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设限",会成为心灵上的牢笼,拴住孩子一辈子

今天中午和老公在一家小寿司店吃饭,老板娘在辅导约10岁的孩子数学作业,于是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着。

这个妈妈的声音很大,却完全听不到孩子的反馈声音,这个妈妈讲到水的浓度问题,讲到分数的大小,言语中透露着非常焦急的情绪,我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你这样怎么可能学好数学"。

父母对孩子的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学的时候,父母对我的期望值很高,非常在意我的成绩,这似乎应该是我的动力,他们也一直认为批评、与其他孩子比较是在激励我,连父母都这么在意你的成绩,你还有什么脸面不努力?

于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为了让父母安心,我总是信誓旦旦的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我坐在书桌前学习的时间很长,最后也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正向激励的例子,那你错了,因为我现在回想起来年少时每每下的决心,坚持坐在书桌前,都与后来的成绩关系不大,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做样子"似的学习效果有多差,我总是被窗外唧唧喳喳的鸟声吸引,或者侧耳听着客厅电视的声音,或者看着书本发呆。

父母对孩子的

上了大学后就彻底放羊,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四年全部白搭,如果事情到这就结束了,我可能永远都悟不出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内心真正想做一件事,才可能会把这件事做好,被逼,被强迫就算一时有效果,一旦环境改变也会有很大的反噬。

成年后的我反而因为一些机缘爱上阅读,爱上研究,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让自己的内心引导去做一件事是多么的重要,感觉多么棒。

父母对孩子的

让孩子的内心做主,让孩子自由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才,长女梁思顺是诗词方面的专家,长子梁思成大家都知道,次子梁思永是个考古学者,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的研究,三女梁思懿热爱从事社会活动,四女梁思宁积极参加中国革命,五子梁思礼在火箭控制系统方面有建树。

梁启超对子女们的教育是: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要把自己的天赋尽量的发挥完全,他主张一个人要用其所长,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

父母对孩子的

发挥孩子的特长,尊重孩子的选择。

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什么样的性格能混得开,多看什么书才能对学习有益,什么专业才吃香等等,已过人生三四十载,在社会中打拼过的我等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也对孩子有一套期盼,怎样是好的,怎样是不好的。

可是这些衡量标准,以及对孩子的期盼如果表达的方法不对,恰恰是在对孩子的人生"设限"

我们会凭借自己有限的资历为孩子未来的高度设限,也可能为孩子生命的广度设限。

生命的广度在于"体验"二字,拽着孩子走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路上,孩子就体验不到由试错带来的进步。

父母对孩子的

寿司店老板娘如此辅导孩子的作业,就是在为孩子的数学兴趣、数学能力设限。

1、 可能毁了孩子最重要的兴趣。在妈妈苛责抱怨的语气中,孩子会是什么状态呢?

2、 一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后看到数学脑海中浮现出的如果是这种感受,那数学对孩子而言还有什么乐趣。

3、 可能毁了孩子的数学能力。听人讲题,被动的灌输,当场以为孩子会了,孩子也以为自己会了,可是这种"会"是经不起推敲的,题干稍有变动孩子就不会变通了,任何知识,如果想要彻底掌握,一定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

4、 我从不建议家长主动给孩子讲题目,除非是孩子经过思考后来请家长帮忙,这个时候最好也只给提示,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父母对孩子的

时任芬兰总理的桑娜马林,今年34岁,貌美的她成为了芬兰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很多人不解,这样一个看起来"稚嫩"的女孩子,是否真的有能力担任这么大的责任,能否让人放心的把权利交给她。

马林非常自信,我总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年龄和性别,如果我考虑了这么多,就是在给我的人生设限制。

她总是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主张,为人坦率又有担当。这离不开她妈妈的教育。

"我的童年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但妈妈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她一直很支持我,让我相信我能做我想做的事情。"

让孩子出色的原因永远都是榜样的力量,成人的经验通过"榜样"方式传达给孩子,这样孩子会有力量向上走。而通过"说教"、"要求"的形式,只会拉下孩子高昂的头,是在给孩子的人生设限。

那到底什么样的教育不会给孩子"设限"呢?

1、 信任。

不是无厘头,无缘由的信任,信任需要从小营造一个良性循环。当我们通过家长的威严对孩子提出孩子很难达到的期望时,孩子为了避免让父母失望可能会选择"撒谎",让自己暂时不至于感觉太糟。

2、 所以对孩子信任,首先要避免这种"自掘陷阱"的方式,坦诚、信任是有基础的。

父母对孩子的

3、 用引导的方式发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

曾经有个孩子,对阅读没兴趣,对画画没兴趣,但对家里的各种物件,比如说马桶的工作方式非常感兴趣,于是孩子的爸爸和孩子一起拆了家里的马桶,弄明白了马桶的工作原理。

有个妈妈看到这个案例,在发现自家女儿也对马桶感兴趣时,给孩子画了马桶的构造图,准备如果孩子还有兴趣就拆了马桶,可孩子却又很快的对马桶失去了兴趣,于是这位妈妈尊重孩子的兴趣,不再继续和孩子提马桶的事了。

我看到这个例子时对这两位家长的做法非常佩服,需要时倾尽所有,不需要时不多啰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芬兰   父母   孩子   作业   广度   牢笼   马桶   内心   家长   兴趣   声音   成绩   心灵   妈妈   数学   方式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