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三国演义》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估计不少人要说:权谋、算计,什么连环计、美人计、草船借箭、反间计、空城计等等等等,太精彩了,以至于有一种观点就认为,三国就是一部权谋小说,说上了年纪的人、深谙世故的人,要是熟读《三国》,学会了里面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就会变得更加心机深、腹黑、老谋深算,因此“老不读三国”。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要我说,这些精彩纷呈的计中计、谍中谍,都是表面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三国演义》归类为“一部权谋小说”,因为,它最核心的东西,恰恰是刘备所代表的那种仁政理想,一种于乱世中寻求政治清明的希望,一种在不择手段的世界里仍坚持忠孝仁义的精神。

1.单恋式的忠义:跟定一人,无怨无悔

罗贯中所赞扬的忠义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一类,叫单恋式的忠义。这种忠义关系就像单恋那样,苦苦追求,不求回报,死心塌地,不离不弃死而后已。举个例子,沮授之于袁绍。沮授是谁呢?袁绍手下的一名谋士。而这位兄弟在《三国演义》中出场最多的戏份,就是决定北方大局的官渡之战中。
话说当时,袁绍率领七十万大军,一路前来征讨曹操。曹操呢则领着区区七万人,到官渡这地方双方就杠上了。各位,七十万对七万,什么概念?天上地下,绝对碾压之势。再说了,袁绍地盘大,粮食多,军需充足;曹操呢?七万人的粮草还在东拼西凑,有上顿没下顿,穷得叮当响。按常理来推算,这肯定是兵多粮广的赢,兵少粮稀的输,没悬念对不对?可这袁绍兄弟,还真就有本事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这官渡之战还没开始,沮授兄就领先众人,为袁绍分析了一回,一眼看出症结所在,他说,我们虽然人多,但论平均战斗力却不如曹操,真打起来,恐怕我们也会消耗不少兵;但曹操呢,虽然兵精,可有一个天大的bug,那就是粮食不足,现在我们只要来个拖拖拖,拖到他后勤乏力,就能把他给耗死。不战而胜岂不是美滋滋?
如果说哈,如果袁绍听进去了,乖乖听话,那官渡之战连打都不用打了,曹操必输,说不定历史就此改写。可这袁绍是什么人?刚愎自用,一心坚持己见,不但不听劝,还给人沮授安了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罪名,扔到大牢里关禁闭。
后来的剧情我们都知道,就像沮授所说的,曹军粮草不足,曹操急得团团转,连夜修书派人去许都催粮,好巧不巧,这封催粮书信中途被袁绍的谋士许攸截获了,许谋士读信大喜,兴冲冲跑去向袁绍献上灭曹之计。这么一个重大的敌方消息,再加上再三出现的谏言,总该让袁绍回心转意,下个正确的判读了吧?可是,这位袁大人呢,他偏不,依然固执己见,非说这是曹操的诱敌之计,还把提建议的许攸骂了个狗血淋头。许攸一气之下就背叛袁绍,改投曹操,俩人合起伙来,把袁绍的粮仓烧了个精光。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许攸跟曹操密谋大事的时候,我们被关禁闭的沮授再次挺身而出,他夜观天象,算出了曹许二人的计划,苦求袁绍派兵支援粮仓,免被贼人所截。可惜,这良言还是劝不了袁大将军的自命不凡,无论人家说什么,袁绍都是不听不听我不听,不仅不听,还很生气,把看守沮授的牢头给斩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手握七十万大军的袁绍,叫曹操七万人打了个抱头鼠窜。


兵败如山倒,袁军狼狈跑路,沮授呢,还被关着禁闭呢,结果就成了曹军的俘虏。原本,曹操跟沮授也是老相识,这会儿也有意拉拢他为己所用。按理说袁绍那是自己找死,沮先生该说的也说了,该劝的也劝了,仁至义尽,是他自己执意不听,就算现在归降曹操,他也不欠袁绍什么。何况这老话都说,你不仁我不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趁机跟了曹操,那不是一条升官发财、建功立业的康庄大道吗?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可沮授是个死心眼,见了曹操,第一句话就大喊:“授不降也!”至死,沮授都神色不变,未曾改悔。
沮授对袁绍,就是单恋式的忠义,是我选择了你,跟定了你,便会把这辈子都献给你,至死都只有你一个主子一个领导。这种忠义,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所止,至死不渝,无法用理性去理解。这种忠义又太孤单、太不值,太傻太天真了,已经近似于“愚忠”,对现代人来说,别说认同与接受,这简直就像一个笑话。但是,假如我们回到罗贯中的时代,回到三国的时代,回到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没法思考生存与利益之外的东西的乱世,回到今天投这个主子明天效忠那个主子的投机分子横行的黑暗时代,你就会发现,这种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一心一意是多么地难得。
这种“愚忠”不仅是对他宣誓效忠过的人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他曾经信仰过的价值的坚持,更是他将初心贯彻到底的决心。所以,尽管我们今天很难再对这种情感感同身受,却也能理解罗贯中称赞他们的理由所在。

2.回报式的忠义:投桃报李,荣辱与共

如果说单恋式的忠义,实在太傻太天真,那么罗贯中所赞扬的第二类忠义——回报式的忠义,就好理解多了。什么叫回报式的忠义呢?说白了就是你对我好,那我也得对你好,投桃报李,以德报德,这是道义,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例子诸葛丞相来说。我想很多人内心都跟我一样,默默地想过一个不敢说出来的问题,那就是诸葛亮这么个聪明人,为啥要选择刘备这个在当时不具备任何优势的主子,还一生效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假如他“聪明”一点跟了曹操,不早成就霸业统一天下了吗?再不济,刘备死后取刘禅而代之,以他的才能怎么也比阿斗这种亡国货强得多呀,说不定就能振兴蜀汉、伐魏成功、一统三国呢?可是明明知道蜀国必败无疑,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兴兵伐魏、以卵击石呢?七出祁山,以一己之力去跟天命为敌?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这叫什么?这叫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说这诸葛丞相图的是什么呀?要图建功立业,他该选曹操;要图振兴蜀汉,他该取刘禅而代之。可偏偏,这位足智多谋的卧龙先生就是想不开,哪怕赌上毕生的精力与寿命,也硬要和曹魏刚,和命运刚。最后耗尽心血而亡,年仅五十四岁便与世长辞。
是啊,为什么呢?值得吗?这一切,还要从建安六年的那个春天说起。那时,刘备还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诸葛亮呢,刚满二十,风华少年。那已是刘备第三次来见孔明。直到第三次,好不容易赶上孔明在家,可人睡午觉呢,不好贸然打扰,于是刘备就等在门外,安然等诸葛亮睡到了自然醒,这才请童子通报相见。可以说,一举一动,都做足了礼数,给足了面子。
所以,在我看来,诸葛孔明与刘备的关系就是回报式的忠义。因为你对我好,所以我也对你好,同甘共苦、祸福与共。哪怕逆天改命,哪怕与天下与为敌,也绝不后悔。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这种回报式忠义,最精彩的体现,就是《三国》的开篇,从一开始,罗贯中就给我们看到了桃园三结义。他们不仅宣誓忠于彼此,甚至还把这种肝胆相照的忠义,提高到了兄弟的高度,从此刘关张三人至死都不曾背叛过对方。你说,像他们这样互相成长、互相扶持的兄弟,又怎么可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对方?
那么,回头来看这种回报式的忠义,我们得想想,为什么书中要大书特书?其实说到底,这是一种理想君臣关系的投射。我们孔老夫子说,君要使臣以礼,臣要事君以忠。我们孟老夫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今天电视剧里,大臣见了皇帝动不动就下跪,动不动就自称奴才,让人以为古代君臣关系就是这样的,其实,这都是拜明清两代皇权过度集中所赐。在儒家的仁政思想里,真正理想的君臣关系,绝不是这样的,它应该是《三国》里君臣的相知相善,平等互答。

3.信仰式的忠义:深明大义,死而后已

我们说,有时候忠义是一种回报,有时候忠义是一种单恋,但不管是回报还是单恋,这忠义的对象都是跟自己有直接关系的。或是势力从属,或是手下任职,总而言之,在其位才谋其事,没有无缘无故的忠,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义。
但《三国》里还有一种忠义,它是超越这些而存在的,我不需要你对我好,不需要你对我有恩情,也不需要你是我的直系主人,我就愿意牺牲我的利益、甚至献出我的生命,去维护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忠义,没有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利害牵扯,而近乎一种纯粹的信仰。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大人物的故事,接下来,我们把时间留给一个书中没啥知名度的小人物——吉平。
吉平是谁呢?他不是出谋划策的谋士,也不是骁勇善战的武将,他只是个内院里的小医生,平时就负责望闻问切,开开药方诊诊脉。可就因为一次机缘巧合的诊脉,他发现国舅董承奉献帝衣带诏,密谋要杀曹操,因苦无良计,积郁成疾。
按常理讲,董承是国舅,跟皇帝是亲戚,是世代食君禄的汉臣,恨曹操是必然的,可吉平不过是一个太医,跟曹操什么仇什么怨,好好看你的病就是了,朝权之争,跟你有什么关系?趟这个浑水,引杀身之祸,脑子进水了吗?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可是啊,我们这位吉太医,虽然身份卑贱,却心系天下。见国舅董承有心杀贼却苦无办法,每天愁得长吁短叹,便自告奋勇,说可以趁给曹操诊病的机会,诛杀国贼。为表决心,他还生生咬下了自己一根手指为誓。可惜,这中间被叛徒告密,吉平毒杀曹操不成,反被拿了个人赃并获。曹操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绑了吉平一顿毒打,严刑拷打问他这幕后主使是谁。然而一直打了四个小时,打得皮开肉裂血流满阶,吉平也没有说出董承的名字。
后来,曹操干脆把吉平押到董承府上,当着这位国舅的面毒打,一面打一面问主使者是谁。至始至终,吉太医只一口咬定“天使我来杀逆贼”,死活不招。曹操大怒,再叫打,可那吉平遍体鳞伤,竟已找不出一块可施刑之处。曹操便教取刀来,将吉平余下的九根手指一一截去。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可吉太医呢,依旧毫无惧色,说,曹贼你砍了我的手指又如何呢,我还有口可以吞贼,有舌可以骂贼!曹操气得那叫一咬牙切齿,也不要他招供了,下令就要割掉吉平的舌头。一直硬气得不行的吉平,这下也变了态度,说自己熬刑不过,愿意供招,不过要解开他身上的绳索才肯招。曹操就想,你都这副模样了,还能翻出什么天去?就命人解开了吉平的束缚,等他招供。然而,我们吉太医只抬起他那鲜血淋漓的双手望着宫阙方向拜了一拜,说了句:“臣不能为国家除贼,乃天数也!”拜毕,便撞阶而死。至死都不曾求饶,也不曾出卖队友。
是什么叫一个文文弱弱开诊问药的医生,有了这等勇气和信念?不就是那玄之又玄却又实实存在的“忠义”之心吗?
螳臂当车,那叫很傻很天真;蚍蜉撼树,那叫自不量力。可是,我们也知道,唯有螳臂当车,才真正让人泪流满面。就像曹家逼迫汉献帝禅位之时,满朝公卿无一人敢有丁点反抗,大汉天子也只敢懦弱哭泣,唯有那位叫祖弼的符宝郎小官,硬是不肯交出玉玺,用死捍卫了大汉王朝最后的尊严。哪怕这在历史大势面前,并不值一提;哪怕这微弱之力,终将被权力的车轮碾得粉碎。可他还是做了。如一场飞蛾扑火,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三国演义:权谋诡计下的忠义悲歌,乱世中的理想乌托邦


吉平也好,祖弼也好,他们至死不渝效忠的是谁?用鲜血与生命捍卫的又是什么?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主子,更不是某一位对他有恩的领导,反而仅仅只是一套抽象的价值理念。他们捍卫的,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是天下、国家、正统、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是人世间的对与错、黑与白、善与恶,而这,就是信仰、是信念。
正是这种信仰与理念,驱动着无数的人,为了维护一个良善的社会,追求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激发出近乎无限的忠义之心。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忠义   权谋   蜀汉   乌托邦   要图   螳臂当车   国舅   仁政   投桃报李   谋士   主子   悲歌   诡计   太医   大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