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哲学家帕斯卡曾在《思想录》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每每看到这段话,都感触良多。的确,人其实很脆弱,就像一根苇草一样柔软脆弱,一口气、一道光、一滴水就足于置人于死地。但是,人却又是坚强的,因为它有思想,有灵魂,有尊严,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生而为人的“高贵”。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灵魂,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都希望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这正如高晓松所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于是,不知从何开始,各种为了追逐自我,寻找精神皈依的出家人、隐居人越来越多。

比如12年前,那位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张明光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都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争夕”,而这位读了十几二十年书的博士,却不要功名,毅然不顾父母反对,选择了出家。这在世人看来,是如此大逆不道、违逆常理。

关于这事,又该如何看待呢?

01

学霸级的励志成长

张明光,1980生,河南商丘虞城县人。

从小家庭并不优越的他,父母却很努力地供他上学。张明光也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非常刻苦学习。不仅如此,他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可以说在读书这一方面,非常厉害,是世人所说的读书“料子”,更是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高考时,张明光更是不负众人所归,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成为了整个家乡的骄傲,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网络配图

上了大学后,张明光的生活开支也变得更大,父母仍省吃俭用地给儿子攒钱,寄生活费,只希望他毕业后能够找份好工作,减轻家里负担,同时也能让自己享享清福。

上大学后,张明光也的确做到了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样,成绩依旧优异,他依旧是学生堆里“闪亮发光”的优秀人物。然而,谁曾想到,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的张明光,最后却在毕业后不久,辞掉了高薪的工作,选择了出家,跑到了龙泉寺剃度当和尚。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而为他操劳,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只能在漫漫长夜里痛哭,尽管二老已经下跪哀求过儿子,也无法挽回儿子出家的决心。

02

遁入空门十二载

如今,12年过去了,张明光从最初的和尚,变成了龙泉寺贤清法师。而龙泉寺也因为有了这位清华高材生的加入,其管理变得更加有秩序。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回首当年,张明光曾表示,萌生出家的念头,始于佛学,他在佛学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

他说:

对世间生活的观察,让我非常失望。结婚生子,工作,即使是搞科研,也多半不能避免跑项目、应酬种种……这是无底洞啊!”

透过话语,人们大体可以感受到他对人间“无爱”的丝丝控诉。

不过,好在,他已经遁入了空门,去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一种人生的解脱,心生的自由。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而遗憾的是,对于他们的父母而言,却仍觉得是一块心头病。

自张明光遁入空门后,他的父母,虽然已经从最初的无法接受、苦苦哀求,到后来的慢慢释然。但是,每每邻里街坊,家族老少提及,却仍是一个伤痛。毕竟,他曾是光宗耀祖、扬眉吐气的光辉人物,是方圆十里乃至于整个县、省的励志榜样。

如今,人们会暗自窃窃私语,讨论着这个高学历的男人,怎么会无情地扔下自己的父母,不顾世俗,跑到寺里当敲钟人。总而言之,关于他,各种议论、甚至于质疑仍时有发生。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03

关于出家,张明光的做法是对还是错?

有人说,这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因为人生,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还要担起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

也有人说,这事无关其他,因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其实和另一个话题争议很像,就是不生不育,是不是一种自私?

如果大家都不生孩子了,是不是一种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缺失?

如果大家都出家了,父母怎么办?社会靠谁来发展?

似乎,我们总能在一个问题中,找到一个社会制条的东西来驳论之。

而忘乎了最初的人性,本是为自己。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人们之所以摆脱不了社会秩序的操控,在于我们在面对生存的困境时,总是习惯于拿“存天理,灭人欲”的高标准来绑架一个人。

很显然,这样的批判是有失偏颇的。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多面性的。(唯一不变的一点只是,在时间面前,谁都不是最后的赢家。)

世界,其实就是千人多面组成的世界。芸芸众生,你我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也成了这个世界,看与被看的那个人。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出家,是一种选择,一个追寻自我,“看”世界的过程。出家,也是一种外界“看我”的过程。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这正如卞之琳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桥在看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追求。

人之所以拿世俗的眼光看待一切,在于我们仍被世俗裹挟着前行,没有认清自己。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其实,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当然,这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因为这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你占有多少的土地,都没有用,因为世界、宇宙可以将我们完全吞没,只有我们像一个质点一样,有了思想,才能将整个宇宙都囊括了进来。

所以,与其说张明光的选择是错的,不如说我们看问题的观点是错了。

一个“出家”,看似离经叛道,看似逃离,看似不符合常理,但事实上,它却是本体自我的独立,是其存在的本身。他只是他,与社会无关。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而孩子,也并非私人产物,他(她)是一条生命,是一个个体,一个灵魂,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物。

评价

总言之,红尘万丈,熙熙攘攘,你我不过都是过客。看开,想明,人生的很多事情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心亦非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12年前,那个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剃度出家的清华博士,怎样了

你是否认同张明光的出家做法? 单选 00% 认同 00% 不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清华   父母   遁入空门   佛学   死命   世俗   宇宙   最初   做法   儿子   年前   博士   思想   人生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