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长期风险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理财资金如何帮助经济“绿化”

三大长期风险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理财资金如何帮助经济“绿化”

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大长期风险(人口老龄化、自然资源缺乏、气候变化)都与气候和环境相关。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拓宽绿色技术企业融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做出的郑重承诺,并写入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面对内部转型压力增大和外部低碳经济加速,助力“碳中和”,绿色资管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三大长期风险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理财资金如何帮助经济“绿化”

首先,面对内部的规范转型和外部的复杂环境,资管行业发展的步伐并未停滞。截至2020年底,我国资管市场规模已达到122万亿元。未来五年内,规模有望突破200万亿元。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资管行业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绿色资产管理业务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目前,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均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产业,立足绿色金融,发行了多只绿色资管产品。

其次,随着绿色金融理念的兴起,ESG投资理念渐热,价值投资逐步融入我国市场。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 Governance),ESG指标分别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三大角度来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实,在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框架中,ESG早已是主流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明晟(MSCI)、富时罗素指数等国际著名指数公司针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编制了多种ESG指数。总的来说,ESG理念在投资实践方面能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近日,我国市场首批ESG ETF落地。这4只产品问世,标志着我国价值投资理念进入新阶段。未来借助ETF,资管行业将加速布局“碳中和”主题。

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日渐清晰。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绿色金融发展作出部署;2016年,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框架;2020年10月,多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规模明显增加的目标。

三大长期风险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理财资金如何帮助经济“绿化”

从业务层面看,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方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绿色金融标准加快推进。2021年4月,我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发布,相关标准正与国际接轨。绿色保险方面,通过不断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加大对绿色发展支持,并发挥绿色保险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功能,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强力保障。绿色基金方面,各家基金公司纷纷布局绿色发展主题基金,目前市场已有4只ESG ETF获批。

整体而言,资管行业在我国已经历经20多年的蓬勃发展,而绿色资管正如旭日初升。近年来,绿色金融发展已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向绿色资管延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例如,兴业银行早在2016年就推出“万利宝-绿色金融”开放式理财产品,2020年又推出“兴银ESG美丽中国”ESG理财产品;中国银行2019年首推绿色证券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投向绿色产业;农银理财2019年推出绿色金融(ESG)特色系列产品,重点投资绿色债券等债权类资产;邮储银行2019年推出“邮银财富·瑞享”理财产品,支持环保新能源产业发展项目等等。

三大长期风险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理财资金如何帮助经济“绿化”

随着绿色资管持续创新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我国目前“绿色”标准并不清晰,市场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绿色企业的相关信息披露不完善,部分产品出现“含绿量”不高存在“飘绿”等风险。这是制约绿色资管发展的基础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要看到,由于绿色产业自身属性,可能导致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出现期限与风险错配的问题,信贷、债券等渠道已无法满足绿色产业的资金缺口,需要具有长期投资属性、投资期限长的资管产品持续增加资金供给和服务支持,协助被投资企业快速成长。总的来说,我国资管行业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资金   环境   信贷   债券   理财产品   气候   气候变化   理念   指数   风险   规模   我国   基金   产业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