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作为以笔代戈,战斗了一生的思想、革命家,鲁迅曾写下不少的经典“语录”,如: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鲁迅,一个被誉为“民族魂”的人物。他的语言表达向来都是犀利刻薄,一针见血、直击痛点,直捣人心的。

近年来,这位洞隐烛微、谙悉人性弱点的作家,经常被拿出来说事。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比如,近些年来,关于鲁迅作品是否该从教科书上删除的话题,被反复炒热。

如此前关于新语文教材删去鲁迅《风筝》一文,就曾引发了轩然大波

关于鲁迅作品是去还是留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持赞同观点的人认为:鲁迅的思想显然已经过时了,他的思想并不适用于21世纪。

具体而言,总结起来,无非几点理由:

1.新时代的发展,驱使人向前看

鲁迅的作品,叙述的是上个世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事情,且过度强调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其“火药味”过浓,容易给青少年灌输过激的斗争意识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另外,时代发展到今天,全世界都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也是如此。

过去的时代早已过去,人们早已从那个悲苦的世界里,走了出来。

新时代的中国,已经走向富强,我们应该向前看,而不是一直活在过去,一直强调悲苦,强调国民的“劣根性”。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2.鲁迅作品内容过于晦涩、沉重、压抑,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赵瑜作家曾表示:青少年过早接触鲁迅,倒不如接触宫崎骏

与赵瑜作家持相同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让一个未成年的青少年,以鲁迅中年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这个世界,显然不太合适。

因为鲁迅那些针砭时弊的作品,实在过于沉重。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阿Q

鲁迅常常在批判,但是究竟在批判什么,对于不谙世事、不了解那个时代背景的现代学生来说,很难去揣摩、理解这当中所暗指的深层意思。

而这样无法达到启迪、教育目的作用的课本教材内容,显然是失去应有教育意义的,显然不适合拿来当教材。

3.鲁迅作品放大了焦虑,影响了人对世界的自我判断

作家蒋方舟曾说:

“在课本上读鲁迅的作品,恍如隔世,简直觉得自己所在非人间……教材删去鲁迅没什么大不了,我想跳出鲁迅的语境,去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

这段话,可能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因为深读鲁迅作品,你会发现,世界是残缺的,人也是残缺的,鲁迅作品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痛苦、悲伤、黯然失色的世界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祥林嫂》

为此, 不少人对这样的作品,并不感兴趣,对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

根据不完全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并不感兴趣。很多学生都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而若非要谈及文学阅读,相对而言,学生更喜欢郭敬明、韩寒等作家的流行读物作品,毕竟,与之相比,鲁迅读物,不仅晦涩难懂,且越读越焦虑,越读越压抑。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不过,对于以上的观点,也有不少人持反对的意见。个人认为,确实也不尽其然。

首先,文学虽不是历史,不必强调历史的传承和记忆,但是鲁迅的作品,却十分具有现实历史意义。这样的作品,不应该被判为过时的,不适合时代的。

纵观鲁迅作品,无论是《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呐喊》、《药》等,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智慧,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这样的作品,是一个时代,民族、国家所缺少的,难能可贵的作品教材。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难再找到这样充满感召力和传染力的作品。

其次,鲁迅作品,其实和他本人一样,是一个立体的构成,而非片面。

鲁迅作品,并不止指向一个点、一个面,而是涉及到了芸芸众生,世间百态。它并非是一个时代的局限,而是涵括了人性的许多问题。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这些作品放在哪个时代,都具有教育意义。作为语文教材的编者,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看作品本身。而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以个人之心,来度读者之腹。

再次,作为国人,我们应该正视国民问题,而不应是怯懦地逃避“国民劣根性”问题。

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文学作品和时代并不存在隔阂,存在隔阂的不过是人心,思想。再者,退一步说,鲁迅作品距今也不过百年历史,远远谈不上“隔阂”二字。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最后即便时代发展已经很好,百姓生活已经很富有,这也不应该成为大众丢弃为社会、为民族而“呐喊”的精神。

这正如时评人王学进所言:

“难道社会发展到尽善尽美,人人都成道德完人了吗?”

显然不是。

现实生活中,和假洋鬼子、孔乙己、阿Q、祥林嫂、华老栓……这样的众人千相还有许多许多。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写到最后,突然想起郁达夫曾在《怀鲁迅》一文中写过的那么一句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但愿,鲁迅所创造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永远不会过时,也不会死去,民族魂不应该“丢”。

鲁迅经典全集呐喊彷徨等 ¥36 购买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是谁把鲁迅弄“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鲁迅   人心   劣根性   悲苦   晦涩   隔阂   青少年   国民   作家   民族   教材   思想   作品   时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