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贷令”升级?银保监会出手,3条贷款红线,楼市风声越来越紧

银行贷款业务,再迎“强监管”。

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一个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监管要求。

《通知》明确了三项定量指标,包括出资比例,集中度指标,限额指标。

出资比例,即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单笔贷款中合作方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集中度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单一合作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

限额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

这3个指标,可以理解为贷款的“3条红线”。

“限贷令”升级?银保监会出手,3条贷款红线,楼市风声越来越紧

其实,去年7月份,高层就已经发了一个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次的通知,可以看做“打补丁”式的升级,内容规定更加细化,要求也更严格。

拿出资比例来说,这一要求对互联网贷款合作方无疑提出更高的出资要求。

证券时报2月20日报道说,一从事互联网金融的银行业人士透露,中小银行与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联合贷款时,合作方的出资比例有的只有10%-20%左右,现在直接提高到了30%,会淘汰更多没有资金实力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这份《通知》进一步明确:严控互联网贷款跨地域经营,强调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

这么一来,除了民营银行以外,肯定会对当前不少地方中小银行的业务带来冲击,未来不符合资质的银行和平台将无法“联手发贷”了。

在去年的“蚂蚁事件”中,我们已经领教了什么叫“大而不能倒”,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曾指出:现在大多数打着“普惠”旗号的互联网贷款,与银行业务没有任何本质区别,手续费还比银行高,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此外,不少金融科技公司存在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信息管理不当的问题,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信息在平台方、支付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这份通知,矛头就是指向乱象丛生的各类平台贷款,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控制资金杠杆,限制异地经营。

事实上,这是“限贷令”的升级。

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从今年开始,央行、银保监会正式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给每一家银行规定了“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房贷余额占比”。

比如,六大国有大行(工农中建、邮政、交通)、国家开发银行为第一档,两个上限分别为40%和32.5%,在5档中最高。

招行、农发银行、浦发、中信、兴业等17家中型银行,为第二档,两个上限分别为27.5%和20%。

在“限贷令”下,投向房地产的资金大幅减少,银行为了压降房地产相关贷款,部分城市一季度房贷额度甚至缩水了60%。

“限贷令”升级?银保监会出手,3条贷款红线,楼市风声越来越紧

房贷额度一旦开始设限,房贷利率就不可避免会上升。

2021年2月,贝壳研究院监测的52城主流首套房贷利率5.32%,二套利率5.60%,环比均提升3个基点,且增幅较此前两月扩大。

而此次针对互联网贷款的措施,往大里说,遏制了“资本的无序扩张”,往小里说,意味着炒房客又少了一条“热钱”投机的渠道。

最近两年,深圳、杭州等金融体系发达的城市,都是投机客高度活跃的地方,各种各样的贷款最终都是为了买房,网贷、小贷、过桥贷款、消费贷、经营贷,各类资金流入楼市,“万人打新”的现象层出不穷,学区房价格一涨再涨,确实到了“整顿”的时候了。

不管来自哪个渠道的贷款,都已经深度捆绑了房地产行业。

1998-2018年,20年的时间中,全国均价从1854元上涨至8542元。

从2004-2017年,13年的时间,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1.9万亿元,增幅达13.7倍。

举个例子,主要信托的资金去向,接近20万亿(一半左右)流到房地产,还有20%左右流到金融,这部分可能也是进入私募,最终也是进入房地产。

真正跟实体企业有关的,也就是20%左右,能进入工商企业的资金连10%都不到。

在2008年以后,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抵押品就是土地和房产。各城市进行土地开发、招拍挂,将生地整成熟地,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支持,或者直接在市场发债融资,而中小企业的融资,也基本依赖老板和企业主的房屋抵押,更不用说个人购房者及房企的贷款了。

“限贷令”升级?银保监会出手,3条贷款红线,楼市风声越来越紧

不管是银行对房地产“限贷”,还是互联网平台的“限贷”,都意味着楼市的风声越来越紧。

表面上理解,只是金融体系“切香肠式”的逐步调控,实质上看,都是高层要解决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给产业升级保驾护航。

在难熬的2020年,正是有中国单年超700亿件快递的强大物流体系,6个月出口1500亿只口罩的强大生产力,让14亿人用8个月时间赢下了宝贵时间窗,才有了傲视全球经济的一枝独秀。

制作业作为“国之重器”,既是一座城市的根基,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理解央行、银保监会的良苦用心,摆脱房地产“大拆大建”的路径依赖,我们的下一代,才不必因为几十平米的钢筋水泥而烦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贷款   商业银行   红线   余额   风声   楼市   融资   出手   金融体系   比例   指标   资金   银行   通知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