。

这是非常明智的决策。优生的脱颖而出,是以摧残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自尊心、自信心为代价的,非常残忍,很不人道。

可是,有不少家长不理解国家的良苦用心,对不允许考试排名心存抵触,他们私下打听其他孩子的成绩,以判断自己孩子在班上的名次。

他们甚至振振有词:不允许排名是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鸵鸟心态,到了中考、高考不还是要排名吗?出了社会,在工作中,不还是要排名吗?

不是不要排名,但不能要过早的排名。在孩子心智还不成熟的时候排名,是把一半以上的孩子往炽热的火坑里推。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柳井正的理性与平衡能力。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平平无奇,他们穷尽一切手段逼迫孩子奋勇争先。本就因为排名靠后颜面扫地的学生,会因为家长的辱骂更加灰心丧气,而悲剧往往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发生。


由于与一位知名民办中学的创始人相熟,每逢招生季,不少朋友会找过来,问能不能托关系把孩子送进去?

我的答复是,如果成绩达不到,勉强送进去,孩子会很痛苦。曾经有一位托关系进去的学生,实在受不了同学们的轻视而申请转学。

在2∶6∶2的学生结构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做前一个“2”,那意味着肯定和荣耀。这种荣耀会激发他的全部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反,成为“6”或后一个“2”,则意味着否定和鄙夷。这种鄙夷对能力的压抑,不是名校光环所能补偿的。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古人诚不欺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实验者   荣耀   孩子   拖后腿   榻榻米   狱警   大白于天下   参加者   犯人   监狱   重点中学   角色   结构   优秀   关系   考试   学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