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大家好,我是大牛。今天我们要聊到的话题,跟粮食有关,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最朴实的想法就是吃得饱,穿得暖。这时有人会问,在21世纪的今天,要做到这些不是在简单不过了吗?而大牛要告诉大家的是,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截至2019年,世界仍有8.2亿人处于饥饿之中,而吃饱饭,依然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之一。 ----引子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中国粮食回顾

粮食,自古就是衡量国家是否富足的依据,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每亩地的粮食产量约为323斤,汉朝的粮食产量约为264斤/亩,唐朝的粮食产量约为334斤/亩,宋朝的粮食产量约为381斤/亩,等到明朝,粮食产量达到最高,约为458斤/亩,到了康熙年间,粮食产量约为441斤/亩,直到晚清,中国的粮食产量瞬间降为了50斤/亩,这也是中国当时陷入大范围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8年全国亩产最高的高产田在400公斤/亩,之后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出现,更是在第一期杂交水稻就实现了亩产700公斤,再到2019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已经突破900公斤/亩。而在这些粮食增产的背后,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名字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那就是“袁隆平”。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开始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是走进课本的传奇角色,正是他的努力,让全国人民可以吃得饱,也正是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让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得以大规模改善。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早在1960年7月,还在担任老师的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这株水稻结出的麦穗比一般的水稻要多出很多,这意味着粮食产量就会增加。看着这株麦穗袁隆平突发奇想,如果所有的水稻,都能和这一株水稻一样,有这么高的产量的话,那将可以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于是,他放弃老师的身份,一心投入到水稻的培育中。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刚开始他利用这一株水稻试种,结果并不理想。之后,袁隆平在试验稻田里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有了这样的成果,袁隆平更是欣喜万分,反复试验多次后,最后推论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于是,在1966年,袁隆平通过《科学通报》,发表了第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并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在第二年也就是1967年,在政府的指示下,由袁隆平、尹华奇与李必湖三人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全力寻找不育株。关于寻找不育株,大牛先卖个关子,这是杂交水稻的关键环节。想要人工培育杂交水稻,这在别人眼中,是异想天开的想法。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们暂不提该研究的难度需要多少次的试验来推进,单单是水稻这种作物,生长期慢,在湖南地区一年也就两熟,这样算下来要花费的时间无法估量。即使条件再艰苦,周围的人有多么不理解,天才与疯子,在常人眼里是没有区别的。袁隆平默默地开始了为期多年的“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三系杂交水稻的方法

说到“三系杂交水稻”,大牛先向大家科普两个知识点。第一个就是:杂交,杂交就是指通过不同基因个体之间的交配,获得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方法,千百年来,人类通过人工杂交创造了很多动物,例如金鱼、骡子、狮虎兽等等。第二个是:杂种优势,通过杂交的这些动物要么具有某种人类喜好的特征,要么体力比亲本更出色,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称之为杂种优势。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提起杂交,我们在上学期间的生物课本上就学过相关的知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多少。1865年孟德尔通过著名的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规律,他用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了子代黄色圆粒豌豆,再经过自检得到四种性状的豌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分比为9:3:3:1,千万不要小瞧这些知识点,这正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理论依据。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们把子一代称为F1,子二代称为F2,亲代称为P,在这个试验中,绿色圆粒是一种与亲代完全不同的优良性状,假如水稻的特征高产相当于豌豆的绿色圆粒,那么如何才能稳定大批量的获得该性状的水稻呢?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要知道,水稻与人类不同,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一株水稻同时拥有雄蕊和雌蕊,在开花期,雄蕊上的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自花授粉,生物学上称之为自交,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就需要人工摘取雄蕊,然后进行人工授粉,这在每亩少则七八万,多则十几万株的稻田里大规模应用,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就有了之前提到的,全力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说法。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雄性不育指的是有些水稻雄蕊天然发育不完善,或者是不产生花粉,但是雌蕊发育正常,能够接受花粉的现象,这样的品种,其雄性染色体基因就无法通过花粉传播给自己,雄性不育的植株就可以作为纯净的母本,接受其他品种的花粉,称为“不育系”,找到不育系是能否大规模生产杂交水稻的重要一环。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寻找,终于在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李必湖,以及海南岛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野败”。水稻的雄性不育,是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表达的结果,使得雄蕊在发育初期就已经死亡,如果用雄性不育的水稻,与其他品种杂交的F1作为种子继续种植,后会产生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自交衰退,优良性状会逐渐缺失。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因此想要大规模种植,就需要不断培育不育系水稻,那问题来了,如何能稳定培育不育系水稻呢?答案是筛选出一个品种,使其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子代仍然保持雄性不育的特征,这样的品种称为“保持系”,技术员颜龙安利用“野败”的不育特征,成功培育出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及同型的保持系,产量稳定,但这样仍然不足以大规模生产,因为光有这两系,也无法得到具有杂种优势的种子,毕竟不能指望技术员一株一株给水稻授粉。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为了得到具有杂种优势的种子,还需要一个品种与不育系杂交后,能够产生雄性可育的特征,使其能够自花授粉获得果实,用于生产,这样的品种称为“恢复系”,这就是三系杂交法,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得到不育系,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用于生产的种子,保持系与恢复系各自自交,依然能够得到保持系与恢复系,这样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个品种的配合,形成一套能够稳定生产种子的杂交系统,用于大规模生产。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成功

这款新型水稻一经问世,便震惊了全国,震惊了全世界,新型水稻的产量,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一年可以为世界多养活七千万人,各个国家纷纷派技术员前来学习,请袁隆平为他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指导,将袁隆平奉为座上宾。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如今已经九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杂交水稻事业。在2021年,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超优千号”育秧完毕,并如期进行移栽插秧工作,计划种植101亩,预计量产1200公斤/亩,将向水稻亩产世界纪录发起冲击。袁隆平对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贡献都是无人能比的。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根据统计,中国在国外的杂交稻面积达到了52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两吨左右,而全世界有1亿5千万公顷的水稻田,如果有一半种上了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来计算,每年增产粮食1亿5千万吨,可以多养活4到5亿人口。有网友调侃,如果把杂交水稻申请专利,袁隆平靠着杂交水稻技术完全可以轻松成为世界首富。所以说在全世界发展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和促进社会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感恩!袁隆平临终最后一大贡献,将三系水稻每亩增至1200公斤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好了,本期文章就是这样,不知道各位对三系杂交水稻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欢迎给牛总评论留言,最后喜欢的朋友别忘记点赞、关注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水稻   雌蕊   雄蕊   杂种   性状   雄性   豌豆   花粉   临终   中国   基因   粮食   种子   图片素材   品种   贡献   财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