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行而有为,关键是三个词

文|刘斌(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知本咨询首席国企改革专家)

编辑|亿亿


导言知、行、果合一,是各级企业顺利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哲学工具。
知蓝图、知关键、知短板,描绘了在“知”这个环节上,对国企改革家们的一点期望。
行,是改革的本体,也是改变、改进、改良的核心过程,从重要性来说,更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今天我们就来摆摆龙门阵,说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怎么行、行不行的问题。


三年行动,要保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改革工作,这是硬要求。


到目前为止,各级国企都很重视,纷纷推出了本企业的实施落地方案和计划,分工、分责、分任务,呈现出各条线路并行开工、逐项推进、挂图作战的态势,令人鼓舞。


不过,亲身参与到很多企业的具体改革实践工作中,却感觉到这场战役并不是那么好打赢的。


时不时有一些很特别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有时,企业一些非常大胆的改革方案,从第一版开始,在不断地报告、请示、修改、再报告、再请示、再修改,最终获得批复的过程中,改革范围持续缩小,改革力度不断损耗,最后成了对目前现状的小修小补。


有时,企业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类改革组织,报告、报表做了一大堆,PPT也总结提炼的十分漂亮,但是仔细看进去,“我还是从前的我”,从应对检查评估的硬件要求、外表体格观察,这是改革的优秀者,从解决企业实质问题的评价,企业的改革唯独缺少灵魂。


有时,企业推进改革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政策不配套的问题,有历史遗留的难题,有企业决策者担心的个人问题、团队问题。


看到这些改革的问题,企业的决定是“行稳致远”,看看能不能绕开,试试能不能回避。


改革变成了避重就轻,蜻蜓点水的一道反射弧。


虽然,我们所经历的改革,可能只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所发现的这些改革过程难题,还是很有必要找找病因,议议药方。




上行,还是下行?



一读这个半句话,肯定歧义。


这里的关键意思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到底谁先改?是集团一级总部、二级总部先改?还是下属企业先改?


“一个抓手、四个切口”的各项改革内容能看出,很多都是下属各级企业的事情,因为他们才是一线作战部队,改革的成效必须在这里做实、落地。


但是这些改革如果没有来自集团高级决策中心,特别是一级总部、二级总部的全力推动和支持,是肯定不行的,因为集团管控体系规定的最终决策单位在这里,不在下面。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至少是上下一起改、一同促,才对。


不过,在少数集团,主管决策的一级总部、二级总部,改革的进程滞后了。


滞后体现在几个方面:


认识滞后。有些决策者考虑,“无论是做实下级企业董事会、授权放权,或者推行市场化薪酬、中长期激励,改革红利分享在下级,改革决策风险在上面”,所以本着最大程度控制风险的角度,改革的力度还是小点儿好,最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


这种心态认知就产生了下属企业的改革方案,每上报一层,就损耗一圈的必然结果。


体系滞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建齐配强,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这些强有力的改革原则,正在对现行的一些集团管控体系造成冲击。


坦率的说,不少集团管控的老路子、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比如集团公司各级的授权力度要加强、授权评估要完善,比如计划命令型垂直管控体系要与派出专职董事制度结合优化等等。


集团总部体系建设工作如果不抓紧改、不先改到位,下属企业的改革就很难推的动、落的实。


所以,个人认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最大的改革主体并不是基层企业,也不是改革试点企业,而首先应该是集团一级总部、二级总部。


只有上面改革到位,做到“上行下效”,改革的红利才会实现。


怎么改呢?一是观念,二是政策。


总部里的决策者、参谋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观念要从审批、风控、免责转变到授权、创新、担当,需要机制保障,让他们也能分享改革红利,也能换位思考。


集团总部已经适应的管控体系必须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改革的要求,建立治理型管控和股权董事制度、建立动态授权评估机制、减少人为对下属企业经营干预,这些都是摆在案头的迫切工作。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行而有为,关键是三个词

真动,还是佯动?


改革,有的企业形神兼备,有的企业徒具其表。


一位企业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你看没看出来,有的企业搞的这个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就是假动作啊…”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河也还是那条河…


人没变、岗没变、考核没变、薪酬没变,就是那个签的文件改了改版面,加上一些新概念。


形式上,全部满足上级要求;实质上,基本原定没动。


“虚晃一枪”式改革行动,可能还不只存在于这个企业。


搞出假动作来,原因也不难找,简单说就三个字:


不愿改!


我们再找原因,为什么不愿推动改革呢?


第一,心态障碍。一些企业觉得自己状态挺好,干得不错,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也是福啊,改革就要重新洗牌、再找平衡,为什么要去得罪人?为什么要干这个有风险的事呢?


第二,习惯障碍。每个人都有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有个性偏好,发展到企业里面,时间一长,一些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不正确做法,也变得正常不过了。


当改革内容要涉及这些变化的时候,反而很不适应,不愿意去碰。


三项制度改革,为什么有的企业明知用人和激励有问题,却迟迟不能碰硬?改革难以深化,只能做做样子?习惯障碍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利益障碍。改革要重新划分利益格局,那就势必影响到一部分人,在这个时候遇到的改革行动阻力最大、最直接。


比如上面那个搞任期制与契约化的企业,如果真正把“刚性兑现”原则落实到位,公司的经营目标要提高,收入结构要优化,考核不达标要下马,对于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就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搞搞“假动作”也是本能体现。


三年改革行动,要的是真改革,不是佯装改革。


推动真改就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些“不愿改”的问题。


我建议三点措施:


措施1:激励改革


要在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不同层面上,设置激励改革的专项奖励,让成功的改革者,也能像科研专家一样拿到重奖、大奖,并且为他们的未来的职业发展增加重要评价砝码。


这样,改革者的观念问题就能有所转化。


措施2:监督改革


不换脑子,就换位子。


要充分发挥股东单位、外部机构、职工群众的监督力量,对于摆摆架子的形式型改革、报表文字的汇报型改革,要积极差评,督促整改。


措施3:包容改革


集团公司要把尽职容错免责制度和对应清单做在最前面,要给下属企业改革者撑起一片天,张开一个温棚,鼓励改革中的创新行动,而不是让下属企业自己去干这件改革环境营造的事情,因为这本身就是集团公司的职责。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行而有为,关键是三个词



进取,还是等待?


改革的效果取决于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力度又和改革的思考有因果关系。


三年行动刚开始不久,但国企改革已经做了40年,我们发现一些国企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持续创造改革新标杆,另外一些企业虽然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面对同一阶段的外部环境,但表现却天壤之别。


我想这个现象,也一定会在三年行动结束时,展现地淋漓尽致。


区别在哪里呢?先听我讲个故事。


最近我经常给企业的朋友们讲一讲国企中长期激励的工具应用策略,就有人问一个问题:


“请问,您讲的这个激励工具,发放时是不是计入我们企业的工资总额?”


“再请问,现在中长期激励的工具,有没有可以算在工资总额之外的?因为我们企业工资总额不够用,如果没有工资总额之外的政策,这些工具对我们就没什么用。”


我在台上,只好用政策规定的内容进行回复,但总感觉没完全说到位。


直到我接触另外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和他讨论这个问题时,他的话帮我找到了答案。


这位企业老总说,“这次改革是要帮助那些干得好但却没地方发钱的企业解决问题,肯定不是要帮助那些干得不好却想找地方发钱的企业解决问题”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行而有为,关键是三个词

这句话是最关键、最形象、最朴素的总结。


对工资总额的认识,每每折射出不同国企对于改革问题的心态和理解差异。


一些企业,就像上文提问的那家企业一样,看到的是工资总额不够分的现实问题,却很少去想怎么通过改革方式来激发企业的业绩创造能力,把规模、利润、人均贡献做上去,这样不就解决了根本问题吗?


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摆在那里的就是一个“工效挂钩,市场评价”的正常分配机制,而且还在不断优化中,这个制度并不是一个推进改革的前提条件,而应该是推动改革的动力机制。


面对工资总额限制的问题时,一家企业是采取进取改革的状态?还是采取回避和等待的心理?是认真反思“为什么工资总额不够?”,还是不断质问“凭什么工资总额不给够?”,是持续追查自己的效益问题、效率问题、用工冗员问题和薪酬分配合理性问题?还是不断盘算怎么搞一些新增的总额来填充?


我想这些思考问题的路径差异,一定会对企业三年改革行动的结果造成重大影响。


站在改革的关键路口,选择什么样的姿态,就一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进取冲锋是一种改革姿态,等待观望也是一种改革姿态,垂头丧气也是一种改革姿态,怎么选,怎么干,你说了算。


把今天的内容小结一下。我们重点说了三个词:

上行 真动 进取


我不想成为祥林嫂,更不想制造废纸废字。


三年改革行动,关键看行动,读一读、想一想,别耽误时间,干吧!


版权声明:本文系知本咨询旗下自媒体“混改风云”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核心专家团队、最多原创管理技术、数百家大型国企咨询服务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国企改革   知本   改革者   决策者   红利   国企   下属   姿态   力度   集团公司   总部   体系   关键   工具   集团   财经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