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半导体,看这座城

西部半导体,看这座城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拥有着多个半导体国际巨头的分厂。

英特尔和近日拒绝英特尔收购的格芯,只在这座城市“同框”过。

德州仪器、富士康、戴尔等多家世界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厂都在这里设厂。

这座城被称为“中国IC第四城”,是以上海为首,北京深圳为翼的中国半导体腾飞版图上的“尾巴”。

这座城市就是成都。

细看成都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会看到巴蜀文化中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精神特质。


“海底捞式”服务,英特尔落地成都


回顾成都电子产业发展史,英特尔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英特尔选择成都的原因除了成都在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原有的经济基础外,与成都政府积极引进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分不开。

2002年,为了引进英特尔在成都建厂,四川提供了财税、土地、建设等政策优惠,同时为英特尔申请了出口加工区西区,园区内包含海关、商检、工商、税务、外经贸等机构,方便英特尔进出口业务的手续。

这种优惠政策看起来或许过于“卑微”,但事后由英特尔带动的西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

2003年英特尔宣布在成都建设芯片封测厂,2005年该项目一期投产,当时,全球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都是在成都进行封装测试。

2006年成都芯片封测项目二期竣工,2012年英特尔宣布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分拨中心,通过这一分拨中心,英特尔可以为西部地区提供72小时内的产品送达服务。这一分拨中心进一步优化了整个西部地区的IC产业链。


政策真的是发展产业的金钥匙?


正如格芯CEO汤姆·考菲尔德(Tom Caulfield)所说,无论一家公司的资金多么雄厚,他们还是会选择去一个对他们生意有利的地方。

即使在地缘摩擦导致的半导体产业链如此敏感的今天,想要扩张自己代工业务的英特尔在建厂之前还是在试图游说各国政府(主要是欧美)提供激励措施。

无论是美国的半导体从业者还是官员都不得不承认,亚洲政府的补贴政策确实成功地将半导体产业向亚洲拉动。

德州仪器的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胡煜华在解释选择成都建厂的时候也称“成都市政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成都高新区政府在选址与运营初期上面一直积极地沟通,从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到人力资源的配合,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使得TI对于落户成都充满信心。”

成功引进英特尔和德州仪器的案例说明了,有足够吸引力的政策确实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成都的半导体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与英特尔短暂“同框”芯欲在成都建立西部领先晶圆生产线

西部半导体,看这座城

格芯曾在2016年5月与重庆政府洽谈建厂事宜,但最终谈判破裂,改址成都。

曾经外界对格芯在成都的生产计划充满期待,根据格芯计划,成都晶圆厂分为二期建设,一期为成熟制程(180nm/130nm),预计2018年底投产,2 期建设则是22FDXFD-SOI 制程,预计2019 年第4 季投产。

2017年5月格芯宣布在成都建造12吋晶圆厂,预计投资规模超100亿美元,将打造中国西南部首条12 吋晶圆生产线。

然而一期尚未投产,格芯就开始全球裁员,同时宣布暂停7nm及以下制程的发展。

2018年10月格芯宣布取消成都一期成熟制程的投资,至此成都格芯项目停摆。

成都政府为格芯项目提供了70亿资金,负责厂房、配套的建设和研发、运营、后勤团队的组建,但建成了的格芯工厂几乎没有开工过。

2019年5月17日成都格芯下发了三份《关于人力资源优化政策及停工、停业的通知》。通知中称「鉴于公司运营现状,公司将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停工、停业」

与英特尔短暂同框了三年后,万众期待的成都格芯成为了中国半导体烂尾项目榜上的一员,格芯在中国建厂的计划也就此尘封。


丢了国产化,收获德州仪器


不过格芯的失败与成都政府的关系并不大,工艺落后,良率低导致的经营状况不良才是格芯全球业务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

而成都成芯半导体或许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难以忘怀的伤疤。

2005年建成的成都成芯半导体,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出资,由中芯国际代为管理经营,主要产品为8英寸的集成电路芯片。

2010年经营不善的成芯半导体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当时成芯半导体对受让方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如受让方需近3年每年营业额超100亿美元、在模拟半导体行业至少有五年的生产、销售经验等条件。最终,德州仪器以11.88亿收购了成芯半导体。

曾有分析师指出,成芯被收购会让国内半导体基础越来越薄弱。

成都成芯的资产转移后,西部地区的国产化队伍失去一员大将,但成都因此引入了另一家半导体产业巨头,也算是因祸得福地保住了成都半导体的基因。

成芯的失败让人联想到同一时期的武汉新芯,同样是面对亏损,面临售卖,武汉政府对国产化的信念,随着国家一期大基金的成立,让武汉新芯不负众望成为了国家存储基地。但成都却没能保存住国产化的第一批火种。


国产化,成都没有放弃


格芯的失败说明了单纯引入国际巨头并不是发展地方半导体的根本之道。


地方政府配合再紧密,政策再诱人,国外企业也不会把自己的核心业务放置在中国。


当国外企业面临风险想要断尾求生的时候,地方政府千方百计请来的“佛”,不会留一抹慈悲,而中间浪费的时间物力人力,只能由地方经济买单。

所以,诚然现在成都的电子产业有着多家国际巨头支撑,但成都不停下发展国产集成电路产业的脚步。

为了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成都政府提供一系列优惠补助,如:

鼓励企业购买IP、EDA设计工具,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购买费用50%,年度总额最高500万元的补贴;

对于首次申报多项目晶圆的项目,认定为先进领域后,给予流片费用80%的补贴;

对于首次申报工程批流片的项目,认定为先进领域后,给予流片费用50%的补贴;

对新引进项目或存量企业增资项目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务,根据不同的收入增长给予相应的奖励。

除了政策补贴,成都也在产学研方面为集成电路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于1956年9月,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软科排名第一,下属多个相关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西部半导体,看这座城


今年五月,电子科技大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获批经费3.5亿元,聚焦模拟射频IC、功率半导体、封装集成三个方向以建设电路设计、微波毫米波与功率半导体工业两大平台为抓手,建设开放性创新平台。

成都也正作为川渝地区的中心,为整个西部输出半导体人才。

在多方面的推动下,成都国产化的星星之火又重新燃起。

前面提到的落地成都高新区的企业中,就不乏国产半导体产业的新力量。除了大家熟悉的华为、京东方,奕斯伟也是颇有潜力的一家国产半导体企业。

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入选了EE Times2021年发布的全球半导体新创公司名单Silicon 100,入选该名单的还有长鑫存储、平头哥、长江存储等国内知名公司。

京东方的创立者王东升在领导京东方成长为全球现实领域的领先企业之后,出任了奕斯伟的董事长,带领奕斯伟累计完成超40亿融资。

奕斯伟落户成都的项目是面板级封装系统集成电路基地,项目投资约110亿元。

成都本土也成长出了许多优秀的国产化企业,如: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六月拟赴科创板上市,该公司入选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第一批第一年);已经上市的成都的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斗系列终端产业化基地。


结语


即使有过两次颇为壮烈的失败,但成都电子产业信息从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2008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首次突破千亿,2020年,成都的GDP为17716.7亿元,位列中国十个特大城市之首。12年实现了十倍的成长,这和成都聚集了许多国际大厂密不可分。

根据成都统计局数据,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数量超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超过万亿元。这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的支柱产业,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的产业。

从周总理选择在成都设立电子科技大学开始,电子信息产业就被写进了成都的城市史中。

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为急于求成付出过代价,也因此认清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

成都正在夯实半导体产业的基础,蜀道再难,终能上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京东方   半导体   英特尔   成都   信息产业   集成电路   中国   西部   政策   产业   项目   政府   城市   全球   财经   电子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