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光刻”通过验收,咋变成一场闹剧?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光电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光刻装备研制”通过验收。由于该装备与掌握芯片加工制造业命脉的光刻机相关,项目通过验收的消息甫一曝光,便引起了业内乃至公众的极大关注。然而,在该成果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捧杀”和“棒杀”情况

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光刻”通过验收,咋变成一场闹剧?

中科院光电所科研人员展示样品(图片来源见水印)

捧杀

先是有媒体以类似《我国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装备》等为题,将“世界首台”“最高分辨力”等字眼抛诸读者,并在未过多消化和解读细节的情况下,武断地抛出该设备“可用于制造10纳米级别的芯片”的结论,未能准确呈现该新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反而过度拔高了其产业意义,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反感,是为“捧杀”;

棒杀

随即,在业界人士对报道中不客观部分的指摘过程中,公众反感情绪发酵,舆论风向突变,“毁三观的突破”“吹牛吹过头了”“这卫星放得可以”等对该成果的不信任言论和走样的质疑声层出不穷,此为“棒杀”。

正名

好在后来,随着权威媒体客观报道的出现,特别是一些专业人士及时出面解释、激浊扬清,终于为该成果正名。

专业人士指出,该成果虽然有其自身局限性——无法制作复杂的集成电路(IC)所需要的图形、短期内无法应用于IC制造领域、更无法撼动荷兰ASML公司在IC芯片制造领域的地位,但该技术在我国光刻领域的突破也非常关键和重要——其不但验证了表面等离子体(SP)光刻加工这一超越传统衍射极限限制的光刻理念的可行性、取得了“原理性的胜利”,还因其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得我国获得了与欧美技术交换的基础;其在高端光学器件领域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可观。

该如何规避类似闹剧?

纵览剧情如过山车般的整个事件,光电所相关项目团队多年努力取得的成绩得到承认,新技术成果突破的意义得以还原,前前后后,无论举着大棒的“无脑黑”还是“自嗨”的追捧者都显得十分尴尬和滑稽。

近年来,类似的“猛料—反转—再反转”案例不胜枚举。远有“滴血测癌”乌龙事件,近有嘉楠耘智“全球首个7纳米芯片成功量产”,这些消化不良的科技传播除了制造一场虚惊或一地鸡毛之外,还造成资源损耗与感情浪费。

由此看出,对新技术不加甄别的“捧杀”和“棒杀”都将归于一场闹剧。古人在规谏“人之为学”时提醒人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几句古语放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浮躁时代,无论对负责传播客观真实信息的媒体,还是公众,都十分适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光刻   闹剧   分辨力   装备   项目   光电   新技术   芯片   客观   公众   类似   科研   成果   人士   领域   媒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