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创新:如何走出迷航?

国企创新:如何走出迷航?

文|刘斌(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知本咨询首席国企改革专家)

编辑|亿亿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关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和走向问题。


我们国家,已经到了从原先追求规模速度到现在追求质量、追求效益的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在这个崭新阶段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从国家到区域、从区域到企业、到地方、到各地创业团队,怎么样能够提升自己创新能力,创造核心竞争力。


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我想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对这个竞争力短板的认识,确实不是今天我们才注意到的啊,四十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过去,我们国有企业这一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短板,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呢?


我们的分析从回顾历史开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这是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科技事业、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十年之后,也就是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又过了十来年,2007年,国家立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订案,其中第二条就明确指出,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最近十年,2015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配套政策出台,开启了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于产业化的新政策空间,从而国家的科技创新法律和政策体系在每个创新链环节上都织细、织密。


过去四十年,我们一直在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果,在一些技术领域和产业环节有了世界级的技术创新成果,不过我们感觉到的创新能力短板和卡脖子领域仍然在更多、更宽的各行各业制约着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


这说明,在建设创新型经济、创造型企业的历史实践中,一定在一些环节、重点、模式上发力不足、发力点不对。


那么,我们在一个崭新的阶段要全力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也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和陷阱,才可能会在有限时间里,把国企创新的效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国企创新:如何走出迷航?


国企创新三种心态


心态一:急


很多国企领导心急啊,为什么下属企业和研究院不给力,出成果这么慢?什么时候才能把卡脖子问题解决掉?


怎么样才能在十四五规划这五年内最大限度产生科研成果?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时在干扰决策判断。


“急”心态带来第一个现象是重短期、轻长期,重数量、轻质量。虽然不能说急功近利,但在有期限、有任务、有考核的层层分解、层层加压过程中,各个级别的国企创新团队,就会放弃那些基础的、长远的、自主的东西,而去找快出成果、出多成果的路子。


“急”心态带来的第二现象是大干快上,胡子眉毛一把抓。政策要求要提升科技创新投入的强度,至少要达到3%以上,那就抓紧梳理全部的科技研究领域,全线加强、全体发力,争取在三到五年之内彻底改变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样的急急火火心态一旦产生,就会成为新时代新形式的撒胡椒面活动。


技术创新是有周期、有规律,要定力、要投入、要时间的。中国企业由于历史而产生的能力不足短板,只有通过时间换空间的原则,在研发规律指导下,在“耐心”驱动下,一步步提升。


所以,我认为国家制定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是远见卓识的选择,对于国企来说,如果想真正实现创新能力根本改变,就不是制定三到五年规划,而需要制定一个十年到二十年的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并持续实践,一代领导班子接着一代领导班子持续干下去。


心态二:秀


埋头科研苦,合作成果易;创新实干难,总结文章易。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少数国企中,产生了一种我称为“秀”的心态。


秀形式。国家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一些国有企业争着去申请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搞了很多双创基地、创新比赛,不少公司的总结材料里有很多名誉、很多牌子、很多称号,但是基本停留在形式层面,有多少是在实实在在推动这些组织发挥作用呢?


秀成果,秀数据。有的企业认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强不强,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展厅炫不炫。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展现公司的科研功夫,在技术水平世界一流之前,先把PPT做到世界一流,企业展厅做到世界一流。


管理可以总结,技术不能作秀。创新需要实实在在的苦功夫,不能变成对上的总结汇报,也不能变成对外的宣传攻关。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真正的技术核心是从来不拿给别人看的,只有作秀的表面文章才会登堂入室。所以,建议国企朋友们,不以总结汇报和统计数字看科技创新,更不以展厅陈列评价创新能力,给技术创新一个清新的、有氧的空间。欢迎关注混改风云公众号。


心态三:全


贪大图全,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想自己干。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有企业要加大投入强度,每年都有数千万、数亿的资金要用在研发和技术,那从哪里入手呢?


一些企业一不留神就考虑把自己产业链环节上的主要内容都包括进来,期望通过增强投入、广泛研发、大量合作,把所有的技术领域都参活进来,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高地和技术磁场。


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国企,越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我们希望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把国企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上去,是通过大量的面上投入更容易,还是集中所有压强到少数核心环节上更有效呢?大家都会有个判断。

国企创新:如何走出迷航?

在这个世界上,丹麦这个国家是以创新能力突出闻名的,500万人口的土地上出现了大量全球领先的创新企业,比如乐高、嘉士伯、维斯塔斯、诺和诺德等世界级公司,它们是如何做到长期技术领先的?


核心就是聚焦和简单。就以诺和诺德为例,这家世界医药公司,近百年来的创新,一直没有离开胰岛素这个细分领域,所以才能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上达到50%,过去的数十年,诺和诺德没有把精力分散到其他生物医药的品种上,更没有去搞其他产业技术。


中国的企业技术创新,如果想突破,需要抓住少数关键的点、关键的横和关键的圆,才会迎来一片蓝天。



三大主义,推动创新


那么,怎么样的创新精神、创新心态需要国企企业家们每日“三省吾身”,成为时刻对照的镜子、标尺和原则呢?


国企创新:如何走出迷航?

制图|知本咨询


1、长期主义


真正的科技领跑者,从来都是长期主义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追求者。从美国的亚马逊,到中国的华为,都是抱定理想、全力以赴、长期坚持、绝不偏离主航道的典型。


长期主义推动的国企创新,我觉得应该有几个特点:



2、低调主义


越是前沿的技术,越是隐秘;越是领先的研究,越是孤独。


很多人都抱怨看到的社会浮躁现象,这种追求表面的、决策轻率的、浮光掠影的现状,都与创新型企业文化背道而驰。


前些年有些号称科技公司、自诩行业颠覆的企业,没有踏踏实实的研究,却经常搞酷炫的产品发布会,靠漂亮的PPT来征服眼球,目的是不断圈钱,维持生命。如果国企创新也成为攀比展览水平,争夺图表数据的高调宣传,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保持低调主义,也有几个可以做的事情:



3、简单主义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创新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企业创新要出竞争力,要有护城河,要与众不同,就需要集中压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从创新的主题、创新的项目、创新的范围等各个层面都保持十分简单和高度专注,集中资源在少数或者极少数关键技术领域,长期苦干。


诺和诺德董事长曾反复说过,公司几十年来保持技术和产品领先,都是基于一个特别简单的理念: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We have decided only focus on what we are good at.”


苹果公司前领导人乔布斯说过,“我的秘诀就是聚焦和简单。简单比复杂更难,你的想法必须努力变得清晰、简洁,让它变得简单。因为你一旦做到了简单,你就能移动整座大山”。这些理念对于很多中国企业都值得反复思考。

国企创新:如何走出迷航?

国企创新的简单主义思想表现是什么呢?



单一环节、核心领域、基础工程,能够从这三个方面选择科技创新的方向,应该具备了简单主义的一点特征吧。


今天,我们对国企创新的一些概念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创新成为新历史阶段的主题词、主旋律、主风口,在国企抖擞精神参与其中之前,更有必要反思过去,总结经验,让自己成为长期主义、低调主义、简单主义的践行者,这样才能让企业创新的巨轮,驶入宽广的太平洋。


版权声明:本文系知本咨询旗下自媒体“混改风云”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核心专家团队、最多原创管理技术、数百家大型国企咨询服务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知本   国企   技术创新   国有企业   环节   心态   成果   主义   核心   领域   简单   国家   财经   技术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