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人与“马”之情的来源与传说

以牧为主的鄂尔多斯蒙古族视马为最神圣的牲畜,最亲密的终身伙伴。在漫长的生活长河中,他们就像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一样离不开马。平素,他们虔诚供奉的是“玛尼宏”旗帜上的九匹神马图,视马褂、马靴为最庄重的衣服,认马奶酒为最纯洁吉祥的食品,看赛马为草原上最欢乐的体育比赛,听马头琴演奏则为最动听的音乐·······马是这样的神圣无比,所以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关于马的歌、赞词、祝词和有趣的故事等。作为一个鄂尔多斯蒙古人,若能骑上一匹称心如意的马,那将是一件最荣幸的事,走南闯北,浪迹天涯都会感到无比体面和自豪。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与马相依为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内蒙古草原上,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掘出不少马骨;在阴山岩画中,还画着牧民骑射围猎、奔驰战斗、以马拉车等各种生动场面。这些没有文字之前的图画记录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伴马为生的生动历史。

蒙古马是世界上有名的古老良种马之一。据史书记载:这些马“矫足千里,倏忽若神”,是千里马的一种。其中有“鸡斯之乘”的马,通体雪白,有红色的鬣毛,金色的眼睛,是草原上的珍宝。《史记·周本纪》里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他的臣子们着急万分,到处寻找各种稀奇之宝物,献给殷纣王来赎罪出获。这些众多的宝物中殷纣王只看准了来自蒙古高原上的“鸡斯之乘”马,并欣喜万分,如获至宝。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深感中原地区的战车不如北方匈奴族的骑兵矫健灵活,于是下令让部队换穿匈奴服装,学习骑射,实行军事改革。《史记》中记载:匈奴族的骑兵最为出色,有一次他们在大同附近包围了汉高祖,西面是白马,东面是青龙马,北面是黑色乌骊马,南面是棕色驿马,四面40万骑兵冲杀过来,如海浪排空,势不可当。在《史记·李广传》里说,草原上的民族非常珍爱白色的马。因为白色马是象征着圣上天神。匈奴族的将领们喜欢骑白马,并且在每年的正月、五月和八月,三次祭祀天神的龙城大会上,总要杀几匹最好的白马来祭天。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诺水东山与汉朝使者盟誓,也是杀白马祭天。据传说,成吉思汗最喜欢的坐骑也是两匹通体白色之马。至今,成吉思汗陵园内仍供奉着两匹白马的后代--两匹雪白色的马。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作为马背上建功立业的蒙古民族,从驯马、养马,向中原和欧亚地区输送良马,到骑兵代替战车,为促进和平事业,推动历史前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鄂尔多斯,凡是蒙古族的毡包或房屋门前,都要高高地树立两根旗杆。当地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根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玛尼宏”是上面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中间拉着细细的羊毛绳索,上面悬挂着蓝、黄、绿、白、红五色小旗。每个小旗上都印有九匹昂首奔腾的马图。图案的空隙里用蒙文或藏文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的民族繁荣吉祥”。五彩小旗之蓝色为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蓝天穹隆;黄色则代表养育之土地;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财富之源的羊群;红色代表鲜花般的幸福美满。而这一切都有神灵般的马来寄托。他们认为马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骘,没有马蒙古族就要失去神明。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女,看到人间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蒙古包像撒落在绿色地毯上的一颗颗明珠一样。欣喜间,她将头上插着的宝钗摘下来,抛向碧绿的草原,当宝钗落到了半空时,变成一缕紫红色的云雾,雾渐渐弥漫,笼罩了整个草原上空。这时,只听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天空豁然被炸开一道长长的缝隙,眨眼间,成群成群的俊俏神奇的动物自天而降,它们的神蹄在草原上激起一股巨大的狂飚。它们奔跑如云,嘶鸣如雷,身态高大,雄姿英发,给人间带来了奔腾向上的精神象征。后来人们称这神奇的动物为“马”。从此,蒙古族爱马、养马,与马朝夕相处,结伴为生,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马背上的民族。

马是一种有情有义、善解人意的灵物。战场上主人若要受伤,它会即刻带到安全地域躲避;主人要是阵亡,它会不顾枪林弹雨而久久站立其旁边等候来人;深夜迷路,只要把缰绳放松,马会自然将主人带到家园或有人烟的地方;作为骑马,在野滩上只认识主人,生人是很难接近的。草原上的马,群体特点很强,且有一定的“理论”习性。一匹公马带领一、二十匹多至三十匹,管理甚严,不失不散;见有离群者,公马亲自拦回,如有不从,则非咬即踢,施以武力。公马绝不跟自己的姐妹交配,也不允许姐妹们在自己的群里生存,一旦发现,将无情地赶走。汉族有“衣帽取人”之说,而在鄂尔多斯蒙古人中却有“以马取人”之谈。鄂尔多斯蒙古族爱马如子,无马梦寐以求,寝食不安,有了马则不惜巨资配备高档鞍瞻。一套上讲究的马具要用上千元或几千元。请听他们的赞马歌:

要骑的马是柏树湾的良驹;

所备的鞍是檀香木的质地;

脚踩的镫是四雄图的银环;

缚马的嚼是八两重的金石;

手持的鞭是虎皮做的柄把;

绊马的绊是鹿皮制的羁套

把心爱的马丢失后又是万分痛苦,歌中唱道:

追赶流云的青马哟,

是慈祥的阿爸留给的宝贝。

比那蓝天还要美丽的青马哟

是我忠实的伙伴。

南京城里的商人哟,

付出八十两白银未换去哟。

若有谁见到它,

我把狐皮大衣赠送他。

若要是惊吓而跑走,

我要看一看它的踪迹

若要是死亡无可归回,

我要摸一摸它的骨头。

鄂尔多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对马有很多优美的民歌、赞词和颂词,数量不下百首。每个牧民,甚至连小孩都能吟唱十首八首。遇上赛马、远行或举行婚礼,你随时会在各种场合听到不同的赞马词。请看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中的《骏马赞》:

在那金色的世界上,

你荡起的一溜烟尘,

就象浩瀚的天空中,

升起了长长的彩虹。

你跑到哪里,

哪里就留下芳名。

你让谁骑乘,

谁就能百战百胜。

你象是主人家里万世不朽的金桌,

你象是英雄身边永远牢固的银凳。

你的骑士长生不老,

你的畜群繁衍无尽。

跨在你背上的主人哟,

永远幸福安康。

鄂尔多斯草原上有许多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等。这些节日是草原上非常热闹的群众集会。那些身强力壮、彪悍无比的套马手,骑着马风驰电掣般地在马群里穿行,长长的套马杆在空中摇晃着,不一会儿就套住所要抓获的烈马。这时,大力士们猛扑过去,双手象铁钳般紧紧揪着马耳,或抓住马尾将马摔倒在地。姑娘们此时蜂拥而上,顷刻之间给马剪鬃,“打扮”得焕然一新。套缚“生个子”烈马,更为激烈精彩。当烈马被套住时,往往前蹄腾空站立,狂奔嘶鸣,骑手瞬间跃上马背,就像贴到马身上一样,任马狂跳,稳如泰山。整个驯马场上尘土飞扬,人声鼎沸,其情其景既热闹又壮观。

鄂尔多斯草原上有用马命名的白龙马泉、红枣骝马泉;你若到鄂尔多斯蒙古族家中作客,好客的主人会向你敬献意味着用草原上最圣洁的马奶酿成的酒。奶酒飘香,歌声嘹亮。一曲悠扬的马头琴声,犹如轻拂的春风,将你的思绪带到遥远的时代。这时,老额吉会给客人讲一段关于蒙古族最古老的乐器-马头琴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美丽的草原上有一个牧人饲养着一匹心爱的马。可是不久,心爱的马死去了。为了怀念死去的马,牧人则取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巴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在琴柱顶部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想起心爱的马,他就拉起琴来。久而久之,马头琴遍及草原。马头琴那悠扬的琴声伴着歌舞之乡的天籁、地籁,牵动着牧人的心,拨动着牧人的情。。 . . . . .

鄂尔多斯人与“马”之情的来源与传说

鄂尔多斯人与“马”之情的来源与传说

鄂尔多斯人与“马”之情的来源与传说

鄂尔多斯人与“马”之情的来源与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鄂尔多斯   小旗   蒙古族   史记   公马   蒙古   烈马   马头琴   牧人   马背   匈奴   骑兵   白马   主人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