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后,如何让孩子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作业减少了,课外班不能去了,原本忙忙碌碌的孩子们一下子空余出很多时间。一时间,许多家长感到手忙脚乱,不禁发愁这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学习类培训并不与孩子的学业成绩直接挂钩,而仅有好成绩的孩子未必快乐。要养育出身心健康、情绪积极的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障孩子的运动、玩耍和劳动。因此,“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阻碍孩子健康发展的因素,使每个孩子都能有快乐幸福的童年,避免各种成长悲剧。

成绩好的学生

用于兴趣培训的时间更多

生儿育女,希望孩子优秀是人之常情,但要找到真正能让孩子优秀的秘籍。很多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大量刷题、超前学习并不能保证孩子赢在起跑线,更无法保证孩子有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北京、陕西、辽宁、江苏、广东和四川6省(市、自治区)近45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对成绩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两组学生比较后发现,满意组参加兴趣类培训时间比不满意组多69.35分钟,参加学习类培训时间比不满意组多21.19分钟。这说明成绩满意组用于兴趣类培训的时间更多横向比较也发现,满意组暑期每周用于学科类培训的时间比兴趣类多45.19分钟,不满意组学科类培训时间比兴趣类培训时间多93.35分钟。这说明成绩不满意组用于学科类培训的时间更多

可见,成绩好的学生用于兴趣类培训的时间远多于成绩差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成绩并没有因此下滑参加学科类培训或许在短时间内有些许效果,但其持续性值得家长们认真审视。因此,在国家下大力气实施“双减”政策后,家长们切莫恐慌,少了一些作业和课外辅导,恰好可以给孩子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读懂孩子快乐幸福的

五个要素

家长费尽心力、耗资巨大地陪读陪练,孩子感到快乐吗?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现在使劲儿提升孩子的成绩,成绩好了他不就快乐了吗?现实生活中无数的案例证明,成绩好并不是快乐与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家长一定要深刻地理解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了解孩子们到底想要什么。“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研究发现,孩子们认为幸福的五要素是有知心朋友、有温暖的家、健康、快乐、自由,快乐的五要素是考了好成绩、和朋友玩、被长辈表扬、上网、被同伴赞扬。由此可见,孩子的幸福与快乐来自家庭、朋友、健康、认可、休闲、自由等。

一定要让孩子

做三件“无用的事”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合作、宽容、坚持、耐心、诚实、责任心等品质都是成功的要素,友情、亲情、自由、乐观、健康、自尊、品味等也是幸福的因素。这些品质、素养、情感,在人生路上甚至超过了智商的作用。

家长要为孩子安排好“双减”之后的生活,至少必须做三件事。

第一是运动。运动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3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运动状况研究发现,运动时间是否充足与学习成绩高度相关。

每天运动1小时-2小时的学生,成绩在班级属于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别是19.1%和42.7%,不运动的学生属于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别为10.1%和31.2%。另外,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上等的比例为24.8%、下等的比例为5.0%。研究还发现,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朋友人数更多,更愿意与伙伴一起玩、更善于沟通。因此,想让孩子提高成绩、有朋友、性格开朗、善于合作,就带孩子多运动吧。

第二是玩耍。孩子需要自由自在的时间,但玩耍、休闲在家长看来常常最没意义,孩子的休闲要么被忽略、要么被安排。

家长更想让孩子阅读经典文学而不是欣赏电影、学摄影技能、研究考古发现,更想让孩子选择外语、思维、语文等课外培训而不是陶瓷、攀岩、滑雪、木工等活动。有的家长要求孩子玩耍也必须有意义,比如去郊游就被要求写篇作文。

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休闲时光,正是滋养孩子成长的精神养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能自主安排的时间,不干涉、不限制,让孩子自己放开了玩,让孩子的压力能得到释放,情绪能得到缓解,自主性能得到提升。

有的家长担心让孩子随便玩耍,他们就会玩网络游戏,玩了网络游戏就可能沉迷。实际上,网络游戏不仅是这一代孩子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是他们的社交语言。研究发现,七成多中学生表示喜欢网络游戏,七成多认为网络游戏帮助他们减压,但是经常给孩子推荐游戏的家长却不足1%,经常陪孩子玩游戏的家长也只有一成多。而课余没时间做感兴趣的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粗暴、学业压力大等家庭的孩子,反而容易沉迷网络。

第三是劳动。很多家长认为劳动并不重要,但是,劳动对于孩子一生的意义也是奠基性的。劳动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发展,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导致的学习障碍。这些障碍在12岁之前加以训练是可以纠正的,12岁以后往往难以改变。

而且,眼里有活儿的孩子更善于观察,善于换位思考,爱劳动的孩子心中有他人,也更有责任心。这些都是孩子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让孩子小时候就做做家务,对孩子的视觉、触觉、听觉、平衡性、协调性、责任心、独立性、自信心等都有很大的益处。

家长要尽快转变思维,在运动、玩耍、劳动、阅读、体验等看起来无用的小事上多发力,更好地成就孩子的人生。

文章转载于《中国教育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幸福   快乐   课外   要素   学科   善于   童年   家长   满意   兴趣   成绩   孩子   政策   网络游戏   时间   朋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