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开学季,送了神兽进学校,家长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可我的邻居小李却头疼不已。

小李的女儿优优,别看是个小姑娘,却活泼好动,调皮捣蛋。这不,上了几天幼儿园,小李就频频被老师投诉。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开学第一天,优优把同桌小女孩的铅笔摔断了一只,把人家好看的橡皮也涂得乱乱的,小女孩哭着向老师告状,优优还一脸懵。

开学第二天,优优在玩玩具时,把幼儿园的一套拼图抛到空中,摔坏了,还差点砸到小朋友。

再次接到老师的电话,小李既愧疚又生气。

这个优优,真是个破坏大王,什么东西都逃不过她的手掌心。

开学第三天,小李心惊胆战,生怕又接到老师电话。谁知那天,很平静地过去了。

那天接了优优,小李心想总算可以踏实一晚上了。

谁知吃了晚饭,优优不知在哪个角落里玩,等小李找到她的时候,就看到小姑娘手里拿着她新买的口红,正在给她的洋娃娃涂。

小李的气不打一处来,她想都没想,冲着优优吼了起来:“你在干什么,这是我新买的化妆品。你这一天天的,能不能安静一点,不搞破坏……”

听着妈妈狂风暴雨般地批评,优优被吓哭了。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1) 分析孩子破坏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家里有爱捣乱的小朋友,父母确实很头疼。

在父母看来,孩子的行为就是破坏,可换个角度,在孩子眼中却不是那么回事。他们认为,那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破坏行为是很常见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并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他们只是因为好奇心重,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小心弄坏了某种物品,这才有了家长眼中的“破坏”行为。

为人父母者,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破坏行为,要仔细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1、模仿

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典型心理,特别是3-5岁的孩子,最喜欢模仿别人了。

父母平时经常做什么,孩子往往不自觉跟着模仿。

比如,看到妈妈抹口红,孩子也想抹抹,给自己抹了还不算,还要给自己的洋娃娃抹上。

比如,看到爸爸刮胡子,孩子也想拿剃须刀试试,顺便给自己的玩具也剃一下。

2、发泄情绪

当孩子生气、愤怒或情绪激动时,很可能顺手拿起手边的某样东西扔出去,或者踢一脚门、踢某个玩具,故意破坏一下,以此发泄心中的不满。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3、出于嫉妒或报复

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心,也会搞破坏。比如老师给别的小朋友发了小贴画,而没有给自己发,于是孩子心里嫉妒,就故意把收到贴画的小朋友的物品扔掉,以此来调节自己失衡的心理。

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报复心理而搞破坏。比如,孩子把爸爸的手机藏起来,对爸爸说,你不让我看动画片,我也不让你看手机。有的孩子甚至会摔手机。

这就是典型的报复行为。

4、想帮忙但能力不够

其实就是好心帮倒忙。

孩子看父母在忙,很想去帮忙,结果自己能力有限,或者一不小心,好心办了坏事。

比如,妈妈给甜甜拿了一盒牛奶,甜甜想自己打开,结果用力有点大,牛奶洒了出来,弄得桌子上到处都是。

或者,开饭了,孩子想帮忙拿碗筷,结果没拿稳,晃了一下,碗掉在地上,碎了。

这些行为,看在家长眼里就成了破坏行为。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2)心理学家支招

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尤其当孩子损坏家里的电脑、电视等贵重物品时,父母大多会大发雷霆,或者把孩子揍一顿,惩罚孩子。

首先,家长的过激行为会吓着孩子,其次,家长简单粗暴地惩罚,不利于孩子成长。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弄清楚孩子破坏行为背后的心理,了解孩子为什么那样做,才能有针对地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

1、不要盲目模仿

当家长发现孩子喜欢模仿自己时,请记得跟孩子多沟通,告诉孩子,不是家长的所有行为都要模仿。有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危险,比如,使用电器、水果刀、厨房里的灶具等。

但有的行为可以模仿,比如,刷牙、叠衣服、洗袜子等。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2、帮助孩子消化不良情绪

孩子的情绪一般都写在脸上,当家长发现他们情绪不对时,比如,嫉妒、发泄、报复等,并且因为这些情绪而破坏物品时,请及时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抱抱孩子,把他的情绪通过正面渠道发泄出来。

3、肯定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热心地想帮忙做家务,但他因为经验不足而添乱时,请不要第一时间指责孩子,而是要先肯定孩子。

告诉孩子,我们知道你想帮忙,谢谢你这么小就这么爱做家务。

接着和孩子分析下失败的原因,并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孩子,家里多了一位小帮手,还能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4、和孩子一起动手

家长可以将家里废弃不用的物品拿出来,和孩子一起搞一次“破坏”。

比如,把喝完牛奶的箱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拆开它,试着做一个小房子。

比如,找一件旧衣服,和孩子一起动手,剪一剪,拆一拆,缝一缝,试着做件衣服给洋娃娃穿。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想“破坏”的心理,又能让孩子增长知识,也不会损坏家中物品,一举多得。

家有破坏王,家长先别烦恼,洞察孩子的破坏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写在最后: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性。

当他在某个阶段,开始突然搞破坏时,家长请不要吃惊,这是他成长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当然,也不能不把孩子的破坏当回事。

请仔细分析,洞察其背后的心理,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如此,小小破坏王,才不会变成让人头疼的破坏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家长   孩子   心理   贴画   对症下药   洋娃娃   小朋友   牛奶   情绪   家里   爸爸   烦恼   父母   玩具   物品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