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事件反转了?

阿里事件反转了?

来源:秦鉴


2021年7月27日,济南,阿里巴巴海鲜达华北区商家运营组组长曲一,带着一位已婚女下属和当地企业华联超市的代表吃饭。


事件经过,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女员工直指自己被灌醉,遭受了猥亵、性侵,并以一封8000字的匿名信,把阿里炸上了热搜。


当时,秦鉴没有发文章。


不是没写,是一篇半成品,放在那里,改来改去,不得心意。


做了这么多年新媒体,当然知道蒙眼痛骂“皆大欢喜”,但那样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


只听一面之词的翻车事故太多了。


流量是新媒体的生命,但用证据说话的原则,更为重要。


当时有以下几个疑点:


1.听过乙方带着甲方去按摩、泡脚等,但是男领导把女下属,还是已婚女下属作为 “礼物”给客户,就太奇葩了;


2.“嫌疑人”曲一被济南警方调查,24小时后就回去上班了;


3.曲一本人级别是P7,算不得高层,却被几层领导消极应对以保护,几乎是眼睁睁看着女员工情绪失控,在单位食堂发传单维权,这些人都是傻子吗?不清楚阿里现在的舆论环境?


4.媒体表达也很谨慎,最开始热搜关键词是“强奸”“性侵”,后来是“猥亵”,后来变成了模糊的“侵害”,莫说阿里,就连警方的通报也表述为“阿里女员工被侵害”警情,没有提及“涉嫌性侵”。


如果说这一切不是阿里“一手遮天”“瞒天过海”,要么是另有隐情,要么女员工没掌握充分证据。或者,证据已被作案者抹除?


此外,女员工长达8000字的匿名信,多处让人隐隐不舒服。


比如全文用了10多个小标题,其中第3个是“酒我负责灌,安全我不管,商家想怎么玩你随便”,意指曲一使劲灌酒,为商家猥亵提供方便;第4个是“光看别人玩不过瘾,自己的女同事,怎能放过呢”,意指商户猥亵后,曲一采取了性侵。


这些挑逗情绪的用词,觉得和受害者的痛苦情绪有所出入,像一个第三者执笔,让我想到了吴亦凡案中,那位替都美竹写下控诉信的写手徐某。


舆情汹涌之下,阿里果断献祭了曲一,同城零售事业部总裁李永和和HRG徐昆引咎辞职。但饶是如此,在对外表态时,阿里仍坚持“涉嫌侵害”,这样的嘴硬是意欲何为?


把稿子压下,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后来,让人生疑的地方就更多了。


先是济南警方表示“该案很多细节都是发生在私密空间,调查有难度。”


而后,是事发酒店亚朵酒店坚称,前台工作人员是在得到女士确认情况下,按照同住手续给男士办了房卡,并进行了身份登记和公安信息上传。


如果摄像头没有损坏,这些场景完全可以证实,亚朵在这种情况下撒谎,必然为后面的翻车埋雷。


再然后,今天(13日)曝光出了一些聊天对话,开始网络疯传。我看到微博上很多人在说,事件反转了。具体信息我不引述了,大家看图:


阿里事件反转了?

阿里事件反转了?

阿里事件反转了?

阿里事件反转了?


截图细节令人震惊,言之凿凿,据说这些内容都来自男方表述和出租车录音。


反转了吗?


我看到很多人又向着污化女方的方向去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仍然是单方面信息,何况只是聊天对话。


在此,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鲍毓明性侵养女韩某某”案。当时,《财新》与《南风窗》分别采访了两位当事人,然后作出泾渭分明的报道,各自拥趸在网上打的热火朝天,口水伴脏话齐飞。


后来真相曝光,大家都知道了,它更近似《财新》与《南风窗》报道事实的拼图,警方通报称:



证据不能证明鲍构成强奸罪,但鲍在自知韩某某系未成年人(被欺骗)的情况下,仍以“收养”为名与之交往并发生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应受社会谴责。


它提醒人们:现实,永远比一边倒的报道更为复杂,人不是单纯的天使,也很少有彻头彻尾的恶魔。


阿里事件,反转不反转,仍要等待警方通报。


但先后有所出入的信息,或是提醒我们,事件不像表面的那么简单。


希望我们用同样的心理看待两者,即:女员工被侵害,或不至于匿名信中那么耸人听闻;而男子是否如截图中那般“被动”,也要打个问号。


秦鉴君做记者时,记得这样一个常识:在一个新闻细节中,需要明确三个点,其中两点,是发生冲突、矛盾的双方,你需要倾听他们各自说法,然后,还需要一个目睹全程的“旁观者”。在过去,TA可能是一位了解信息的知情人,如今可能是摄像头,总之,需要这样三个点,才能确定一个事实的“基本面”。


今天,我想把这个经验分享给大家,当你看到任何一起新闻,不妨寻找这三个点,看看它们是不是像三枚钉子,被明确、有力地呈现在视频、文章之中。


那么,在真相未清前,是不是就不能讨论了?


我觉得也不是,至少本次风波中有一部分议题,有多方声音交叉,是可以印证,确定不会反转的,比如:


滥觞的“劝酒文化”;


醉酒后,客户对女员工的“搂搂抱抱”;


还有,对阿里来说,无论匿名信,还是网络截图所说,都折射曲一是个污点人物,无非“污染”程度有所差别。几位上级不为所动,直到女员工大闹公司之前,还继续推举他安然上岗,蜜汁操作折射的大企业弊病,并非空穴来风。


另外,阿里被广泛质疑的“破冰文化”,那么多前员工现身说法,显然不能止步于企业自说自话,它值得企业作深入反思:如何革新价值观,成就一个走向未来的真正符合现代文明的伟大企业?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样的批评,才是真批评。而不是动辄躁起来一拥而上,这样的氛围,今天网暴他人爽,明天自己坐火场。


写到这里,“捶胸顿足”本文又没有阅读量了:没有鲜明导向,好像既不站女员工,也不站阿里。但是没办法,因为秦鉴只站一个立场:事实和真相。


更多人朝着这个方向,才能终抵我们每个人安放肉身与灵魂的温良,才能终抵我们每个人都畅想的有理说理的法治中国。


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阿里   事件   匿名信   翻车   济南   截图   下属   警方   证据   真相   情绪   事实   员工   财经   企业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