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糊了”

近期社交媒体热搜常见两个词——惊雷、后浪。一个是新一代网络喊麦神曲,一个是思维方式的多元碰撞。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两个热搜词在北京西城区完美碰撞了,并且引发了学区房市场的激烈反应。


学区房“糊了”


1、北京多城区实施新规,学区房入学通道收窄

​5月6日起,北京适龄儿童将开始采集小学入学信息。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之前曾被媒体曝光的核心片区价值1200万元的39平方米地下室、挂牌150万的11平方过道房以及车库房等,被列入不符合居住条件,均不得作为入学资格条件。

西城区教委规定,自2020年7月31日后,西城区购房并取得房屋产权证书的家庭适龄子女申请入小学时,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自2020年起,西城区将对适龄儿童入学登记地址及就读学校实施记录,自该房产地址用于登记入学之年起,原则上六年内只提供一个登记入学学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除外)。


新规传递出三个信号:

1、学区房范围收窄;

2、学区房不再成为名校直通车,入学有随机性;

3、学区房价值变现时间拉长。


目前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和石景山区均按新规执行,其中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均为重点教育资源扎堆区域,部分区域学区房价格均价每平方米超20万元。


学区房“糊了”


2、市场反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由于新规留有时间缓冲区,市场情绪并没有如想象中低沉,部分刚需反而以末班车心态积极入市。根据媒体报道,5月4日到5日中午 36小时内,西城区某重点学区房已经成交了3套千万元级老破小学区房,最高单价超过25万元/平方米。五一期间,该学区每天的房屋成交量在8-10套。按以往数据统计,该学区小学直升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比例达80%。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此前深圳部分学区房业主捂盘涨价的行为,北京学区房业主则表现出积极的放盘态度.

为什么重重限制下,学区房仍如此抢手?

一位早先入手学区房的刚需买家的心声应该回答得比较到位:“买学区房本意是希望孩子成才,但过后转手却带来了巨大的实际物质回报。”


学区房“糊了”


大象观察:学区房高温的根本在于对教育的认知和资源的不对等

随着80、90为人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已经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任何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好的教育环境的确能为莘莘学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但是有没有人还记得身边那些昔日普通高中同学,同样能考985和211?重点中学80%的升学率之外,毕竟还有20%的失意群体。

学区房既是社会焦虑的一种反应,也是社会资源矛盾的体现。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之一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突显资源过度集中和区域紧缺。光靠抑制房价、限购,解决不了对学区房的根本需求,更需要完善多元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教育资源分配。房住不炒是未来房市主要基调,而打破炒作概念,首先就要解决炒作的源动力——需求。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学区   石景山区   后浪   通州区   日中   西城区   东城区   划片   朝阳区   海淀区   北京市   北京   区域   社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