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2012年12月21日上午,天气寒凉,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气氛哀伤,阵阵戏曲声传来。

当年,他靠这曲现代京剧《箭杆河边·劝赖子选段》成了名,而今也跟它低声告别。

梨园界名家前辈孙毓敏、耿其昌、叶少兰、刘长瑜、谭孝曾及相声演员李菁等人纷纷赶来送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现场足足有四、五百人,人头攒动。

遗像前,大弟子朱强带着师弟们齐齐跪下,说道:"师父,我们都是您的儿子!您安心休息吧。"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灵堂上,挽联"弗想弗念弗欲弗求促重行重信重义自有三味情趣,无他无旁无间无时唯学业学子学友别是一番人生"高度概括了张学津的一生。

他曾斩获"中国戏剧的奥斯卡奖"——梅花奖,门下弟子13人,创新戏法形式,一心推动京剧传承,被称为"余苑再传子,马后第一人"。

他是为京剧表演艺术而生的人,也用了一生去传承。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生于戏曲世家,肩挑使命而来

1941年,张学津生于戏曲世家,父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张家班的角儿各种类型均有,戏曲艺术之浓,听"张门一家子就是一个团,一个戏班"这样的形容便可知一二。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他便比寻常人多了些戏曲艺术底蕴,多了几分热爱。他7岁开始学戏,拜陈喜光为师学娃娃生。

新中国成立那年,8岁的张学津考入北京艺培学校,直到1959年毕业,十年光景里,他曾师从师从王少楼、陈少武学老生,宗余派。

后来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并拜曲艺大师马派开创人物马连良为师,演出马派剧目《借东风》、《赵氏孤儿》、《清官册》、《甘露寺》等。

张学津吸收了余派和马派优势,兼具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1964年,演出他的成名作京剧现代戏《箭杆河边》。后辗转上海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期间有随剧团出国访问,排练现代戏,在每一段工作他都会站好每一班岗,唱好每一句词。

他认真对待艺术,有意识地把马派精髓融合于自己的独立创作中,佳作不断。

1982年,张学津调回北京京剧团,逐渐成为主演之一。至此,他的前半段人生更多是用自己学习、创作的方式去传承京剧艺术,而后半段的人生,他更加意识到传承的力量和重要性。

开始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护我国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剧种,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

传承人,留下火种

传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有传承人,要留下火种。京剧作为国粹,2010年11月17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与很多非遗一样,需要人传人这样传统的方式才可以得以延续,也跟很多非遗一样,面临传承的问题。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1987年,张学津首开山门,收了朱强这个徒弟。一直到他去世,虽有不少票界学生,但仅收了朱强、高彤、宋昊宇、穆雨等13名徒弟。

旁人问及他为何不多收几个徒弟,他说:"收徒弟在精不在多,我精力有限,收一个徒弟就得对他负责,需要花大量时间培养,若是收太多徒弟但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那还不如不收。"

对待徒弟,他的原则主要就是两点。

第一,传艺绝不藏私,只要肯学,他便倾囊相授。收徒时,他常说:"你拜了我,我会对你负责,但同时也希望你对我负责。"

言外之意就是我会好好教,你也要好好学好好将京剧传承下去。而这也是他对徒弟的唯一要求。

第二,无论技法还是文化,他必以身作则。戏曲艺术非常强调尊师重道,他亦如是。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当年马连良在特殊时期被害死,没有人敢来悼念,只有他。王少楼和其夫人去世时,他也是亲力亲为,帮忙操持,所以他去世时王少楼后人也来送别。

我们看到从他生病到去世,徒弟们全都不遗余力侍奉身侧,也便理解这其中的缘由了。

正所谓师徒如父子,以真心换真心,正因为张学津的真心,所以换得了徒弟们的诚心。

他当年鼓励徒弟外出演出、研究新的表演形式、收徒弟、学校任教传扬文化,现在徒弟们也在按照他的建议做着他当年做过的事情,我们能够看到这里面的传承。

传承形式,创新艺术表演方式

时代在发展,我们被这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变化只在一瞬间,京剧这种传统文化技艺要想传承,生生不息,就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

就像植物一样,在保持根的情况下,适当修剪枝丫才能更加茁壮成长,繁茂怡人。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张学津的表演深得马派神韵,台风潇洒大方,唱腔融"余"、"马"两派于一体,念白清晰自然。

在继承基础上,他辅以创作,京剧现代戏《箭杆河边》,他在以西皮流水见长的京剧现代戏中,灵活化用了马连良在《赵氏孤儿》中的反二黄散板,便有了那段至今让人啧啧称道的那段反二黄唱腔"劝癞子"。

唱腔创新,服化亦如是。就拿《画龙点睛》来说,撇开他演唱上处处刻画李世民的艺术形象。

他在戏里大胆采用新样式戏服——唐装,这就为戏曲服化创了新,引领了戏曲舞台的"新风潮",而这部剧获得首届文华大奖等诸多奖项。

他常说台上无小事,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打鼓、拉胡琴、设计服装,就连打髯口,叠服装都是内行。

但凡与这京剧相关的东西,他便亲自学,亲自做,只想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文化观感。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留其内核而创新形式,京剧就像是张学津的一种生命载体,广博而深邃,他穷其一生就为此而来。

就像徒弟赵华说的,师父生命的最后日子,他赶来看望照顾,可是一来,师父却只想给他说戏。就好像是在抢时间一般,只想给这个世界多留下一点。

传承途径,音配像

社会的发展,带走了一些东西,也带给了我们一些东西,比如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我们留下前辈们的音容笑貌、舞台表演。

对京剧传承,张学津一直非常上心,而对京剧"音配像"工程尤为重视。

正因为知道音配像意义重大,他不遗余力,他都亲力亲为,哪怕是不少高难度动作,如抢背、滚钉板等,他也都是亲自上阵。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他为李少春的《穆桂英挂帅》和李盛藻的《黄鹤楼》配像。此外,更是顾不得身体欠佳,在马连良先生的52处戏音配像中,他一个人承担起了46处。

而这也算是弥补了自己的遗憾,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恩师学到了更多的戏。

他的上心程度从作品呈现便可看出,为什么我们看到他为马连良的录音配像,无论是声音、表情、动作还是形象都如此神似熨帖呢?

那时他愣是把自己活成了马连良,在家里,循环播放其录音,无论是坐卧站立都时刻置身于其中,想着这一招一式,如临其境。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传承精神,用一生去做一件事

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借助情境展示历史、政治、社会及日常生活,表达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念,并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

但由于社会发展、娱乐方式多样化等诸多原因,京剧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问题,传承人减少、剧目陈旧、表演方式单一。

我们都说时代精神,是因为精神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掘人的潜能,鼓舞人前进。这种力量,是物质无法匹敌的。

张学津之所以为人所称道,纵观其一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便是他的精神。

京剧大家张学津:传艺绝不藏私,和门下13个弟子亲如父子

前半生,他主要在钻研与提升个人技艺,而后半生,他倾尽全力在做传承相关的事情。

他苦行僧般的修行,化作了一种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尊师重道、奋斗不止的精神,鼓舞着他的徒弟,鼓舞着这个京剧艺术圈。

对于演员,外界多是褒贬不一,但是对于张学津,却是一边倒地竖起大拇指。

不仅因为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也因为他始终注重京剧文化传承,一生为此而来,更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京剧   京剧团   现代戏   尊师重道   京剧院   箭杆   唱腔   门下   戏曲   师父   徒弟   北京   弟子   父子   当年   形式   方式   艺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