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大老爷们又要做饭又要刷碗?不存在的!看我如何说服媳妇

文 | 唐岛湾大侠

我的铁哥们昨天给我打电话抱怨:“哎,本来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最后咋这么不愉快!”我问他咋了,他跟我描述了一下他和他媳妇的刷碗事故

本来上午他两一起快快乐乐的去买了很多爱吃的菜,打算中午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分工上,是媳妇洗菜他做菜,但是一开始没确定谁刷碗。

于是媳妇花了半个小时洗菜,老公用了一个小时做饭,吃完了他让媳妇刷碗的时候,他媳妇说:“我都已经洗了这么多菜了,碗当然该你刷!而且你是男人,应该多承担一点!”

老铁本想立即反驳,但又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所以来找我抱怨。

我一大老爷们又要做饭又要刷碗?不存在的!看我如何说服媳妇

其实这个事情也就是个茶余饭后的话题,但是在与人发生争吵的时候,对方做出了一段论述,我们经常一时语塞的情况倒是非常常见的。本来可以通过说理解决的问题,最后就变成了谁嗓门大,谁语速快谁就有理。这当中的关键就是我们没有搞清楚对方的整个思考过程,从而无法迅速作出反应。

咋办?

理清对方的思考过程,明确对方逻辑正确与否,就能迅速反应了。

1.判断前提

前面的文章中强调过,一段论述一定包含论题(前提)、论证和结论。前提是地基,大楼是结论,论证是盖楼的过程。如果地基除了问题,大楼一定是不稳定的。所以判断一个论述是否合理,需要先找到前提

我一大老爷们又要做饭又要刷碗?不存在的!看我如何说服媳妇

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含有“因为”类词汇的句子一定是前提。因为类词汇包括:因为、由于、根据之类,比如:

“因为你违反规定,所以学校给予你开除学籍处分”,开除这个结果的前提就是违反规定;

“根据你最近的表现,公司决定给予你2万块奖金”,发奖金这个结果的前提是表现好,等等。

第二个方法是“因为询问法”,即有些论述中没有包含“因为类”的词汇,所以听者在第一时间无法明确对方话语中的前提是什么。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把“因为”这个词套进去,判断前提是什么。比如:

“他不想喝葡萄酒,我看到他喝完又吐掉了”,把因为加进去就是:

“他不想和葡萄酒,因为他喝完又吐掉了”,前提就是他吐掉这个过程。

因为询问法对于一段论述中有很多个前提时最为有效,因为一旦对方的多个前提中,有一个被我们判断出不合理,那么他的论述就是不合理的。

前提找出来之后,就要判断是否合理。有的前提在描述一个事实,有的是在给出一个观点,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评判的标准都是统一的,即以下3个标准:

  1. 前提跟个人经验是否冲突?
  2. 前提跟背景知识是否冲突?
  3. 前提的信息来源是否可靠?

我们以一个三段论为例来解释一下上述标准的用法:

显然,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中,包括大前提和小前提两个,当中大前提是:

如果我们在青岛,我们就在山东:这与我们的背景知识不冲突;

小前提是:

我们不在山东:这与我们个人的经验不冲突,因为我现在在济南;

另外上述两个前提的来源一定是可靠的,因为山东青岛是初中地理课本的内容。

找出了前提,并判断前提的准确性,那么前提是如何推出结论的?

2.分析推理

推理就是盖楼的整个过程,搭钢筋,浇混凝土,添砖加瓦,一点点的把楼盖起来的过程。推理有且只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演绎和归纳。如果你的推理过程不能被归为这两类中的一类,不好意思,你并没有在推理。

演绎:前提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再麻烦一下亚里士多德先生的三段论:

两个前提成立,那么结论(B)一定成立。

归纳:前提成立,结论可能成立

借用一下最近挺火的一个综艺“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前三季都超级好看,第四季应该也很好看!

你看,这部剧非常好看(前提)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下一季就不一定好看,这跟导演、剧情、演员表现有关。

明确了推理类型,就要分析推理过程是否准确,原则就是根据两种推理的定义:

如果是演绎,那么结论不是肯定的,推理就有问题

比如:

这个推理就是错误的,结论应该是我们肯定不在青岛才对。

同理,如果是归纳,结论是肯定句式,推理也有问题

比如;

这个推理就不准确,毕竟很多综艺在第三季之后就会走下坡路。

3.警惕“解释”陷阱

一个论述是否合理,要先找到前提,并判断是否合理;然后确定推理方式,并检查是否符合要求。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我们要警惕的,那就是“解释”。

解释就是:你我双方都认同的事情,然后说明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

比如:

这个就是一个解释,你我都看到我在喝水,我在给你解释我为什么要喝水。如果换一种说法:

这是一个论述,里面包含了一个论证的过程。

回到前面那个喝葡萄酒的例子:

如果按照因为询问法,我们把“因为”加在开头,句子就变成了这样;

这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变成了一个解释,本来“喝完又吐掉”是前提,现在变成了一个不需要论证的事实。

这就是“解释陷阱”,有些人善用这个套路,把他们不想或者难以论证的前提变成事实结论,从而扰乱你对他的判断。

有一个对解释陷阱的经典例子:

如果你是目击者,你去把这个事情告诉小龙女,小龙女听了以后一定会问你:

“真的吗?你亲眼看到了吗?”

所以,你得想办法让小龙女相信杨过的右手被砍了,你才是在论证,否则你就是在解释。

回顾一下老铁的刷碗事故,他媳妇的话结构如下:

两个前提很好识别,并且满足经验、知识和信息来源三个要求,另外两个前提之间没有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归纳推理。如果是归纳,结论就应该是“可能”,而不是肯定。他媳妇的结论已经很明确,不满足归纳的要求,因此论证有问题。

可能有人觉得结论可以改为“所以你应该洗碗”,这样就是可能了,是一个正确的论证过程。既然如此,结论是可能,而不是肯定,那我老铁这个碗也就可洗可不洗咯。

这里我不再分享更多如何说服媳妇洗碗的理由,或是根据她逻辑的问题来回击她。老铁的故事只是为了引出今天主题的引子。作为男人,的确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多承担一点。就算你想好了怎么反驳她,放在心里吧,别说出来。

毕竟,今后的几十年日子,还得她陪你,不是吗?

我一大老爷们又要做饭又要刷碗?不存在的!看我如何说服媳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小前提   媳妇   青岛   大老   山东   爷们   归纳   葡萄酒   论述   结论   前提   好看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