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清朝灭亡之后,我国进入了民国时期,具体时间段是1912年-1949年,在此期间,我国主要大事件是国共矛盾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自不必多说,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至于这期间的国共矛盾,或许还有许多人不是非常清楚。

我国曾经有两次国内战争,一次是“十年内战”,另一次是“解放战争”,这两次国内战争皆主要以国共两党内部矛盾导致。对大多数人来说,解放战争应该比较熟悉,十年内战倒比较陌生,或者说搞不清楚两者区别。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十年内战”从1927年开始,至1937年结束,期间国共两党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内战,双方皆损伤惨重,是我国历史上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历史阶段。在此阶段,我党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例如方志敏就是其中一位。

一、方志敏的“信仰”

我们最熟悉的不过方志敏的“狱中六月”了,方志敏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竟然能够写下传世之作《可爱的中国》等著名文章,让后代中国人记住了方志敏这个历史人物。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然而,早在1931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就开始了。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1935年1月,方志敏担任我党红十军团的主要领导,正率领大军北上抗日,然而在江西遭受围困,方志敏率领800士兵冲出包围圈后,才发现丢失了大部队。即便其他领导人物反对,方志敏仍然坚持回去找寻大部队。

然而,虽然方志敏幸运地找到了大部队,却又和大部队一起遭受了敌人的围困。1月24日,方志敏不幸被捕。

蒋介石听闻方志敏被捕,连忙命令江西省党部劝降。俞伯庆是江西党部领导,他以高官厚禄诱惑道:“方先生,国民党一直非常器重你,如果你愿意归降,将享受无上的荣华富贵。”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方志敏)

然而,方志敏丝毫不为所动:“在我们的信仰里,没有金钱这种肤浅的东西!”

“方先生,即便你们视钱财如粪土,不会为金钱利禄折腰,但是蒋先生还是……”

“蒋先生是什么东西!”没等俞伯庆说完,方志敏就脱口而出。

俞伯庆有点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劝降:“方先生,请你认清楚现在的局面,你们已经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不!”方志敏打断道,“我们只是在军事上暂败,但是在思想政治上,共产党始终赢得广大人们的认可,在政治上我们没有失败,而且永远不可能失败!”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为了劝降方志敏,国民党可谓下了不少功夫,除了俞伯庆,他们还派了其他高层领导过来劝降。

除了派遣高官进行劝降,还在生活上给予方志敏诸多优待。比如,一般的囚犯一天只给两顿饭,但是方志敏有三顿,方志敏还有零钱补贴。一般的囚犯需要戴沉重的铁镣,但是方志敏不用。可别小瞧这铁镣,足有十斤重,戴在脚上行走,脚都要脱几层皮。

信仰坚定,始终不肯屈降的方志敏从入狱第一刻开始,就思索着能在狱中为革命做些什么。一开始,方志敏也想过越狱,但是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这一计划落了空。为此,他不得不另寻办法。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二、狱中“革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斟酌,方志敏决定给革命留下思想的火花,在狱中开始了创作之路。有人说方志敏这一想法来源于鲁迅,但也有人经研究后,将这一定论否决了。姑且不论方志敏这一想法来源于什么,他想创作,为革命做宣传,这个行动能在敌人的监视下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方志敏是如何说服国民党给他提供大量的纸笔的?方志敏在文章中有提到这一点:我写一个条子给军法处,要求笔墨写我的斗争经过及苏维埃和红军的建设,军法处满口答应,以为我是要写什么有益于他们党国的东西。(引用自方志敏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方志敏狱中手稿)

拿到纸笔后,方志敏不断煽动看守自己的将领和士兵,向他们心中传播革命的种子。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方志敏终于成功煽动了十几个士兵。这些士兵就是方志敏将作品向外传播的媒介。方志敏的革命文章就像星星之火,燎燃了一方人的革命之心,为当时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众多被方志敏革命信仰感染的人中,有一名叫胡逸民的,他曾经在国民党中央部当过监狱长,被蒋介石委派下来劝降方志敏。胡逸民是一个颇具正义感的人,和方志敏相处下来,两人颇为投机,方志敏也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传播他的革命思想。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可爱的中国手稿)


胡逸民将自己的真实任务告诉了方志敏,说:“其实,蒋先生派我来,主要任务是劝降。”

方志敏听后哈哈大笑,他早预料到蒋介石的目的:“老胡,投降是不可能的,我们共产党的人只能被砍,不可能投降!”

胡逸民早料到会是这种回答,发出由衷的赞叹:“真不愧是硬骨头,好样的!”两位英雄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两人感情已经到了“忠义结交”的地步,胡逸民见方志敏一直在创作,终于忍不住询问道:“老胡,你被关在这里,还写这么多文章做什么?”

“我自知无法脱身,唯写下一些文章,向党组织表明心志……”说到这里,方志敏开始难过起来,“但是,这些文章也送不出去,真是死不瞑目啊!”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胡逸民感动于方志敏的革命信仰,决心帮助他:“方先生,你的信仰着实令人敬佩,如果你信得过我老胡,就把这件事交给我吧,我一定给你送出去!”

据调查取证,胡逸民确实帮方志敏送出去不少文章,方志敏还留有书信感激胡逸民。

另外一名受方志敏革命信仰感染的国民党人物,是看守方志敏的高易鹏。高易鹏在看守所当文书,经常会接触到方志敏,他的官职不大,却深深地被方志敏的精神打动。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方志敏刚被捕时,为了不透露党组织的信息,曾经一心求死,这样的大义和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高易鹏。后来,听说国民党暂时还不打算处死自己,还多方优待自己,方志敏觉得尚有一线生机,或许他还能逃出去,为革命继续做贡献。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经过深思熟虑,确认逃跑计划不可行之后,方志敏开始向周围的人宣传革命思想,希望借此在狱中为革命尽一点绵薄之力。高易鹏曾经帮方志敏运送过好几次书信,对象分别是宋庆龄、鲁迅和李公朴等人。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然而,革命烈士的忠贞不屈最终还是迎来了敌人的恶意摧残。敌人劝降无功,开始变化形式,企图通过严刑逼迫方志敏投降。而始终不肯归降的方志敏被折磨致病,最后蒋介石下了处死方志敏的密令。方志敏死前曾拜托胡逸民将自己写的书稿带出去交给党组织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杀害。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三、方志敏的革命资历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帅带兵打仗,最高的荣誉当然是获得元帅军衔。想要获此殊荣,除需要考察将帅的资历,还需要他们的领导作战能力,是否有建立卓越的战功等。像建国之后的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等人就是元帅。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1994年,中央军委给33位领导人授予了军事家的名号,后来又增补了3位名额,增补名额里面就有方志敏。虽然是增补名额,但也是按照大将的标准来评定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人对方志敏的评价,认为若他尚在人世,极有可能获得元帅军衔。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那么,方志敏有哪些条件符合元帅军衔?

民国时期,方志敏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是红十军团的创始人之一。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的革命战略思想是相当完备的,能够结合赣东北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创新思想,形成自己的作战经验——“方志敏式”根据地经验。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方志敏从成立江西第一个革命军团,到最后的红十军团大军,作为军团的得力领导人、一把手,方志敏的职务已经不限于军队团长,而是相当于司令官。共产国际曾经将方志敏和朱德、毛主席并列,可见方志敏的影响力。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所以,从资历上看,方志敏是完全有资格评元帅军衔的。但是,要评元帅军衔,资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是评元帅,自然战功才是最关键的评比因素。

那么,方志敏的战功如何?

四、方志敏的指挥作战战略

1934年11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战,正向谭家桥进军,突然发现国民党补充部队正悄悄在后面跟踪着红十军团。方志敏经过一番斟酌,决定埋伏打击该补充部队,埋伏地点选在乌泥关。

当时,方志敏是红十军团的司令,刘畴西是团长,粟裕是参谋长,寻淮州是师长。作战当天,寻淮州带领军队埋伏在谭家桥两侧的公路,方志敏和刘畴西等人率小部队驻守高地钟鼓山。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刘畴西)

当补充部队探路先锋进入埋伏地带,红十军团过早发起了攻击,暴露了部队的火力。补充部队十分谨慎,急忙撤退并迂回到后侧占领了高地,将乌泥关控制住。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依然不甘示弱,冲锋陷阵,和补充部队大战一天一夜,双方损失惨重,最终以我方失败告终。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战败后,红十军团辗转退至浙赣边缘,国民党的军队在后面穷追不舍。1935年1月9日,方志敏等人来到了茶山村。茶山村背后是高山,视野开阔,是一个不错的军队驻扎地,方志敏准备在此地驻扎。但是村里百姓见到大部队,都十分害怕,纷纷躲到山里去,村里剩下来的都是些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寻淮州)

为了安抚村民,方志敏走进一户人家,对老人温声细语地解释道:“老人家,您别害怕,红军是不会伤害百姓的。”

老人家见方志敏态度诚恳,语气又温和,和以前遇见过的军队都不一样,慢慢放下戒备,接纳了红十军团。于是,红十军团将军事指挥所设在了茶山村的一个祠堂里。

红军治军十分严格,严禁擅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吃饭喝水都要付钱。方志敏一直坚守党的治军之策,当村民们给红十军团们烧水,还煮玉米招待他们的时候,方志敏坚持说:“我们什么也不吃,也不喝水,如果我们要吃饭喝水,我们会买的,会给村民们付钱。”

1月10日晚,红十军团在茶山举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茶山会议”,这也是方志敏人生的最后一场会议。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会议上,粟裕主张连夜突围,刘畴西认为经过长途跋涉,军队士兵们已经十分劳累,建议休息一下。经过一番商讨,方志敏虽然非常担心驻留会横生枝节,夜长梦多,但是最后还是采用了刘畴西的意见,决定让粟裕率领先锋部队连夜突围撤退,而他和刘畴西则原地驻守,见机行事。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当晚,粟裕率领着400多的士兵,冲锋陷阵,成功突围,而方志敏等大部队则在华玉山遭受围困。围困山头,弹尽粮绝,虽然红十军团们个个英勇奋战,视死如归,但是终究因寡不敌众而全军溃败,而方志敏和刘畴西也被国民党俘虏了。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谭家桥战斗,我军损失了若干得力大将,致使红十军团溃败。从该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指挥作战能力确实不佳——过早暴露、敌人占据高地后不退反攻。茶山会议方志敏的决策失误,直接导致大部队的最终溃败,连寻淮洲这样的大将也牺牲了,可谓损伤惨重。

宁死不屈,狱中“革命”,方志敏为何未获元帅军衔?

谭家桥失利,茶山会议决策失误……从以上种种历史事实,都可以看出方志敏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有所欠缺,战功自然达不到元帅军衔的授衔标准。

结语

虽然方志敏在指挥作战方面尚有缺漏,但是他在宣传革命思想这一方面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无论是狱中创作,还是在茶山村的传播革命友好信念……据说茶山村民世代记住了方志敏,方志敏给革命种下了广大的群众基础。方志敏在狱中坚贞不屈,誓死不降的革命精神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军衔   狱中   元帅   抗日战争   逸民   宁死不屈   战功   作战   山村   国民党   军团   士兵   军队   部队   敌人   思想   方志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