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的三大悲哀

悲哀一:

孩子为什么心胸狭窄? 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围墙式”家庭教育,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老师和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小心眼?只关心身边的事。

过去“煮酒论英雄”,为国家的未来和人类的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经很难找到了。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增长,我们没有时间给孩子灌输英雄的理想。 国际上公认中国家庭高度支持学校教育,但这种对知识的高度重视也是孩子变得小心眼的重要原因。

悲哀二: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善”? 目前国内家庭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会做好人。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他们总是说“你真的很好”或者“你不好”,把“好”作为教育的标杆,具体来说就是服从,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Guai”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 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10所学校有78所选择三好学生,为什么是女生?在所谓的“优秀学生”中,为什么从来没有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主动不出声不捣乱,这完全符合我们社会公认的“好”孩子的标准。

这样的三个好学生值得肯定,但我觉得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耍小把戏的学生,虽然经常被老师教训,但每次被批评后,马上就能振作起来,继续调皮捣蛋。所以他们抗“打”的能力比“好学生”强很多,自我调节心态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对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大有裨益。 专家观点:“不服从”也不是绝对不好。 事实上,孩子有时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指示,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的孩子除非反抗,否则就不是正常的孩子。

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的反抗也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能吸收大量的信息,对人和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最宝贵的创造性人格,给父母留下无法弥补的自责。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做过以下实验:他跟踪观察了100名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和100名没有这种倾向的儿童在2 ~ 5岁时的青春。结果表明,84%的前者意志坚强、独立,能够独立分析、判断和决策。在后者中,只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不能独立决策和承担责任。这项研究表明,抵抗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强的独立意志,这是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悲伤3:孩子为什么不想回家? 大多数家长还是把“孩子”这个概念简化为“学生”。这样,一个孩子的生命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换取成功,这代价太大了。我们应该记住,“孩子”的概念远远大于“学生”。除了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孩子们在家里和社会上还有更多不同的角色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仅是为孩子创造的“学习之家”,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不愿意回家度假?因为在他眼里,他的家就是“文明监狱”,父母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些家长总是陪孩子做作业,我觉得是有争议的。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多数家长把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关系搞得很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绕着学校,却牺牲了很多培养孩子素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辅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要随机把握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的规则限制孩子的自由。让你的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有一个可以玩耍的世界。如果你有什么顾虑,用“相互决定”的方法诱导他: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玩”,告诉他如果你成绩足够好或者作业完成了,你可以玩,但是一周可以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负面”都变成一个“机会”,把你的自主权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仅能培养独立能力,还能让孩子更加努力地去做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做的事情。

中国家庭教育的三大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家庭教育   小心眼   中国   调皮   意志   悲哀   身上   家长   独立   父母   能力   老师   未来   孩子   机会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