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laiye(不闲聊)


同一个互联网,

同一个放贷梦。


7月15日,字节跳动终于拿下了网络小贷的牌照。


7月20日,蚂蚁金服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时上市。


也许你不知道的是,无论是BAT,还是TMD,商业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领域:


放贷款。


而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


2019年,因为消费,中国的老百姓欠下各大金融机构超过13万亿的贷款。


一边是在拼命地发放贷款,一边是在拼命地借钱消费。


商家们在策划了消费主义的同时,还炮制了消费贷款。


这场合谋不知让多少人都陷入了西西弗斯的推石头游戏,日复一日,不可自拔。


1


2004年。


那时,马云还在安利他的梦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但他发现,不解决线上支付的难题,这个梦想终究只是空谈。


一天,在广州的一间洗脚屋里,马云问陆兆禧,“知道PayPal吗?”


陆兆禧回答:不知道。


马云接着说:“不知道就好,我们要做一个全新的东西,叫‘支付宝’,你来当CEO筹建这家公司。”


在启动支付宝的那一刻,马云还在瑞士的达沃斯,他在电话中发出指令:


“立刻,现在,马上启动支付宝。要坐牢,我去!”


足以被载入商业史的支付宝,就这样诞生了。


支付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马云又发现了新的难题:淘宝商家普遍缺钱。


为了“让诚信的商人先富起来”,马云又亲自拜访工行、建行的浙江省分行,希望银行能为他们提供贷款。


双方虽然一拍即合,但接下来的合作并不顺利。


按照银行贷款的惯例,审批贷款需要两个业务员亲赴商户所在地,现场盖章。


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高。


虽然马云声称自己掌握了重要的数据(包括商户的交易额、订单量、物流信息等),可以在线上甄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但银行不吃这套,他们的授信通过率仍然只有2%。


正是在那个时候,马云说了一些狂妄的话:

“银行做不好的事情我们来做。”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之后工行、建行又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导致双方的联盟彻底土崩瓦解。


正是从那时起,马云铁了心要自己做小额贷款,甚至要做银行。


他后来的野心是,不仅要让卖家开得起店,还要让买家买得起货。


但小额贷款该如何做?

这又是个难题。


要知道,金融是嫌贫爱富的。


富人可以凭借财富和地位的背书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通过资本这一生产资料,进一步攫取财富。


金融业因此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它使富人变得更富,使穷人变得更穷。


毕竟,开银行不是做慈善,它贷出去的每分钱,不仅要保证收回本金,还要收利息。


所以,没房没车甚至没有稳定工作的穷人,想从银行贷款简直比登天还难。


而马云此时要做的,就是把钱贷给这些人。


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解决风控问题。


此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神秘的派系——“第一黑帮”。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美国往事》剧照


2


“第一黑帮”并不是什么黑帮组织。


而是一群精通数据,深谙人性的精英。


但这个神秘的派系并非土生土长,而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时间回到1998年。


一个名叫理查德·费班克的创业者,提出了一个前卫的概念:数据驱动一切。


当时,并没有人吃他这一套。


但弗吉尼亚一家地区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决定冒险一试。


出人意料地,这个小小的部门,日后居然长成参天大树。


通过不断的扩张和收购,它逐渐跻身世界500强,并成为全球金融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主角之一。


这个目前全美排名第二的消费金融公司,叫“Capital One”。


而“数据驱动”,正是Capital One的灵魂。


从人员招聘,到组织架构,再到产品,Capital One无一不是在用数据驱动。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当其他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还在使用“经验评分模型”,Capital One已经依靠数据在消费金融领域一骑绝尘。


它推出了很多令同行匪夷所思的产品,比如说信用卡返点:消费时只要刷卡,即可获得2%的返点。


信用卡不赚钱,银行居然还倒贴钱?!


Capital One当然不会这么傻啊。


他们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就可以计算出“还不上钱”的概率,而这些人,将为自己的违约付出高昂的利息。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能明白巴菲特的那句话了:

“千万不要欠信用卡的债!”


1998年后的十年,是Capital One异军突起的十年。


Capital One也成了卧虎藏龙之地,它网罗了大量深谙人性,又精通数据的人才。


用创始人理查德·费班克的话说就是:

“拿我们公司前10%的人和别的公司来比,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拿前80%的人来比,那简直高出好几个档次。”


但随后Capital One也陷入了人才流失的怪圈。


这些人才在Capital One平均呆上5年之后,就会因为“人才济济”无法晋升而离开,这其中就有很多华人


其实早在2009年,从Capital One辞职回国的陈曦,就加入刚创建不久的阿里金融任高级研究员。


2013年3月,马云又宣布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蚂蚁金服的前身)。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Capital One的华人意识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于是,越来越多的华人从Capital One辞职回国。


后来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的风控负责人余泉,也正是出身于Capital One。


而这个数量庞大的海归群体,在圈内也被称为“第一黑帮”。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美国往事》剧照


3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会对“第一黑帮”的金融人才感兴趣?


很简单,因为互联网公司都发现自己手中握着极为宝贵的资源:用户、流量和数据


假如不放贷,岂不都浪费了?


在商人的世界里,有钱不赚,天诛地灭。


你可能不知道精通数据和算法的“第一黑帮”,到底有多吃香。


举个例子:


据说,有一个在Capital One做了一个月实习生的人,回国后成了某金融公司的首席风险官,结果公司估值涨了一亿。


而小米金融信贷曾经的负责人陈曦,也来自“第一黑帮”。


当年回国之初,他跟银行的负责人说:


“在Capital One,信用卡的审核已完全脱离人工,实现了自动化。”


对方打死也不相信这能成为现实。


正如三体中,人类科学家无法理解“水滴”的构造,中国传统金融工作者,也无法理解“数据驱动”到底有多强大。


只是,具备冒险基因的中国科技大佬们,却率先嗅到了红利的味道。


仅两三年的时间,从Capital One流失的海归精英就占据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半壁江山:

蚂蚁金服网商银行风险的负责人余泉;

百度的副总裁黄爽;

小米金融信贷业务负责人陈曦;

宜人贷原CRO潘奕婷;

拍拍贷COO章峰;

陆金所原副总经理姚志平;

融360的创始人叶大清;

量化派的创始人周灏……


有人甚至调侃:中国金融科技的各种峰会、论坛,不过是Capital One的线下聚会。


我曾参加过类似的论坛,茶歇期间,众人都围绕着前Capital One的一位精英,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


Capital One是如何开发“次贷人群”的?


所谓次贷人群,就是信用程度较差,收入较低的人群,他们往往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Capital One最牛的地方,就是通过数据和模型,开发针对这类人群的产品,既能放出大量的贷款,还能控制坏账率。


这种能力,简直就是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天造地设,因为在中国科技大佬们的数据池中,“次贷人群”数量巨大。


所以,你现在可以看到,从阿里的余额宝、花呗、借呗,到百度的有钱花,再到360金融、京东白条、聚美颜值贷、趣分期、宜信、拍拍贷……


他们的放贷对象恰恰是那些没什么钱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曾提出过著名的“银行家悖论”:


大概意思是,银行家们最大的苦恼是,他们想放贷的对象,往往不需要钱;需要钱的人,他们却又不愿意放贷。


可能老迈没想到的是,依靠数据的驱动,以及贪婪的人性,这个悖论这么快就被颠覆了......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4


把钱借给有需要的人,这不对吗?


如果为了治病、为了创业,这当然都没问题,因为贷款创造了价值。


然而,我们看到的真相却是贷款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欲望。


这就是所谓的消费金融,就是为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


在三、四、五线城市,Vivo和Oppo的每一个柜台前都守候着捷信、马上、佰仟。


钱包匮乏但想象力丰富的小镇青年,每个月只需还款几百元,就能拥有一台时髦的新手机,而地推成员也能获得不菲的佣金提成。


除了小镇青年,消费金融还盯上了一二线城市的蓝领工人。


富士康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推出了自己的“富宝贷”。


沉浸在消费乐趣里的工人们大概没有想到,工厂给自己发的血汗钱,最终又有一部分通过购买电子产品和贷款利息的形式回到了富士康的手中。


果然是尘归尘,土归土,属于资本家的,终归要回到资本家之手。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除了花呗、借呗、微粒贷,360金融、京东白条、美团月付……YY、映客、人人也上线了针对用户和主播的现金贷;滴滴则开发了针对司机的司机贷.....


真的是,只要来钱快,万物皆可贷。


当然,这些是有代价的,消费金融的利率普遍偏高,18%-36%已是常态,而能通过这些平台贷款消费的人,信用还算良好。


还有很多低收入者只能通过“714高炮”等平台借钱,他们的利率,可能高达50-100%。


但对于借贷者来说,这简直就是饮鸩止渴。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


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一入借贷门,工资成路人。





这两年,此类新闻越来越多......


我们当然可以说他们盲目、短视、意志薄弱。


但是商家利用科技,利用对人性的研究,排兵布阵,一步步引诱处世未深的消费者。


这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环境的力量是惊人的,再清醒的人,也经不住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那些APP植入的广告、电梯间的海报、精心设计的文案、一触即得的体验感,都让你在某个时刻不由自主就做了决定。


它们有资本的助推,有算法的加持,有媒体的裹挟。


而你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


5


《战争之王》,里面有个画面: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军火商面对战争留下的废墟,感慨道: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每12个人就有1人配有枪支。”


他转过身,继续说:


“好了,问题来了,我们要怎么把枪卖给剩下的11个人?”


而我总是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在某写字楼的会议室里,一群互联网精英正看着投屏,有人说:


“你们知道吗?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9亿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


他沉思片刻,接着说:

“好了,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用35%的利率把钱贷给这些穷人?”


我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画面是真实的存在的,据我说知,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把个人消费贷款定义为战略级目标。


他们用故事和欲望装饰着你的梦,而你却为他们装饰了报表。


虽然也算各取所需,但当梦醒来,也许一切都不再美好。


融360做过一个统计,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借贷者,90后和00后相加占比53.05%,而且其中有近3成用户以贷养贷。


如果你略懂点金融,就知道这真不是一组吉祥的数字,很多年轻人不仅在透支自己的金钱,还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我并不反对消费,在你的能力之下,没毛病;


我也不反对贷款,如果能创造价值,也算是火中送炭。


但是我反对消费主义和消费贷款:


前者会吸干你当下的汗水,后者还要痛饮你未来的眼泪。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战争之王》剧照


参考文献:

1、虎嗅:《消费贷有何“原罪”?》

2、衣公子的剑:《消费金融的浪漫和血色》

3、银讯Fintech:《凶猛的消费贷:去年人们因消费欠金融机构贷款超13万亿元》

4、王烁:《你身边的债务陷阱》

5、香帅:《现金贷是中国版次贷危机吗?》

6、衣公子:《少年借贷,则中国强》

7、一本财经:《揭秘金融“第一黑帮”:百位归国精英,圈下金融半壁江山》

8、一本财经:《寒冬大裁员,持牌系却在招人,疯狂收割消金果实,坐地捡钱》


那些主动借钱给你的人,都有一颗嫌富爱贫的心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理查德   美国   黑帮   中国   创始人   信用卡   蚂蚁   贷款   人性   人群   主动   精英   银行   金融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