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本书:《中国姓名史》

每天读本书:《中国姓名史》

前言

《西游记》有个场景,你可能还有印象。银角大王走出洞外,手持紫金红葫芦冲着孙悟空说:“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接着,银角大王大喊孙悟空的名字,孙悟空刚应答,便被吸进了葫芦里。

孙悟空闹天宫、倒地府神通广大,为什么别人叫了名字,他回答后,就会被摄入葫芦,受制于人呢?

类似的情节,在民间传说里也很常见。鬼狐仙怪知道人的姓名后,就可以把这个人的魂魄摄去。你看,在中国文化中,姓名并不只是一个代号。“姓名”和确认自己“姓名”的应答机制,其实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学意义。

打个比方,姓名就像是个坐标,它可以把一个人的肉体,以及他的精神、地位、人际关系,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精准地定位出来。银角大王喊出“孙悟空”这个名字,是在检索孙悟空的坐标。而孙悟空予以回应的时候,就是在确认自己的坐标。当坐标被确认,银角大王就可以通过“姓名”这个抓手,把孙悟空的肉体,以及附着在肉体上的意义系统连根拔起,收在了葫芦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因此被拿捏住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姓名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中国姓名史》就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著作。作者是湖北大学的何晓明教授。在他看来,中国人的姓名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姓名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姓名包含着有关于我们的集合信息,它可能记录着我们每个人无法追溯的祖先,记录着长辈父母的期许、社会的评判和分类,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愿景。它是我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坐标方位,更承载着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介绍本书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先看一下,姓名有什么用?

第二部分,传统的姓名是怎么构成的?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第三部分,我们关注一下,传统社会中一些特殊人物的称号。


第一部分

先看姓名有什么用?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姓名可以作为一种标签,把你、我、他区分开。今天我们使用的姓名,主要承担的就是这个功能。其实,这么说还不够准确,姓名不只是在区别“你、我、他”这样的个体,也是在区别“你们、我们、他们”这样的群体。作者提到,代表个体或群体,是姓名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

早在几百万年前,人类从“灵长目”下的“类人猿亚目”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有一种需求迅速提高,这就是社交。比如打到猎物后怎么分配;占了别人的地盘,怎么化解矛盾,都是社交问题。而要进行社交,就得分清彼此,这时就要用到姓名。

姓名可以分为两类,通过姓名代表个人,是私名,代表群体,是公名。

我们先说私名。我们今天说“姓名”这两个字,指的就是私名,也就是专属于一个人的名字。今天,我们取名字,可得仔仔细细想好久,有的甚至要翻家谱、查典籍、请先生。但在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私名取得非常随意,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外貌、形体特征来定的,比如“胖子”“高个子”“大耳朵”之类的。人类早期的私名,更像是现在的“绰号”。这个也好理解,在原始社会,每个部落都是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社会。一个人一生主要生活在部落内,只要能在小范围内区分彼此就好了,所以,起私名的时候,没那么重视。

随着劳动水平提高、生存范围扩大,部落和部落之间,部落联盟和部落联盟之间来往越来越多,这时,要想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区分敌我,各个族群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称号。 因此,公名出现了。

“图腾”就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公名。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指挥熊、罴、虎等六种野兽和炎帝在阪泉之野作战。为什么黄帝能统领野兽呢?六种野兽很可能是六个氏族的图腾。这六种动物里,“熊”排在第一位,而史书经常把黄帝称为“有熊氏”。可见,崇拜熊的这个氏族应该是最强大的,黄帝就属于这个氏族。

你有没有发现,“有熊氏”这个名称,既可以指代黄帝这个个体,也可以指代一个群体。其实,在原始社会,有的时候私名和公名是一样的。比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既是氏族领袖人物的名字,也是所属氏族的名字。

姓名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吗?为什么私名和公名还能混用呢?

我们拿“燧人氏”来举个例子。“燧人”是什么意思呢?“燧”是一种取火的工具,“燧人”就是掌握取火技术的人。传说,燧人氏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但我们可以想到,完善人工取火的方法,不可能是哪个人的独立发明,应该是一群人长期实践的结果,所以“燧人氏”应该是氏族的名字。在这个氏族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某位首领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他的故事被口口相传。后来,燧人氏这个氏族被忘记了,但他们的那位首领被写进历史。燧人氏从公名,变成私名。

指代群体和个体,这是姓名最基础的功能。这个功能一直持续到今天。其实,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姓名还发挥过很多重要功能,比如表明人们的等级高低和身份尊卑。

这个功能,我们今天还能在一些欧洲人的名字里看到蛛丝马迹。像法国作家居依·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德国政治家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意大利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这些名字的构成都是,人名+介词+地名,表示“来自……的……”。这样的名字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那时的贵族为了凸显自己的高贵,会在名字后面加自己的封地名。

中国古代的名字也可以体现身份高低,但呈现方式跟欧洲不一样。

在先秦时期,看一个人是否高贵,先看他有没有姓氏。姓氏不是谁都有的,是天子赐给的。我们今天常用的“百姓”这个词,原本指的并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专指地位高贵、拥有姓氏的贵族。而且,获得姓氏之后也不是说就一劳永逸了。一旦沦为奴隶,还会失去姓氏。

不过,后来人们逐渐都有姓氏了,姓名还能体现地位的高低吗?

古人又想出别的办法。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出现一些影响力巨大的家族,这些家族掌握大量社会资源,比如琅琊王氏、陇西李氏、清河崔氏。由于皇帝统治需要这些大家族支持,所以官方会给这些大家族背书。东晋南朝时期,就出了一本《姓氏簿状》,给各地的姓氏划等、排序。到唐代,武则天觉得自己出身不够显赫,当政后她就做了一件事,组织编修《姓氏录》,把自己的“武姓”的顺序往前调。可以看到,姓氏在当时多么重要。

但这个状况在唐玄宗时期发生转向,安史之乱爆发后,那些盘根错节的大家族遭受重创。而且,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把人按照门第划分为若干等,很容易造成社会分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上升。所以安史之乱平定后,再给姓氏排序的时候,就不再按照门第排序,而是按照读音排序。

也就是说,姓氏体现地位高低这个功能,在唐朝中后期就逐渐下降,慢慢消失了。除此以外,姓氏在古代还能发挥什么功能呢?

在中国历史上,姓氏还承担着一项很重要、很实用的功能,这就是规范婚姻秩序。今天,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近亲繁殖有潜在危害。古人当然不知道“近亲繁殖”这个概念,但由于古代人口流动性有限,经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氏族内部通婚,会造成人种退化现象。于是,在周代的时候,中国人就形成“同姓不婚”的共识。

不过,随着人口增加、流动性变强,很多同姓的人已经不再有亲密的血缘关系。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即便是同族同姓,经过若干代后,男女婚配也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同姓不婚”这个古老的传统被人们逐渐放弃了。

除了规范婚姻,古人还会拿姓氏来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是“弥补命运缺憾”。什么意思呢?

中国文化里一直都有“命运”这个说法,《论语》中就有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知命”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普通人也想了解自己的人生走势,怎么办呢?这就得“算命”。所以,小孩一出生,就要请算命先生算一卦,看他一生的命运怎么样。如果有什么问题,就在取名字的时候来补救。

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叫《故乡》,鲁迅在文章里提到自己的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闰土生时,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你看,“闰土”这个名字,就是用来“弥补命运缺憾”的。

算命没有科学性,但在历史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书作者引用了这样一个观点:算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个人在心理上获得暗示刺激,从而求得心理平衡。这种效果类似一种温和持久的心理治疗”。

姓名的功能,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姓名可以体现社会评价,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名声”,什么是名声呢?就是社会公众对某个人德行、能力的评价。比如,《红色娘子军》里有个恶贯满盈的角色,人们叫他“南霸天”。《半夜鸡叫》里那个狠毒狡诈人物被叫作“周扒皮”。《水浒传》里有位扶危济困的“及时雨宋公明”。你看,“南霸天”“及时雨”这些名字,体现的就是名声,也就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

有的时候,由于某个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名字也会成为某种品德、能力,甚至是某种物品的代名词。比如我们会用“华佗”来指代医术高明的人,用“杜康”来指代酒,这都是在发挥姓名的指代功能。

你看,正如作者说的,姓名是个文化系统,有非常丰富的功能,除了指代个人或群体,还可以体现社会评价、指代特殊事物。有一些功能,现在可能过时了,但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了解姓名的历史,其实也是在换个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第二部分

古代姓名的功能很丰富,可以想到,古代的姓名也会比今天更复杂。

接下来,我们把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作为案例,看一下古人的姓名是怎么构成的?

乍看,屈原好像是姓屈名原。其实,屈原姓“芈”。屈原有楚国王室血统,楚国王室姓“芈”,所以屈原也姓“芈”。

那屈原的“屈”是什么呢?这是屈原的氏。当初楚武王生了一个儿子,把这个儿子封在一个叫屈的地方,于是后人就以“屈”为氏。

说完屈原的姓,再看他的名。看起来,屈原的“原”好像是他的名,其实,“原”是他的字,屈原的名是“平”。在这里稍微总结一下,屈原,姓“芈”,氏“屈”,名“平”,字“原”。

这还没有完。屈原在《离骚》开篇一段,有这么一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不是名“平”,字“原”吗?为什么又说自己名“正则”,字“灵均”呢?

明代的王夫之猜测,这可能是楚辞文体导致的。诗歌创作要讲究意境和文采,所以,屈原把自己的真名隐去,找含义相近的词替换,比如“正则”对应的是“平”,“灵均”对应的是“原”。也有人解释,这可能是楚地取名的风俗,“正则”和“灵均”是占卜之后获得的名字。

总之,屈原的名字很复杂。不过,屈原的名字虽然复杂,但是有规律。并不是所有古人的名字都这么规则。翻开古代文献,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名称。

遇到一个贵族的名称,可得小心,我们可能会遇到身份、爵位、职官、封地名等各种信息的排列组合。比如,淮阴侯韩信,虽然只有五个字,其实包含四个要素,“淮阴”是封地名,“侯”是爵位名,“韩”是姓,“信”是名。再比如萧相国,这是“姓+职官名称”。周公,这个名称包含两个要素,“周”是国名,“公”是尊称。

再来个复杂的,《封神榜》里有个人叫崇侯虎,这个人助纣为虐,对百姓施加炮烙之刑。别看这个称呼只有三个字,听起来很规范,其实也包含三个要素,“崇”是氏,“侯”是爵位名称,“虎”是名。

如果是一些社会名流,他的名字里可能会有亲属称谓、行第、美称和尊称。比如,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这个名字包含两个要素,“子”是个人名中的美化语,“夏”是他的字。

听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有点乱。那我们就来个正本清源。古人的名字虽然复杂,有的时候规律性也不那么强,但结构要件归纳起来,无非主要是这么五类:姓、氏、名、字、号。

今天,我们把姓氏当成一个词用,其实不只是我们今天不分姓氏,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里多次提到孔子“姓孔氏”,汉高祖刘邦“姓刘氏”。你看,司马迁那个时代就不再区分“姓”和“氏”了。严格区分姓和氏,那是先秦的事情。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简单说,“姓”体现的是血缘,“氏”体现的是地位。

我们先看“姓”,“姓”这个字,从两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篆书到今天,几乎没变过,都是一个“女”,再加一个“生”。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秘密:姓体现的是血缘。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有姓,血统相同的人,姓也一样。

有一点很有意思,在原始社会,明确的一夫一妻制还没有形成。小孩出生后,确认母亲要比确认父亲更容易。所以,姓从母不从父。中华先民的姓,都带有“女”字旁,比如周王室的姬姓,秦王室的嬴姓。

那“氏”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人口繁衍、农耕发展,男性的体力优势凸显出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过渡,原来血缘关系是以母亲计算的,现在转换成父系计算。这样一来,姓就分化出氏,比如,传说中的黄帝是轩辕氏,炎帝是烈山氏,尧是陶唐氏,舜是有虞氏。

既然“氏”是“姓”的分支,“姓”体现血缘,“氏”更能血缘脉络,为什么说“氏”体现的是地位呢?

这是因为,“氏”跟土地、民众密切相关。来看一下,“氏”是怎么获得的。在周代,周天子把他的亲族分封到鲁、晋、郑、吴、蔡、魏等地,同时把土地和民众赏赐给受封者。这时,鲁、晋、郑这些地名,就会成为受封者的“氏”。你看,有“氏”的人,是有土地和臣民的。“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为什么后来,人们不再分“姓”“氏”呢?

前面提到,“氏”是用来区分社会地位的。周王室把亲族分出去,形成一层一层的统治秩序。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这种秩序被逐渐打破。

直接导致姓氏合流,还得说到秦国统一全国。秦朝建立后,不再实施分封制。没有分封,也就不会出现新的“氏”了。区别“姓”和“氏”逐渐失去原来的意义。

而且,秦朝中央在全国推行的户籍制度。不论是贵族出身还是平民出身都要有名有姓,既然大家都有,那就没必要多此一举既有“姓”还有“氏”。这么一来,从秦开始,人们就把“姓氏”混用,直到今天。

说完姓氏,我们再看名、字、号。

先来问你一个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姓”和“名”哪个更重要呢?

我们经常提到,中国人的姓名和欧洲人的姓名有一点很大不同:欧洲人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相反。对于重视家庭和祖先的中国人来说,“姓”显然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名”的关注要更多。孟子说过:“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姓是家族给的,是共有的,而名是独有的。既然名是唯一可以自己把握的东西,当然要更加重视了。

所以,“名”在中国文化中,已经不仅仅是代号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人用一生时间去经营的社会符号。中国人说话讲求“名正言顺”,活一辈子希望“名垂青史”。所以,中国人对取名字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不只是我们今天取名字要大费心思,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代,鲁国大夫申繻就曾提出取名字的“五种方式”“六种规则”。

我们今天常把名字连在一起用,但在古代,名字是得分开取、分开用的。

前面讨论姓氏的时候提到,姓氏合并,是在做简化工作,方便使用和管理。那一个人既有名又有字,这么复杂不是又退回去了吗?

其实,“名”和“字”的用法不一样。简单说,“名”是自己叫的,“字”是别人叫的。

中国人特别看重“名”,古人讲“名以正体”。“名”的作用是代表个体的独立存在。在古代,小孩出生后,家长就会给他取“名”。这意味着,人一出生就领到一张身份证,这个社会系统中出现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这个时候,家长不会给婴儿取字。“字”是成年后,才会有的。在古代,男子二十成年,女子十五成年。成年以前,只有“名”,没有“字”。正因为这样,古人习惯把未成年没有定亲的女子称作“待字闺中”。

为什么,古人成年后才能取“字”呢?

古人讲究“字以立德”,也就是说,“字”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德行。由于未成年之前,小孩的品性还在形成中,所以没有“字”。

这个解释有点冠冕堂皇,实际答案或许是出于社交礼仪的考虑。成年之后,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称呼自己的名没什么问题,但同辈之间直呼大名就有点奇怪。就像现在朋友、同事之间会拿昵称来称呼对方一样,古人取“字”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刚才提到“字”用来“表德”,用“字”称呼对方,就像是在赞扬对方的品行,这样既有礼貌,又很亲近。

话说回来,毕竟“名”和“字”指代的是同一个人,所以,“名”和“字”是有密切关联的。一般来说,名和字的含义或者是相近的,或者是互补的。比如屈原的名“平”字“原”,这两个字含义就是相近的。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他的名是“赐”,字是“贡”,一来一回,含义正好相反。

说完姓、氏、名、字,还剩一个“号”。姓、氏、名、字,已经够复杂了,为什么还要号呢?

这就像我们都有名字,但在登录社交软件,或给作品署名的时候,还是喜欢再给自己起个独特的名字。“名”和“字”都是家长起的,“号”最大的特点,是由自己决定,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数量也没有限制。


第三部分

到这里,我们讨论的一直是普通人的姓名。最后我们特别关注一下一些特殊人物的称号。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名字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被紧密地缝合在文化体系里。有一类人物,特别值得关注,这就是皇帝。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皇帝不过130人,即使把自立为王的情况也算上,也不超过1000人。这些人人数虽少,但影响力巨大。所以,他们的称号也很不一样。

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庙号、年号、尊号和谥号。其中,前三个是皇帝专属。

什么是庙号呢?简单说,就是皇帝死后,后人在太庙中祭祀他的时候,对他的称呼。因为是后人祭祀用的,所以我们只要看到“某某祖”“某某宗”字样,几乎可以确定是庙号。比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明武宗。

什么是年号呢?顾名思义,年号是用来纪年用的。一位新的皇帝继位后,就要换一个新的年号。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贞观”就是唐太宗的年号,“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一位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但到明清时期,一位皇帝习惯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习惯用年号来指代明清皇帝,比如我们用“永乐”指代明成祖朱棣,用“康熙”指代清圣祖玄烨。

与庙号、年号相比,尊号的名气不是很大。尊号,很多时候是用来讨好皇帝的,比如武则天在活着的时候就享有过很多尊号,像什么“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策金轮大圣皇帝”。后来,有的皇帝的尊号长达20多个字,显然是大臣在溜须拍马。

前面说了庙号、年号和尊号,其实皇帝还有一种称号,叫谥号。在古代,王侯将相死后都会有谥号。

谥号是干什么用的呢?

古人讲究,活人称名,死者称谥。使用谥号可以避免直呼死者名字。谥号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这就是评价死者,教育后人。

但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死后,继任者一般都会尽可能给他说好话,这导致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浮夸,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竟然有25个字,完全是褒义词堆砌,已经完全失去评价的作用。

皇帝有谥号,大臣也有,好在大臣的谥号没有膨胀起来,能比较规范地反映朝廷对他的总体评价。就拿清朝的情况来说,谥号用字总共有70个字,可以两两组合。第一序列的谥号是“文”字打头的。最高级别的谥号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文成”“文忠”等等。

清朝官员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在死的时候获得“文正”这个谥号。晚清时期,张之洞觉得自己干的事情很多,成绩卓著。后来听说曾国藩死了,竟然获得最高级别的谥号“文正”。张之洞愤愤不平,明明自己干的事情最多,怎么曾国藩享有这个谥号呢。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死后只获得“文襄”这个谥号,不仅远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比李鸿章的“文忠”还要低十几级。


结语

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姓名在中国文化中,不只是个区别个体的符号,它是个巨大的文化系统。在传统社会,姓名不只可以指代个人、群体,还可以表明等级身份、规范婚姻秩序、弥补命运缺憾。古人姓名的组成也很复杂,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后来姓氏合流。古人出生后就会获得“名”,成年后获得“字”。“名”是自己用的,或长辈、上级称呼的。“字”是同辈朋友使用的。另外,古人可以自己取“号”。

回顾中国姓名史,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条中华文化演变的脉络,正如清代学者徐珂所说:“名字所取,根于心意,沿于时尚,因时变迁”。每个时代都会给当下的名字留下独特的烙印。

但有一点或许应该记得:“名以正体,字以立德”。名字或许给我们的人生划好一道线段:“名”是起点,我们自打出生,就在这个社会系统里领取到一张独一无二的号码牌。“字”是终点,那个美好的愿景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要把人生路上的下一步,走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屈原   庙号   姓名   尊号   谥号   人氏   年号   氏族   姓氏   读本   中国   悟空   古人   皇帝   名字   功能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