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汉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次“普通”餐会:封建制和郡县制的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食物和政治一直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顿饭实际上都是人与人之间力量的交锋,餐饮酒桌可以改变历史。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杀机重重的饭局—鸿门宴,北宋赵匡胤有预谋的饭局—杯酒释兵权,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试探人心的酒局—青梅煮酒论英雄。

而说到楚汉相争,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的那就是鸿门宴。不过,本篇我们要说的不是鸿门宴,而是另一次餐会,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餐会,它直接改变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因为他决定了,汉代以后是选择封邦建国的封建制,还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次餐会的历史意义。

这一次餐会,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二》中有记载。

时间是汉高帝三年即公元前204年,这次餐会发生在冬十一月;地点则是在项羽与刘邦争夺的成皋(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主战场。

就在这一年,项羽率军西进,攻占了荥阳、成皋地区,刘邦节节败退。形势对汉军十分不利,一些原先附于刘邦的势力,也纷纷倒向项羽。此时,幸亏韩信在支战场的作战连连胜利,逐渐给项羽侧背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同时,萧何又源源不断地从关中调发新的兵源补充刘邦军队,刘邦在主战场的作战才得以稳定态势。这个时候,项羽和刘邦所代表的楚、汉两大集团相持于荥阳已经有八个月,汉王刘邦一方面派出使节至各诸侯王游说,劝他们背叛楚国而臣事于汉,另一方面又用持久战的战略,与楚国争持不下。楚时常侵夺汉的粮道,汉军乏食。在此期间,以成皋为中心双方反复争夺这一战略地带。

因此,汉王刘邦与谋臣郦食其谋划如何削弱楚国的实力。

-----------------------------

在介绍这次餐会内容前,我们简单用一个故事介绍一下郦食其(读音:lì yì jī)。

郦食其跟刘邦另一个谋臣蒯通一样,都是纵横家。

纵横家就是靠三寸不烂之舌,为当世的枭雄们出谋划策,翻云覆雨。刘邦这人,既没有高尚品德,又没有一技之长,凭什么最后成功呢?就是因为他识好歹。知人善用,虚心纳谏,这个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意见还与自己想法相左的时候,绝大多人一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是刘邦做到了,而且,一旦刘邦接受了意见,甚至会做到比你想要的还到位,还要成功。

在夺取天下后,刘邦自己总结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成功经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这段话很有名。从他的这段自我评论中,就可以看出刘邦集团的团队奋斗,是优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奋斗。

正是依靠这样的人性优点,刘邦网罗了众多人才,而且善于利用这些谋臣的才能。

郦食其就是主动投靠刘邦的。很奇怪,在当时的局势下,他竟看不上项羽,却喜欢屡战屡败的刘邦。所以刘邦路过他家乡高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他就去求见。

刘邦这个人,带有一些痞子性,就问看门的:“来的是什么人?”

看门的说:“看起来像是读书人。”

刘邦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说:“不见!老子忙着打江山,见什么读书人!”

看门的如实回报。

郦食其两眼圆瞪,一手按剑说:“滚回去重新禀报!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读书人!”

看门的吓得名片都掉在地上,连滚带爬回去禀告。刘邦便请郦食其进来。

郦食其进去时,刘邦正大大咧咧坐在那里,让两个女孩给他洗脚。郦食其也不下拜,而是拱拱手说:“足下千里迢迢,是专程来助大秦一臂之力的吧?”

刘邦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说:“放屁!天下同心,苦秦很久了,这才有诸侯联合,谁他妈的帮助暴秦!”

郦食其说:“要灭秦,就不应该以这种态度接见老先生。”

刘邦是实用主义者,变脸比变天还快。他马上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座,再三道歉,然后问策。郦食其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 ”于是刘邦就派遣郦食其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再往后,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拿下陈留,获得大量粮草和武器,刘邦因此也变得兵强马壮起来。

可见,郦食其这人可谓是有勇有谋,而且还摸透了刘邦的脾性,跟刘邦有的一比。

-----------------------------

再回到这次餐会,接着说。就如何削弱楚国的实力,郦食其献上了什么计策呢?为什么后来张良全面否决他的主意,提出另一套计谋并得以推行呢?《资治通鉴》这样记载:

食其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将夏桀王的后裔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将商纣王的子孙封在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行、背弃道义,侵伐各诸侯国,灭掉各国后,使诸侯的后代生无立锥之地。陛下若真能重新扶立六国的后裔,那么他们的君臣、百姓都对陛下感恩戴德,无一不向往陛下的风范,仰慕陛下的仁义,都甘愿做陛下的臣民。如此德义已经施行,陛下即可面向南居帝位称霸天下,楚王也必定会整理衣冠,肃然起敬地前来朝拜了。”

“太好了”,汉王说:“赶快去刻制印玺,您就可带上它们出使各国了!”

食其还没有成行,张良(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刘邦第一谋臣,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汉王当时正好在吃饭,看到张良由外面进来,于是用筷子招呼张良说:“子房(张良之字),你过来!宾客中有人为我策划了削弱楚国实力的办法。”接着将郦食其的话都转告了张良。又询问张良:“你看怎么样?”

张良听了马上问道:“什么人为陛下谋划了这个计策?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要完了!”“为什么?”汉王急着问。

张良详细回答说:“我请求借大王的筷子,来为您指划一下目前的形势:从前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裔,是因为估量到自己可以掌握住对他们的生死大权,而如今陛下能够决定项羽灭亡的命运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国君后代的第一个理由。周武王进入殷国的都城,表彰商纣王时的贤人商容的德行,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翻修比干的坟墓,而如今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二个理由。周武王曾经发放商纣王巨桥粮仓的粮食,散拨鹿台府库的金钱,以赈济贫苦百姓,如今陛下可以这么做吗?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三个理由。殷商灭亡后,周武王废弃战车,改作乘车,倒置兵器,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四个理由。把战马放养在华山的南面,以显示让它们休息不再驱用,如今陛下可以这么做吗?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五个理由。将牛放牧到桃林的北面,以表示不再用它们运输粮草辎重,如今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六个理由。天下远游的士子,所以要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抛弃自己祖先的坟墓,离开自己的老友,跟随陛下辗转奔波,为的就是得到那日思夜想的一点点封地。倘若今天重新封立六国国君的后裔,使天下远游之士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伴随他们的父母妻儿,返回ui他们旧友、祖坟所在的故土,那么陛下还依靠谁去夺取天下呢?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七个理由。况且当今只有楚国强大,尚无超过它的,假如复立的六国后代重又屈从楚国,那么陛下还怎么使他们臣服于汉呢?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八个理由。假如陛下真的采用了那位宾客的计策,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可不就完了吗?”

汉王听了这番话后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玺。于是马上命令取消刻印的事情。

张良谒见汉王刘邦,正好刘邦在吃饭,两个人在吃饭之中的这次谈话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司马光自己没有加以评论,但却引用《汉纪》的作者荀悦的评论说道,立策决胜的办法,有三种要素:就是形、势、情。形就是指大体得失之数,势就是指临时进退的机宜,情就是指心理的反应趋向。所以策同、事等而功殊者,是因三因素不同的缘故。

司马光引用荀悦的评论,当然表示他同意荀悦的意见,但是这种就现实的战略形势,来做决定的事情,并不含有很深的历史意义。所谓历史意义,就是对未来的历史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一点,荀悦与司马光都没有提及,反而身为主角的郦食其和张良,倒是注意到了。前者是主张封建分治,后者是主张中央统治。两种政策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是非常不同的。

郦食其的建议是游说汉王效法商汤、周武,恢复封建的制度,汉王顶多南向称王而已。但张良的看法却不是这样,张良的意见是要建立汉王统一的政府,中央有权力控制全国。如果刘邦当初采用了郦食其的政策,中国在秦朝以后,会再度出现春秋时代的封建政治局面。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将会在历史上消灭。如果采用张良的建议,中国在秦亡之后,不是出现霸政,而是出现中央集权强有力的统一王朝。

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其实最早是在秦始皇时期,由李斯提议并最终取得秦始皇的支持而推行。秦朝的郡县制:天下、郡、县,从此替代了西周的封建制:天下(天子)、国(诸侯)、家(大夫)。建立郡县制,其实就是“官员代理”。集权在中央,在天子,而管理四方的只是天子任免和调动的职位代理人。说白了不再继承,没有产权,甚至没有了治权,只有代理权。以后的历代王朝,虽然也封建,但却是“封而不建”,王侯成了一种荣誉称号。

其实,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郡县制其实并不那么深入人心。六国灭秦之后,项羽屠杀咸阳人民,烧毁了咸阳宫室,项羽决定带着抢劫来的财宝和女人回彭城去。不过项羽回家之前,宣布立楚怀王为“义帝”,也就是“假皇帝”,名义上的,随时可以被废掉。然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并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这样一来,似乎回到了春秋时代,天子、霸主、诸侯,共享太平。看到没,这时候,连战神霸王项羽的思路,还是分封制,而不是秦始皇推行了一段时间的郡县制。可见这个制度的变更需要一个契机,在分封的一个月后,天下就乱了,各路诸侯开始了各自的权利和利益再分配,而这一次项羽没能管控住。春秋时期“霸主”的思想也终将烟消云散。

因此,从分封建制和中央集权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张良和刘邦的这一顿饭,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帝制的一顿饭,是历史性的一次餐会。

郦食其与张良的看法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精神及制度。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后来终于建立了统一的王朝,直到辛亥革命,才把这种君主集权的统一王朝推翻。

其实很多人把这一次餐会的历史意义忽略了,反而津津乐道此前的鸿门宴。鸿门宴当然是非常著名的一次宴会,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司马迁《史记》记载的鸿门宴这段记叙,还列入了高中语文教材,可以说中国人都学过这篇课文。鸿门宴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感很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次餐会,而且还有很多影视剧,都翻拍很多版本。这不得不归功于司马迁和司马光精彩的史笔记载。其实可以说,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充其量只代表了楚汉的成败,代表了汉朝四百年国祚是否建立而已。(事实上,有些史学家分析认为历史喜欢传奇写法,离奇怪诞,甚至认为司马迁《鸿门宴》是想象编造的一则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史学与史籍七种》,书中有很精彩的论述,此不赘述。)这也难怪大家不太了解郦食其与张良计谋的这次餐会,反而更多知道鸿门宴。可能这次计谋宴会,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的原因吧。比如所处的时间点,所处的位置,有个确切的名称,也许会被更多人记住。

假如说这两次餐会都是历史性的餐会,而郦食其与张良看法的这次餐会比鸿门宴则更具有历史意义。

各位网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面评论区讨论吧!

-----------------------------

《资治通鉴》之《汉纪》原文: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知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思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郡县制   汉王   楚国   项羽   楚汉相争   商汤   谋臣   王朝   鸿门宴   刘邦   汉代   陛下   后裔   诸侯   理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