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学区房,孩子上学的“一块砖”,家长身上的“一座山”。

受到东亚儒家文明圈影响的国家,都有“学区房”的概念。学区房是特殊教育文化下的产物,也是家长重视教育的直接表现。

其实,对学区房的重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我们熟悉的“孟母三迁”里的孟母,就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孟母是怎么找“学区房”的?

作为一代伟人孟子的母亲,孟母的事迹,曾多次出现在古代各类文学典籍之中。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典故,不过这里的“三”,只是一个虚数,孟母为了孩子,可不止搬了三次家。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第一次搬家

根据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的记载,孟母第一次搬家,情况是这样的: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

孟子早年丧父,孟母独自抚养孟子。

一开始,她们的住所离墓地很近,还是小孩子的孟子,自然受到了影响。

孟子每天把操办丧事当成游戏,还学人家哭丧时候的样子。

丧葬之事,在古代是十分严肃的。过去的葬礼,有着繁琐的仪式,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要恪守礼仪规则。

而孟子从小就把这些事情当成游戏的项目,要么扮演“孝子”,要么假装把人下葬,这还得了?

眼见形势不对,孟母做出了第一次搬家的决定。再这样下去,孩子肯定没多大出息。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第二次搬家

这次搬家,实际上前后搬了两次。

离开墓地后,孟母把家选在了市集旁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把家搬到了市中心。

史书如此记载: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孟母把家搬到了市集旁,结果还是出了问题。

孟母发现,孟子整天学着商人的样子,把叫卖吆喝挂在嘴边。

战国时期,社会推崇“重农抑商”,有识之士皆以辅佐君王成就天下大业为荣,对商人则嗤之以鼻。

因为商人只为“逐利”,不参加劳动,却靠“奇货可居”大肆敛财,尽管商人不可缺少,但人们仍视商人为末流。

想让孩子成就一番事业的孟母,怎么可能让孟子从小就沾染商人喜气呢?

话不多说,接着搬!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于是孟母把家又搬到了屠户附近。

史书有云: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把家搬到了屠户旁边,孟母感觉还是不大行。

古代的屠户,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商人还可以用钱财让人刮目相看,屠户可依靠的,只有手里的一把刀了。

在这种环境下,孟子也没法好好成长。他忘掉了吆喝叫卖,又开始学起了杀猪卖肉。

还是不行。眼看孟子有了成为一名“屠户”的风险,孟母狠狠心,再次做出决定,继续搬家!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第三次搬家

搬了这么多次,到底哪里才是孟母心中的最佳住所呢?

这次孟母终于找对地方了。

史书有载: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学宫,就是古代的学校。比起现在遍地开花的各类学校,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校可是个稀罕玩意。

达官贵人,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所谓“鬼谷子”等民间流派,也只有那些有机缘的人,才能有幸被收入门中。

平民百姓,没有资格学习,会写自己的名字,就算是文化人了。

这下孟母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的表现如何呢?

孟子不去哭丧了,也不叫卖了。每次看到有官员来到学校的文庙,孟子都在一旁观察,各种礼仪都记在心里。

孟母觉得,这次是真的找对地方了,于是后面就一直住在这里。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孟母,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主动选择在学校旁边定居的孟母,可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学区房”意识的家长了。

尽管孟母不是为了让孟子上学,才搬到学校附近的。但孟母已经明白,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

孟母敏锐地认识到,只有在学校附近,孟子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孟子以后才能成长为真正的人才。

而千辛万苦寻到的“学区房”也“不负众望”,带给孟子很多积极的影响。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最终帮助孟子成为一代大师。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不过请注意,孟母时代的“学区房”,和我们现在的学区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孟母看中学区房,是因为在学校附近,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受社会习气影响,能够心无旁骛的学习。

而现在的学区房,则是绑定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敲门砖。只要有入学资格的房子,那就是学区房,哪怕这房子就建在墓地旁边。

并且孟母并不认为“学区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她看来,孩子的成长环境,远比上什么学校更重要。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不信请看,如果孟母只想找个好学校的话,那市中心的房子,未尝不可接受。然而孟母最后还是搬走了。

为什么?就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市中心的环境,并不适合孩子成长,或者,并不适合孟母给孩子制定的培养计划。

孟母可不是个盲目的“唯学区论”者,生活在上千年前的她,思想比现代人还要深刻。

她不仅认识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还看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附加属性: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浓厚的学习氛围。

所以,把孟母成为中国学区房第一人,我看“名副其实”。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现代人对学区房的理解,比孟母要差远了

现在的学区房是什么?

敲门砖,是邀请函,是入场券

手握学区房,代表你的孩子能获得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意味着你的孩子从起步开始,就要比其他孩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就算是用大炮,也要把孩子“轰”进名校。

家长们首先想到用钱解决问题。

下面这张图片拍摄于北京西城区某胡同,对口号称全国小学五百强的皇城根小学,在2017年,这里的房价已经来到15万元每平的高位。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值吗?当然值。哪怕只是个帐篷,如果住在里面就能读重点小学,那也有大把家长愿意去买。

然而就算你有钱,学区房也不是说买就能买的。所谓“有价无市”,家长手握大把资金,却找不到门路,只能望洋兴叹了。

看看下面这些贴在墙上的求购广告,不差钱,不讲价,不挑三拣四,只要你有,我就照单全收。哪怕你只给我提供一个消息,我也愿意给予重金,以示感谢。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不过偶尔也要耍点“小性子”

花了重金买的学区房,要是“变质”了怎么办?深圳曾经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深圳福田,由于某小区的学位可能发生“变动”,引来很多家长来到学校门口等待确切消息。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很明显是不理性的。不过在这些家长看来,这种方式可能更能表现自己的心情吧。

有人说中国家长已经被学区房套牢了,这话不假。

有条件买学区房的,拼尽全力也要买上一套,不管这房子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先买了再说。

没有条件买学区房的,就竭尽所能发挥优势,退而求其次,到其他条件较好一点的地区。

跟学区房注定无缘的家长,只好把用来买房子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以后能有个好前程。

更别提还有好多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始终围在眼红的家长周围,琢磨着用“学区房”这个上好的理由,在家长身上赚钱发财。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可以说,学区房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中国家长从过去注重家庭教育,强调孩子品德优良,转变到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一切向成绩和分数看齐。

这是一场家庭与家庭间的“军备竞赛”。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我们可以跟“学区房第一人”学点什么?

孟母三迁的故事,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认为最需要家长们做的,就是认识到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科学家曾经在非洲布隆迪发现过一例“狼孩”。刚被发现时,这个孩子全身赤裸,用四肢走路,看上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这个8岁的孩子不会说话,只吃香蕉,极度怕人。在人们的悉心照料下,他慢慢适应了和人们生活在一起。但很可惜,他已经永久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正因为在小时候缺少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狼孩终究不能融入人类社会。这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孩子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十分巨大。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有了学区房,先别高兴太早。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是让孩子成绩优异,表现出众的关键。

上了好学校,但成绩不理想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大多是因为家长在孩子进入好学校后就觉得大功告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则去当甩手掌柜了。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习千年前孟母的精神了。

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只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才是孩子成才的重中之重。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尝试过,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学区”呢?

只是字面意思,把家里变成孩子“学习的区域”,让孩子在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

想让孩子多看书,我们自己先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陪孩子一起看书,发现阅读的乐趣。

孩子总是想睡懒觉,我们自己先做到早睡早起,用自己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慢慢改变自己。

不想让孩子玩手机打游戏,我们先把自己的手机藏起来,每天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想让孩子充满正能量,我们自己先少点抱怨,多点宽容。工作上的问题不要带到家里来,夫妻间的琐事不要用吵架解决。

为了一个好环境,孟母当年一个人带着孩子,能搬不止三次家。孟母能做到的事情,想必我们也能做到。

曾经“三迁而居”的孟母,才是中国学区房第一人

最后说两句。

古语有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买个学区房,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孩子确实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让孩子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对学习的认知,让孩子能被动成长,主动学习,这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了解完孟母成为“学区房第一人”的前因后果,我想,我们是时候改变一下,我们对学区房的态度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学区   中国   孟子   狼孩   屠户   史书   墓地   商人   氛围   家长   古代   事情   环境   孩子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