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高铁作为我国的名片,让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我国的高铁网非常羡慕。据央广网报道,“五一”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17亿人次。其中,重庆高铁旅客突破百万,北京高铁上座率达到95%以上。高铁在为我国14亿人口提供便利的同时,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根据国铁集团披露的财报,2020年上半年,国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039亿元,同比下降23.52%,净利润亏损955亿元,日均亏损约5.5亿元。此外,财报还显示,国铁集团的负债率已达到约4.79万亿元,令人难以置信。

对于高铁的亏损,该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因为面对高昂的成本,高铁几乎不可能赚钱。比如,仅和一辆谐号线的造价就在2亿元左右,而我国目前投入运营的高铁列车数量已经超过2500列,其造价可想而知。

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此外,铁路建设成本高达1.5亿元/公里,这还不包括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相关费用。比如中西部郑西高铁两年亏损14亿;贵广高铁一年的售票收入只有10亿,但需要银行30亿的利息等。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对高速铁路和地铁建设作出了严格规定,必须科学有序地推进铁路规划建设,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换言之,许多城市建设高铁和地铁将无望了。

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除了严格要求减少高铁和地铁建设数量外,票价也有相应调整。京沪高铁较早实施“浮动票价政策”,票价不再固定,而是根据淡季、旺季、时段、速度等级、区段等因素确定。据悉,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整列车二等座票价最高上浮幅度为8.14%,下浮幅度为9.95%。据专家分析,预计2021年,京沪高铁净利润可达85亿至95亿元。

继高铁之后,高速也迎来了“大调整”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78亿辆,自驾已成为最常见、最频繁的出行方式。按理说,每天这么多车流量,高速能不赚钱吗?但实际上,高速一直在赔钱。

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事实上,跟高铁一样,高速公路的一些路段确实在赚钱。比如广深高速公路年收入30多亿元,但总体算下来,不仅不赚钱,而且赔钱。

收入5551亿但长期亏损

我国高速公路已经连续7年亏损。虽然2019年财政收入达到5551亿元,但在数万亿元的成本面前,亏损额达到4674亿元,债务总额达到5.8万亿元。为了方便大家出行,我国还不允许在国家重大法定节假日期间收费。

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为降低高速公路出行成本,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差别化高速公路收费实施方案》的通知,这将改善高速公路通行费,2021年将在9月底前实施。

总共分为6点:

第一点是按车辆类型收费。现在已经在这样做了,包括普通卡车和运输危险品罐车的不同收费标准。例如,货车按轴收费。第二点是分路段收费。当国道平行于公路行驶时,国道拥堵时,会适当降低高速收费。

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第三点是分时段收费。这主要是基于交通流量和高峰时段,高峰时段车辆较多,容易造成拥堵,可以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缓解交通压力;如果不是高峰期,高速收费可以降低。第四点是按付款方式收费。其实,就是要要求车主使用等电子支付,今后也会增加电子支付的优惠力度,使用ETC电子支付将提高交通速度。

第五点是分出入口收费。这一点是针对港口或交通要塞地区,尽量少走。如果你必须走,就会收费更多,这也是为了减轻港口地区的压力。第六点:不同方向的差别收费。比如,一些路段交通量大,有的方向车少,会产生不同的收费标准。目的是不断将当地资源输送出去,上下游方向实行差别化收费。

继高铁后,我国高速也迎来“大调整”,2021年,过路费或要降了?

国家实施高速差别收费的主要目的不是多赚钱,而是让公众多分享公路改革发展的红利。对于车主来说,自驾之前,可以提前查看收费策略,这可能为自己节省不少“通行费”,当然也是根据各地的实施情况决定的。你认为现在高速收费贵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我国   过路费   通行费   路段   净利润   时段   票价   高速公路   差别   地铁   成本   方向   公路   交通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