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量价关系

货币市场量价关系

货币市场的量价关系,引发热议。

央行官媒《金融时报》发声:当前已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否则可能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误解

与往年相比,2021年春节前后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备受关注,资本市场的声音也得到了央行的回应,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本文意在解释这个问题,货币市场松或紧,更应该盯住利率高低。理论源自现任央行行长易纲与经济学家吴有昌合作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易行长(博士/教授)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另一位学者型官员,请移步《《分析与思考》读书笔记(上篇) 》。


| 01

货币市场的量与价

为什么货币政策要看“价格” 而非数量?

货币市场的量价,实际是货币政策的利率和数量。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若,价升了,或量收了;则,货币市场紧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价格型、数量型。a)价格型,指调节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b)数量型,指直接调节数量或规模,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量与价高度相关,所以,价格型和数量型理论上会产生相近的效果。量少了,价就高了。因此,关注量,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量是很难全面量化的,而,价是最为实时反映松紧的指标。所以,价才是更可取的方法。

货币市场的松紧的关键在于市场上可随意动用的资金的多少,就是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超额存款准备金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在同一个准备金账户,即银行开在央行的账户。

银行拥有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银行发放贷款,派生了更多存款,存款增多,央行会按一定比例冻结准备金,剩下的超额准备金就少了。超额准备金少了,通常而言货币市场收紧了。如果央行要保持原来的宽松程度,则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MLF、逆回购等方法,将基础货币提供给银行;二是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调节0.5%都会产生大量货币,货币体量太大了,所以不适合作为常规工具。央行日常的货币政策主要以OMO(公开市场操作)、MLF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为主。

从这个视角而言,通过央行MLF、逆回购的数量,来判断货币松紧,似乎可行。问题在于,除了央行的操作,还有一些不被日常跟踪的渠道增减货币,所以,很难全面量化货币总量。


| 02

其他的常见方式

财政收支:财政收税有计划表,财政支出却完全无法估算。

外汇占款:由于我们的货币发行制度的规定,境内强制结汇,商业银行每天与央行兑换的总量,也无法每日跟踪。

现金取现:现金是最无法估算的,央行数字货币或许能改变这一点,反洗钱的作用巨大。

投放信贷:银行放贷派生了存款,银行其他派生存款的资产业务,亦是同理。

因此,最终货币的量,仅看央行的操作是不完整的。


《货币银行学》试图将现代货币银行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既反映现代货币银行理论,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银行学体系。作为一本货币银行学的入门教材书籍,值得读之。


结尾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致敬卫国戍边的英雄。


爱撸铁的程序猿

2021年2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货币市场   银行学   松紧   准备金   央行   货币政策   账户   利率   存款   货币   数量   理论   关系   操作   银行   工具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