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心知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 | 心知岛

图 | 来源自网络,侵删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自律、如何让孩子自主自愿做事情——这个问题让老母亲操碎了心。


是啊,自律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通行证之一,所以母亲们对于孩子自律性的培养再怎么重视都是不过分的。


但是,很多时候母亲们找错了方向,越使劲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越弱。


下面我先说说这其中的误区在哪里。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自律里面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自”,一个人要有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才可以去谈自律。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怎么可能有自律?那么自律的基石在哪里?


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做基石的不是自律,是他律,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按照父母亲的意愿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范,取得短暂的成功。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为什么说这是短暂的呢?


北大教授徐凯文老师调查了大量北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后这样描述:这些学生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会告诉我说,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日子都好像是在为别人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孩子没有根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父母、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考上好大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当他到达一流的大学开始独立生活之后,父母的控制随之弱化,这时他需要给自己制定生活的规则了,但他没有这样的经验,于是很容易陷入混乱。


有的孩子没有办法忍受这种生活状态,甚至自残或者自杀。


这些孩子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自律,他的一切行为规范都来自外界。


在父母亲的高压管理下,他失去了自己探索社会规则的好机会,而当他们需要自己来面对社会规则、管理自己的时候,就陷入了困境。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点击查看大图)


这是网络上一张五年级孩子的学习计划表。


当看到这个计划表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孩子真的愿意做这些事情吗?


在严密的时间安排下,她还有多少自己的时间?


又哪里还有空间让她学会自我管理呢?


她自己的想法又如何实现?


……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估计在这里会有家长和我说,我的孩子是自愿的,他就是喜欢学习,他的计划也完成得很好。


不否认这样的孩子是有的,但比例很小,而更大的可能性是:这样的孩子是为了完成某个需求被迫让自己适应这些条条框框的,比如好好学习,比如考上好大学。


这其中的心理需求就是想获得爸爸妈妈的爱与认可。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能考上北大的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努力学习,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成为后人的榜样。


但这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的自律是一种伪装,是一种对社会的讨好,最终的目的是获得父母的爱。


父母爱孩子吗?爱的。但是父母也更容易喜爱一个优秀的孩子。


孩子们希望以自己的优秀获得父母的承认,他们害怕父母不爱自己、抛弃自己,他们是一群内心缺爱的孩子。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当昔日的规矩不再适用于崭新的环境,突然到来的独立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原本由良好的学习成绩带来的优越感,这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养成自律的生活习惯。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起。


在这之前需要首先明确的是,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词,它意味着时间和空间的迂回,那我们还是要把脚步放慢,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用充分的爱来滋养孩子。


爱是一种养分,一个人和一株植物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养分。


正如养分充足的植物容易结出丰盛的果实,一个充满爱的孩子才会更有能力认清自己与社会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由此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获得爱不充分的孩子,他为了得到爱用尽了自己的精力,以至于没有办法发展自我。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我想到《情感依附—家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这本书提到的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成功者们的父母真正传递给孩子的是对于宽容、接纳、爱、乐趣和温暖的信念,以及尊重他人和适当符合社会期望的价值观。


这些父母通过树立榜样、讨论、坚定和承担后果等爱的方式向他们的孩子传达社会的纪律。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按照社会规则发展自己是需要能量的,而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能量。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第二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试错。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多试错是很重要的。


以我自己为例吧:


昨天我六岁的小女儿准备喝可乐,她激动地拿起可乐瓶子晃动着,但由于她的抓力是不够的,可乐被甩到地上,溅得地上到处都是。我看到这一幕之后,并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而是继续保持观察,结果她嘟着嘴巴喊我:“妈妈,快给我毛巾,我要把地擦干”,家里没有毛巾,我递给她拖把,她真的认真擦了起来。


这是她长这么大以来第二次拖地,上一次拖地是我们搬家,她很高兴搬新家,所以主动拖地。这次是因为她自己造成麻烦,主动去承担责任。


她在拖地的时候,除了帮助她搅干拖把外我并没有做什么。当她做完这些的时候,我只是开门,让风进来,尽快把拖得不怎么干的地吹干。我并没有怎么夸奖她。对于六岁的孩子来说,自己犯的错误可以承担,也可以不承担,但她的喜悦让我知道她不需要我的夸奖,她自己有能力承担后果是让她很高兴的事情。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我给了孩子弹性的空间:她可以承担责任,也可以不承担责任。对于六岁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承担责任,而是让她感受到她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被爱的,即使她不小心摔了可乐。


然后,在愿意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我支持她,完成了这件事情。


如果换作另外一个场景:在她砸碎可乐的时候,我骂了她,并且命令她自己把地清理干净——她可能也会这样干,那么这个时候她的清理动作是在我的指责下被迫完成的,她就知道了:在妈妈满意的情况下,她才能获得妈妈的爱。


以后她一旦弄脏东西的时候,妈妈的责骂声和由此担心得不到妈妈的爱这样的心理已经内化,这时她也会自动地打扫卫生。


但是,这个行为是他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律。


缺爱的孩子培养不了自律


我们再梳理一下这个逻辑:


自律:


我自己把地面弄脏了,我为了享受干净的地面,我打扫卫生,最后我因为地面恢复清洁感到高兴。


他律:


我把地面弄脏了,我担心妈妈会不爱我,我打扫了卫生,我最后因为地面恢复了,妈妈会因为地面恢复了清洁而重新爱我,我舒了一口气。


妈妈是否设置了有条件的爱,以及有没有把这些空间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周遭的环境,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自律或是他律的形成。


最后,我们回到徐凯文老师所说的,那些空心病的孩子,他们好好读书,考上北京大学,来到新的社会环境,开始逐渐适应新的规则……


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不禁开始了新的思考:他们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让自己高兴、还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呢?


作者:李倩

婚姻咨询师、沙盘游戏师
擅长领域:亲子关系、婚姻家庭、个人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孩子   拖把   养分   行为规范   可乐   地面   想法   事情   父母   规则   妈妈   时间   责任   社会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