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普人口数据揭示出哪些重要信息?

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是四大生产要素,而劳动力又是其中最重要中长期要素,人口流动方向在中长期内亦决定着资金、人才、信息等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因此七普人口数据所揭示的信号远比单纯的经济金融数据要的多。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辽宁、黑龙江、山西、新疆和青海等5个省份未发布本省的人口普查公告,因此本报告涉及的部分分析内容仅涉及26个省级地区。

七普人口数据揭示出哪些重要信息?


一、信号1:人口增长率继续下降(年均0.53%)、户均人口下降明显

(一)2020年我国人口数量达到14.1178亿人,较2010年增长5.38%(人口增量合计达到7206万人),相较于第4-6次普查12.45%、11.66%和5.84%的人口增长率,本次人口增长率呈继续下降态势,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3%。

(二)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家庭户均人口数,202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仅为2.62人,也即不到3个人,相较于第三次普查至第六次普查,家庭户均人口数继续下降。可以看出,一直以来,三口之家甚至四口之家的格局目前正在被改变,单亲家庭或无子家庭的比例可能正逐步提升。

其中,北京、上海、吉林、内蒙古与浙江等地的家庭户人口数最低。

二、信号2:全国省级人口排序发生显著变化

十年期间,全国部分省级地区的人口排序亦发生明显变化。

(一)粤鲁均超1亿人,豫苏川冀湘浙皖鄂桂等地均超5000万人

1、相较于六普时仅有广东一省人口数超过亿人,七普时超过亿人的省级地区扩大至2个,分别为广东省1.26亿、山东1.02亿。

2、另有河南(0.99亿人)、江苏(0.85亿人)、四川(0.84亿人)、河北(0.75亿人)、湖南(0.66亿人)、浙江(0.65亿人)、安徽(0.61亿人)、湖北(0.58亿人)以及广西(0.50亿人)等9个省级地区的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

3、宁夏、青海与西藏三个地区的常住人口在千万以下,天津与海南的常住人口亦分别为1386.60万人和1008.12万人。

(二)19个省级地区(含前三和后六位)的人口排序未发生变化

除粤鲁豫继续分别以12601万人、10153人和9937万人位列前3外,河北(第6)、湖南(第7)、湖北(第10)、广西(第11)、云南(第12)、江西(第13)、辽宁(第14)、陕西(第16)、山西(第18)、甘肃(第22)、北京(第26)、天津(第27)、海南(第28)、宁夏(第29)、青海(第30)以及西藏(第31)等16个省级地区的人口排序未发生变化。

(三)7个省级地区的人口排序上升、2个省级地区的人口排序下降

1、7个省级地区的人口排序上升,具体来看,江苏由第5跃居至第4、浙江由第9跃居至第8、福建由第17跃居至第15、贵州由第19跃居至第17、重庆由第20跃居至第19、新疆由第25跃居至第21、上海由24跃居至第23。

2、5个省级地区的人口排序下降,其中四川由第4降至第5、安徽由第8降至9、黑龙江由第15降至20、吉林由第21降至24、内蒙古由第23降至第25。

三、信号3:人往何处流?人口更多向经济较好的地区聚集(如广东和浙江)

从十年以来的人口增量、增长率与占比来看,人口更多在向经济较好的地区聚集,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人口占比有所提升,东北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的人口占比有所下降。

特别是,东三省、山西、内蒙古与甘肃等六省的常住人口数量则出现明显下降,表明这些地区的经济金融、政治文化环境无法对人口流入形成吸引力。

(一)人口增量较为聚集,广东一省人口增量贡献全国30%以上

1、2010-2020年期间全国人口增量达到7206万,但增量聚集在少数几省份。其中,仅广东一省的人口增量便达到2170.94万人(占全国增量的30.13%)。

2、其它人口增量紧跟其后的省级地区依次为江苏(人口增量为608.71万)、浙江(人口增量为573.68万)、山东(人口增量为573.40万)、河南(人口增量为534.20万)、福建(人口增量为464.59万)、广西(人口增量为410.02万)、新疆(人口增量为399.81万)、贵州(人口增量为384.28万)、四川(人口增量为333.54万)、重庆(人口增量为320.80万)、河北(人口增量为275.60万)、北京(人口增量为228.10万)、陕西(人口增量为220.16万)、上海(人口增量为185.17万)、安徽(人口增量为152.70万)、海南(人口增量为131.55万)、云南(人口增量为124.30万)。

(二)东三省、山西、内蒙古与甘肃等六省的常住人口数量下降

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与甘肃等6个地区的常住人口出现下降(合计下降1306.25万人),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6.75%、12.13%、2.68%、2.66%、2.51%和2.34%,人口分别下降640.98万、332.28万、117.31万、89.96万、65.72万和60.01万。此外另有7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7个地区按人口增长率从低到高依次为湖北(0.94%)、湖南(1.13%)、江西(1.26%)、安徽(2.57%)、云南(2.70%)、河北(3.84%)、四川(4.15%)。

(三)18个省级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地区超过10%

1、十年间,共有18个省级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9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超过10%,这9个地区按人口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广东(26.28%)、西藏(24.73%)、新疆(18.29%)、海南(15.01%)、宁夏(14.34%)、福建(12.59%)、北京(11.63%)、重庆(11.12%)以及贵州(11.07%)。

2、人口增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广东2171万、江苏609万、浙江574万、山东573万、河南534万、福建4154万、广西410万、新疆400万、贵州384万、四川334万、重庆321万、河北276万、北京228万、陕西220万。

(四)8个地区的人口占比提升较多,粤浙两省对人口吸引力较大

十年期间,各地区人口权重有所变化,其中18个地区的人口权重有所提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地区的人口权重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广东和浙江两地对人口的吸引力是在逐步增强的。

1、人口权重上升幅度从高到低的省级地区依次为广东(1.14个百分点)、浙江(0.51个百分点)、新疆(0.20个百分点)、福建(0.19个百分点)、贵州(0.14个百分点)、江苏(0.13个百分点)、重庆(0.12个百分点)、广西(0.11个百分点)、北京(0.09个百分点)、海南(0.06个百分点)、山东(0.04个百分点)、上海(0.04个百分点)、宁夏(0.04个百分点)、西藏(0.04个百分点)、河南(0.02个百分点)、河南(0.02个百分点)。

2、人口权重下降幅度从高到低的省级地区依次为黑龙江(下降0.60个百分点)、吉林(下降0.34个百分点)、辽宁(下降0.25个百分点)、山西(下降0.20个百分点)、湖南(下降0.19个百分点)、湖北(下降0.18个百分点)、内蒙古(下降0.14个百分点)、甘肃(0.14个百分点)、江西(下降0.13个百分点)、安徽(下降0.12个百分点)、云南(下降0.09个百分点)、河北(下降0.08个百分点)、四川(下降0.07个百分点)。

四、信号4:各省级地区人口普遍向其省会城市与核心城市聚集

不仅各省之间在人口流入方面存在明显分化,实际上各省内部的分化亦非常明显。具体看,人口不仅向广东、浙江等地聚集,各省省内人口亦在向其省会城市与核心城市聚集,即省会城市与核心城市基本承接了其省内人口的大部分增量,部分省份的人口增量基本全集中在省会城市。

(一)2010-2020年期间,有38个城市的人口增量在100万以上,这38个城市有16个省会城市、3大直辖市(不包括天津)以及另外19个核心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深圳、东莞、佛山、焦作、惠州、苏州、中山、厦门、茂名、湛江、青岛、江门、金华、珠海、宁波、廊坊、无锡、清远、肇庆)。可以看出,38个城市中,广东一省占了12个,江苏3个(苏州、南京、无锡),浙江3个(杭州、金华、宁波),山东2个(青岛和济南),福建2个(厦门和福州),河南2个(郑州和焦作),河北2个(石家庄和廊坊)。

(二)广东的人口向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中山与珠海等地聚集,山东的人口向青岛、济南和临沂聚集,浙江的人口向、金华和宁波聚集,江苏的人口向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等地聚集。

(三)河北的人口向廊坊和石家庄聚集,福建的人口向厦门和福州聚集,安徽的人口向合肥与阜阳聚集,海南的人口向海口与三亚聚集,江西的人口向南昌和赣州聚集。

(四)河南的人口向郑州聚集,湖南的人口向长沙聚集,陕西的人口向西安聚集,广西的人口向南宁聚集,云南的人口向昆明聚集,甘肃的人口向兰州聚集,吉林的人口向长春聚集,四川的人口向成都聚集,贵州的人口向贵阳聚集,宁夏的人口向银川聚集。

(四)2010-2020年期间,人口增量较多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深圳(930.90万)、广州(862.50万)、成都(583.39万)、西安(448.33万)、郑州(397.86万)、东莞(395.82万)、佛山(379.99万)、重庆(320.80万)、长沙(300.48万)、焦作(271.25万)、武汉(254.25万)、惠州(240.05万)、苏州(228.64万)、北京(228.10万)、南宁(207.69万)、昆明(202.94万)、中山(194.85万)、合肥(191.45万)、上海(185.17万)、贵阳(166.11万)、厦门(163.32万)、茂名(156.53万)。

(五)截至第七次人口普查,200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4个(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庆、上海、北京和成都),1000-2000万人口城市有13个(从高到低依次为广州、深圳、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武汉、杭州、临沂、石家庄、东莞、青岛和长沙),500-1000万人口城市有69个。

五、信号5:老龄化问题异常突出,东三省以及沪渝苏川等地尤其明显

(一)第4-7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呈年提升态势,且第七次普查显示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第六次普查大幅抬升近5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历次普查情况。与此同时,15-64岁之间的人口占比在十年期间下降明显,表明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已十分突出。特别是和其它经济体相比,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和澳大利亚的15.55%和美国的16.45%接近,值得警惕。

(二)进一步若细化到31个省级地区来看,13个省级地区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三省、重庆、四川、上海和江苏等地的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例如,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来看,辽宁、重庆、四川、上海和江苏分别高达17.42%、17.08%、16.93%、16.30%和16.20%,黑龙江和吉林亦分别达到15.61%。图片

六、信号6:城镇化道路分化明显,17个省级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指标,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

(一)目前全国共9个省级地区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89.30%)、北京(87.50%)、天津(84.70%)、广东(74.15%)、江苏(73.44%)、浙江(72.17%)、重庆(69.46%)、福建(68.75%)和内蒙古(67.48%)。

(二)共有17个省级地区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宁夏(35.04%)、西藏(35.73%)、云南(50.05%)、贵州(53.15%)、广西(54.20%)、河南(55.43%)、四川(56.73%)、安徽(58.33%)、湖南(58.76%)、河北(60.07%)、海南(60.27%)、江西(60.44%)、吉林(62.64%)、陕西(62.66%)、湖北(62.89%)以及山东(63.0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人口   河北   福建   河南   江苏   重庆   广东   增量   浙江   百分点   上海   北京   省级   地区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