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因拖延症而感到困扰。

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很多人为此陷入自责,“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明明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就是迟迟不行动”,“我就是没有能力,做什么都不行”........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拖延,跟天赋、才能、意志力都没有关系,而是与我们的大脑有关。

大脑作为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重量占成年人体重的2%,消耗的能量却达到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

这个高消耗的特点,导致大脑“想尽一切办法节约能量”,即凡是不需要用脑的事情,全都不用,只要可以拖延,就尽量拖延。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有长达20年的诊疗经验,他对大脑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经不住诱惑。”

这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导致人们缺乏行动力的根本原因。

但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人,却能够做出违反“大脑偷懒”特性的行为,他们拒绝拖延,拥有超强的执行力,能够快速地做决策,并且持之以恒,对学习充满热情。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跟普通人的大脑不一样吗?

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告诉我们,还真的不一样。

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掌握大脑高效率行动的方法,就可以改造大脑,让它从懒惰变为主动。

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接下来,就为你一一揭晓。

01 改造大脑,从它喜欢的东西开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虽然人人都习惯拖延,但在有的时候,人们也会一改这个恶习,迅速起身去做一件事。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变得行动力超强。

比如,在遇到喜欢的东西,毫不犹豫就买单;在听到别人对自己外表的赞美时,会更热衷于打扮;在碰到爱吃的食物时,无论多远、排多久的队也会过去......

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这都是因为,这些事情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

当我们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能够通过某件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促使人们行动。因此,多巴胺也被称为快乐物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人们就愿意为此做任何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游戏上瘾的新闻,每每触目惊心。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人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上瘾行为,人们刷屏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摆脱拖延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提高我们对工作和学习的兴趣。

怎么做,才能控制多巴胺的分泌呢?

02 学会自我暗示,让大脑相信你的决定

万事开头难。

在面对全新的挑战时,人们总倾向于悲观地看待这件事情,“如果做不起来怎么办”,“我根本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如果我做不好,会给我造成多么糟糕的影响”等等,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选择了放弃。

多巴胺控制法的第一步,正是“自我暗示”。

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在教育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心理学效应叫“期望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并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极具潜力的“优等生”,而另一组随机抽取的学生则是“普通生”。

在之后的授课中,老师对这两组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对待优等生组总是另眼相看,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会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信心。一段时间过去了,优等生组的成绩果然比普通生组要高出许多。

这个研究表明,由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更高的期待,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告诉自己“一定能够胜任”,“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等等,会大大增加行动的概率,顺利地迈出第一步。

但是,很多时候,仅靠心理暗示还不足以让大脑“信服”,我们还需要给大脑提供一个动机才行。

03 明确动机,让大脑真正开始行动

这个动机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内部动机包括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想要追逐的梦想等等;外部动机包括各种奖励,或者免受惩罚。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动机与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有关,不容易动摇和改变,能够带来持久的动力;而外部动机,大脑很容易就会适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比如,老板决定用发奖金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工作,在开始的几个月,员工充满干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员工逐渐习惯了新的薪资水平和消费水平,再也不会像原来一样努力工作。

这个现象,行为经济学称之为适应性偏见。即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事是这样,坏事也是这样。

那么,外部动机是不是就没用了?

也不是,因为人们对确定的事物很容易适应,但对不确定的事物就会变得难以适应。刚进厕所的时候,会觉得有点臭味,呆久了就不觉得臭了;但在高低音不断变化的噪声中,无论待多久还是会觉得很吵。

确定的奖励,人们很容易就失去干劲;不确定的奖励,常常让人们为之疯狂。

所以,在行动之前,不妨先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设立目标,给大脑一个行动的理由。

04 设立目标,对大脑的行动提供奖励

进行了自我暗示和明确动机,接下来,就到了多巴胺控制法的第二步: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

大家别忘了,大脑为了偷懒,更喜欢做习惯做的事。如果要让大脑变得灵活,打破固有思维,只有给大脑足够的诱惑——多巴胺才行。

把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挑战难度较低、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正是使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有效方法。

因为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开启奖励模式,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成就感。通过完成一件件的小事来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能够让大脑进一步行动,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如果每次都是通过完成小目标来感受喜悦,大脑很容易又会习惯。

为了“去习惯化”,我们也要用游戏化思维,变着法子来让大脑行动。比如偶尔变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的顺序,不走寻常路,跟朋友一起分享喜悦,采用积分的形式来奖励自己等等。这也是多巴胺控制法的最后一步: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除了改变奖励的方式,使用游戏化思维以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享受运动;偶尔进行五分钟的冥想;专注于自己的兴趣领域;听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寻找新乐趣;不断挑战新事物等也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05 摆脱拖延症,原来这么简单

看到这里,相信你跟我一样,找到了摆脱拖延症的方法——多巴胺控制法:

1.自我暗示

2.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

3.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行动机制,学会多巴胺控制法以后,你就掌握了一套如何让人上瘾的方法。

当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自己身上,我们能够改变拖延,鼓励大脑立即开始行动;

当我们把它用到别人身上,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容易让人上瘾的产品,影响他人采取行动;

当我们再对任何事情无法自拔时,我们都可以与它联系在一起,看清是什么让大脑分泌了多巴胺,阻断它,就能让我们不再沉迷。

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我们的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经不住诱惑。但是我们的大脑,也同样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做出选择。

了解大脑的特性,能够发挥出大脑对我们更积极的影响,改变我们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大脑   多巴胺   优等生   阶段性   上瘾   动机   本性   暗示   事情   习惯   自我   目标   方法   喜欢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