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今天路上读书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小说《红发女人》,来自另一位在现代重写了俄狄浦斯故事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他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欧洲的文学评论家甚至把他和普鲁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作家相提并论。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红发女人》是帕慕克2015年创作的一本小说。《金融时报》评价说:“它描绘了一个男孩走向男人的历程,也记录了土耳其如何走向不可逆转的转变”。

1.那个黑洞一样的深井,那个如梦似幻的红发女人

当我们试图走进《红发女人》的故事时,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分和俄狄浦斯王有着非常惊人的同构关系,就好像帕慕克以现代的伊斯坦布尔为舞台的布景,把土耳其人作为舞台上的演员,重演了一遍现代版的俄狄浦斯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杰姆,是个十六岁的少年,曾经过着富裕的生活,因为他的父亲阿肯在伊斯坦布尔开着一家小药店,杰姆也算是个城里的小少爷了。然而,热衷政治活动的阿肯,很快抛弃了杰姆母子,不仅仅是为了他的政治追求,也是因为他的外遇。从此,杰姆和母亲便陷入了一贫如洗的窘境。

为了赚钱,十六岁的杰姆跟着一位挖井师傅马哈茂德,去了伊斯坦布尔附近的小镇恩格然,开始了异常辛苦的挖井生活。

很快,杰姆和马哈茂德师傅渐渐情同父子。这也和土耳其传统的师徒关系有关。在过去的那些手艺传承里,师徒就像是父子一样,每个师傅都会像一个父亲一样爱护和教导自己的徒弟,因为徒弟将会像儿子一样传承师傅的手艺和事业。所以,徒弟的任务就是像一个温顺的儿子一样,听从师傅的命令,学习他的手艺。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对于杰姆来说,马哈茂德师傅比亲生父亲阿肯,更像父亲。在挖井的野外,杰姆和马哈茂德如父子俩一样互相光着身子冲澡。到了夜里,马哈茂德就像一个父亲一样,给杰姆说故事。马哈茂德慈爱又严厉的目光,让杰姆深深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父爱。

这种亲密的父子关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像是命运的诅咒一样,马哈茂德和杰姆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

最开始是因为挖井事业的不顺利。他们挖的这口井,并没有像计划中的那样,顺利地出水。雇佣他们的地主,拒绝继续给马哈茂德薪水,除非他愿意另外找个地方重新挖井。但挖井人骨子里的执拗,让马哈茂德不肯放弃,一天又一天,他在同一个井口越挖越深。

日复一日的失望和沮丧,杰姆已经失去了信心,但是师傅马哈茂德依然像个专制的君王,又是威逼又是劝诱,让杰姆继续挖井。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事实上,真正激化了这对父子情感矛盾的导火索,是一个红发女人。

杰姆深深地被这个女人吸引了。红发女人身材高挑,她红红的头发就像火焰一样夺目,她的嘴唇浑圆却透着一股忧郁的气质,她的笑容透着一种可爱又亲切的味道,就像是母亲一样,从记忆的深处苏醒过来,让杰姆的内心涌动起温暖的情感。

杰姆开始背着马哈茂德,去寻找红发女人的踪迹。渐渐地,杰姆知道了,这个红发女人是恩格然镇子上的一个戏剧演员。她已经三十三岁,年纪足足有杰姆的两倍大,而且已经结婚了。即便如此,杰姆依然无法停止对这个女人的爱。一天晚上,他和红发女人发生了一夜情。

但是杰姆很快得知,马哈茂德师傅竟然也是这个红发女人的朋友。或许,不仅仅是朋友,他们也许还有更加亲密的关系。

杰姆的内心对马哈茂德,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嫉妒。有一天,挖井的时候,鬼使神差,杰姆竟失手让挖土的水桶掉落井底,惊慌失措中,他逃离了现场,搭上了回到伊斯坦布尔的火车。把不知是死是活的师傅马哈茂德独自留在井底,任其自生自灭。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就这样,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在一种近乎梦幻的氛围里,成为了俄狄浦斯。就像是一场宿命的悲剧,他错手杀害了像父亲一样的马哈茂德师傅,还和那个带着母亲一样微笑的红发女人同床共枕。更加讽刺的事情是,这个和自己母亲差不多年纪的红发女人,竟然还是杰姆亲生父亲阿肯的旧情人。就像俄狄浦斯的故事一样,杰姆竟然和他的父亲,共享了一个女人,甚至这个女人还在杰姆不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

从此以后,那个黑洞一样的深井和那个如梦似幻的红发女人,成了杰姆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2.现代土耳其人,就像是失去了父亲的儿子

杰姆可以算是没有父亲的人。

对杰姆来说,他与他的亲生父亲阿肯关系疏远。阿肯从来没有给过杰姆父亲一样的关爱,甚至抛弃了杰姆母子二人,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非常窘迫的境地。而带给杰姆父亲般温暖的马哈茂德师傅,又因为杰姆的自私和软弱,被孤独地扔在了井底,任其自生自灭。

对于杰姆来说,恩维尔根本不像个儿子。虽然杰姆渴望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很可能会凭借自己血缘的便利,谋夺自己的家产。更有甚者,这个儿子说不定会因为他私生子的命运,而杀了自己。

命运的轮回似乎再一次降临。没有父亲的杰姆,最终生下来的孩子恩维尔,也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父子的关系,在帕慕克的笔下,是这么沉重。似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都在于这种非常错乱的父子关系。而这种错乱,还会沿着人们的血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父亲,还有父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就像帕慕克在书里写的那样:“我们想要一个父亲,他强大、果断,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为什么呢?是因为分辨是非对错实在是太难了吗?还是因为我们需要有人告诉我们,我们是没有罪过的呢?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父亲吗?还是说,只有当我们大脑混沌、世界乱成一团、灵魂畏缩不前的时候,我们才需要父亲?”

说到底,什么是父亲呢?

帕慕克继续说道:“父亲是世界的开端和中心。如果你相信你有一个父亲,即使他不在你的眼前,你心里也会有非常踏实的感觉。因为你知道,他就在那里,他会用慈爱来保护你。”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亲的陪伴,你就不会明白,这个世界有一个中心,还有一个边界。你会以为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做的……但是很快,你就会不知所措,你就只能孤身一人,在这个世界里寻找中心和意义,寻找一个能对你说不的人。”

其实,在帕慕克的笔下,父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家庭关系。父亲是确定我们生命的意义的支点,而父子的关系,则是我们生命的秩序。错乱的父子关系,不仅仅是一出让人叹息的伦理悲剧,它更意味着我们内在生命的失衡。

为什么父亲的形象,还有父子的关系,会被帕慕克赋予这么深刻的内涵呢?

因为对于帕慕克来说,支离破碎的父子关系,就是现代土耳其文化困境的真实写照。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少年杀掉父亲,与父亲共享同一个女人


历史上的土耳其,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在十五六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土耳其的版图曾经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但是十六世纪以后,土耳其逐渐衰落,沦为了欧洲各国的殖民地。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凯末尔改革,土耳其才重新开始崛起。

但是凯末尔的现代化改革,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机。因为凯末尔认为,如果土耳其想要彻彻底底地成为现代强国,就必须彻底西化,成为欧洲国家的一员。因此,凯末尔对土耳其原有的文化和宗教传统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力图把原本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土耳其,改造成一个完全的世俗国家。相对的,为了反抗凯末尔的彻底西化,伊斯兰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同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因此,对于现代的土耳其人,有一个完全绕不过去的问题:土耳其到底是一个欧洲的国家,还是一个亚洲的国家?你要选择成为一个抛弃传统的西化主义者,还是要成为一个坚守传统的伊斯兰保守主义者?这种抉择是非常痛苦的,而且这还不是一个二选一就能结束的问题。因为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发展,是纠缠在一起的,它们就像覆盖在我们身体上的皮肤。一旦我们想剥掉其中一重身份,我们就必须把自己的身体,撕扯得鲜血淋漓。

痛苦的现代土耳其人,就像是失去了父亲的儿子。就像恩维尔发出的控诉一样:“现代人就是消失在城市森林里的人。他们就像是没有父亲的孩子。因为对他们来说,寻找父亲是徒劳的。”

精读更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点击下方的音频节目,可以免费试听,30分钟让你获得一本书的精华干货。只需20天,你就读懂20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伊斯坦布尔   伊斯兰   诺贝尔   土耳其   父亲   土耳其人   女人   故事   井底   父子   师傅   现代版   儿子   传统   少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