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自测,选人用人,这四个问题能突破职场天花板、充分洞察他人

自评自测,选人用人,这四个问题能突破职场天花板、充分洞察他人

01 四个问题带你洞察他人,也为突破职场天花板做好准备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你又特别期望了解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天梯上能走多远,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否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上去提升自己的优势。

如果你恰好是一个领导,你可能对选人用人有自己的一套,但这套方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毕竟这些年,你并不敢保证,自己在人才的选用上已经能做到十拿九稳,不会看走眼。

无论你期望提前为将来的职场天花板做好破圈的准备,又或者希望充分洞察他人。

得到CEO脱不花抛出的这四个问题,对作为普通员工或者领导的你来说,都有很大的启发。

这四个价值连城的问题分别是什么呢?

我们一个个来看。

自评自测,选人用人,这四个问题能突破职场天花板、充分洞察他人

02 为什么内驱力就是潜力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突然有15天年假,但必须研究一个话题,你会做何研究?

如果是在面试现场,你面对这个问题一定会被问得猝不及防,所以也一定会从肢体表情上反应出你是胸有成竹,还是临时编凑。

但如果你是个对自己的未来有追求、有一定成就欲的人,你必然总会在任何一段时间投入到某个具体的领域中去。

熟悉我的朋友,一定从我过去一段时间的文章中,看出我在深入研究行为设计心理学;再前一段时间,则在深耕用户运营中的行为上瘾。

我周围的一些朋友也会有类似的偏好。这种集中阅读、集中学习研究的好处不言而喻,因为它能在最短的时间(有时可能就是15天),就能帮助你成为这个话题的意见领袖,比身边95%的人都有话语权。

当然,影响力和话语权是结果,我们并不全为有影响力和话语权而去刻意做研究。而是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实际的问题,期望通过前人的思考,相对顺利的走上通往答案的阶梯。

而这种遇到障碍,设法通过集中研究,通过模仿实践去解决障碍的能力,正是一种看得见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内在驱动力之所以是一个人的潜力,其原因在于,它的确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在和将来大部分遇到的问题。在我身边的朋友中,有些甚至还因此成为了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并被邀请出书立著。

自评自测,选人用人,这四个问题能突破职场天花板、充分洞察他人

03 为什么“搜商”比“智商”更重要

第二个问题:你做研究的方向中,谁是行业中的翘楚,他们的做法是什么?

第二题在我看来是紧跟着第一题来的。如果说第一题考察的是一个人期望自己“变好”的动机,那么这第二题考察的则是这个人的“搜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很多人一头栽进问题中,随便找到一些三、四手资料就开始展开研究了。这里面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相对较低的是“思维懒惰”,觉得只要找到第一把钥匙,就能有机会去设法开门了;而另一种原因,则在于他缺乏必要的“搜商”。

“搜商”这个词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浮于表面上的:一个人使用工具的商数。

比如很多人都会通过百度来寻找你想要的资料;更高级一点的,懂得在某些APP中,通过全文搜索电子书里的关键词,来挖掘更多的信息,去填补自己知识地图中的空白。

那另一层意思是什么呢?事实上它考核的还有一个人认知的边界。

比如去年很火的一本书叫做《知识大迁移》,其中就说到过“谷歌效应”,在这本书里,“谷歌效应”反应了现代人由于能在网上找到很多信息,所以人们的大脑也变得特别健忘,容易忘记某些知识具体讲些什么?好像大家的智商都变低了。

但反过来看,“谷歌效应”虽然造成了现代人“泛泛地学”致使能记住的东西不牢靠,但它至少让一个想要解决问题的人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关键词去互联网上搜索他想要的信息。

没错,正是这种“泛泛地学”帮助它获得了一个他与这项知识的钩子,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使用这个钩子,顺藤摸瓜,最后找到研究这项问题的行业翘楚,并且,还能最终了解他们的做法是什么?

所以,“搜商”既意味着一个人使用搜索工具的商数,又意味着他的认知边界。考核的是一个人持续学习的能力,是一种凌驾于静态掌握哪些知识,并且相比于“智商”更重要的一种能力。

自评自测,选人用人,这四个问题能突破职场天花板、充分洞察他人

04 为什么同理心太弱太强都不行

第三个问题:你的人生经历中,做过什么样的取舍?

简单来看,它似乎是期望你对自己做一个“打开”,让别人了解你的过去,对你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但事实上,这道题目是一个隐藏得特别深的“人际组织”能力考核。

这里面到底是什么门道呢?

比如你一定面临过换部门、跳槽甚至创业的变故。在这些人生的大小转折中,你必然会遇到取舍。你必然会让一些人获益、让另一些人蒙受损失。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话题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除你以外的第二个人,那么说明你对于他人的损失与否全然不顾,这意味着你严重缺乏同理心;而我们都知道,严重缺乏同理心的人,鲜有人际组织能力特别突出的,更不用说懂得换位思考,让人心甘情愿地组织别人一起完成同一个重要目标了。

相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太多需要考虑到的人,那么这很可能说明你又处于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会被太多人的想法和思维带偏,显得优柔寡断,容易陷入决策瘫痪。

你可能会反驳说,《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不就处处体恤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但仍旧是一方霸主,成就三国鼎立的局面吗?但事实上,不说演艺的虚构成分,普通人虽然能看到类似于刘皇叔这样的人表面上的同理心行为,却很难得知行为背后的动机。更何况他在唱红脸的时候,还有一个诸葛军师在一旁唱黑脸,左右最终泾渭分明的黑白决策。

自评自测,选人用人,这四个问题能突破职场天花板、充分洞察他人

05 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考察出三种能力

第四个问题:以前的重要项目或决策,如果能让你再来一遍,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本题虽然相对容易,但它依然先考验了你两种能力中的一种。

要么,你事前就有准备,早就打好了一个完美的腹稿,在被问到这道题目时,你能胸有成竹、对答如流。这说明你已经具备了许多人并不具备的“先求胜,后求之而战”的思想。

要么,你就是一个具备“复盘思维”的人,你善于在每次发生预料之外的问题后做反思、作总结。

而且,无论你具备两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你在描述“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的细节中,还会曝露出你看到问题的颗粒度,这当然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对于细节的把握能力。

自评自测,选人用人,这四个问题能突破职场天花板、充分洞察他人

06 最后的话

再次总结一下这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突然有15天年假,但必须研究一个话题,你会做何研究?

第二个问题:你做研究的方向中,谁是行业中的翘楚,他们的做法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你的人生经历中,做过什么样的取舍?

第四个问题:以前的重要项目或决策,如果能让你再来一遍,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完整地看完了这四个问题,以及问题设计背后的逻辑。如果你是你自己的面试官,你会不会录用自己呢?你可以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在留言区里说说你的答案。

每次分享一个干货,每次都让我们一起进步一点点。

我是职场行为心理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我是何圣君,我会定期撰写和分享你最关心的话题请你关注我(否则我们就此错过了),让我们保持连接,一起拥有睿智的灵魂。我们下次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商数   天年   钩子   可能会   地学   驱动力   翘楚   泛泛   胸有成竹   天花板   用人   认知   智商   效应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