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有变”,利好老百姓买房?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有变”,利好老百姓买房?

大量建设中的楼房

近日,财政部发布通知,将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

毫无意外,最引人注意的,是以后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不再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征收, 而直接由税务部门征收。

一直以来,土地出让收入都归地方支配,在它基础之上,地方政府获得了“经营城市”的动力和财力。

以下一组数据,反映了土地出让收入对于地方财政的重要性。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00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41351亿元

而1-4月累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1383亿元

也就是说,2021年前四月全国卖地的收入,占前四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7%、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2%。

更直白一点就是:地方财政100块收入里面,卖地收入的贡献达52块钱。

这还只是平均情况,像在一些没有工业基础的北方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的比例更高。

那此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是否意味着未来土地出让收入归属发生改变,地方政府无法支配这部分收入了?

答案是否定的。这笔收入还是归地方政府支配,只不过中央政府给他们派了个“会计”。

我们上文提到,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卖地收入,恨不得每一块地都卖出天价。

而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地价太高。

如此看来,地方财政利益和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之间,始终都存在一种隐形的博弈关系。

毕竟土地财政命脉所系,经营城市、提升地价、确保房地产繁荣,是地方政府一种本能的要求。

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建立土地供给端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关键。

而在金融端,中央政府已经建立了三道红线、五类分档的制度,对房地产企业收紧的“钱袋子”。

而在土地端,中央政府先对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全国22个重点城市制定了“两集中”政策:一是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二是集中组织出让活动。

“两集中”政策的目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稳地价。

如今,中央政府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这正是面向所有地方政府,约束其国有土地转让活动。

有专家指出,由于土地市场的复杂性和各地土地出让金征收的不透明,过去存在很多“可操作性”空间,土地出让金进入国库的过程有可能被人为干预。

例如房地产开发商取得土地后,按照规定要将土地出让金到账,但具体什么时间到账,到账方式是一次性还是分批次存在协调空间。

而如今,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将对土地出让金的到账形成直接介入。此举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务压力和资金成本产生较大影响,归根结底,还是影响土地出让的价格。

这是对地方政府的一种“倒逼”策略。过去,城市政府的供地计划很不合理,导致了地方房地产市场预期混乱、抢地盛行、房价上涨。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存在“隐形关系”,有意放任开发商哄抬地价。但是在土地出让金入账方面,却为开发商大行便利,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相:无论地价多高,对开发商都难以构成资金压力,可如此高的地价,最终将反映到楼面价格,最终为高地价接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此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就是要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当前,土地市场热度不减,一些地方高价地频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受到较大挑战。而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全力配合中央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而不是“拖后腿”。

通过土地出让金征收主体的变更,使得过去各类不透明、不规范情况减少,进而减少了地方政府的金融风险,这也有利于保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这一“铁饭碗”。

当然了,老百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毕竟,只要地价稳住了,房价自然就能稳住了,老百姓才会踏踏实实买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地方政府   财政部   土地   地价   自然资源   中央政府   利好   地方财政   老百姓   预算   税务   房价   财政   收入   部门   地方   城市   全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