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尹建莉说,“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孩子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前两天,波妈和自己的表妹聊天。

表妹心情非常沉重地说:“姐姐,我现在非常后悔,没有听你的劝告,非要把文文送到寄宿学校,我感觉他整个人性情大变,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你能给我提个建议吗?

两年前,妹妹怀上了二胎,由于无暇同时照顾两个孩子,所以妹妹把老大送到了寄宿学校。

波妈曾经和自己的表妹,表达了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表妹可以慎重考虑,最好不要把年仅6岁的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但是表妹为了省事,还是把孩子送去了。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两年很快过去了,表妹的大儿子文文,自从上了寄宿学校,不但没有让表妹省心,反而让表妹每天都担惊受怕。

表妹说,文文上寄宿学校的第一天,就因为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大打出手,最后表妹被文文的班主任进行约谈。并且当面和另外一名家长道歉,表妹说自己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文文自从和小朋友动手以后,经常被班级里的小朋友冷落,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在晚上偷偷躲进被窝里痛哭流涕。

表妹一个礼拜才能和文文见一面,原本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既不交朋友,也不和父母说话。表妹不管如何与文文交流,文文都不会理睬。

表妹边说边哭:“如果当初没有送文文去上寄宿学校,他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我害了他……”

慢慢听着表妹的哭诉,句句扎心,一个年仅6岁的小男孩,这两年承受了多少的相思,难过和痛苦呢?

过早的寄宿,到底是让孩子更独立了?还是让孩子更脆弱了?值得父母们思考。

1

寄宿,容易让孩子更自卑

前不久,波妈看到一个特别戳心的视频。

视频中,漆黑的夜,沉闷的学校,一群小学二年级女孩,在宿舍里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一声又一声,太让人心疼了。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因为父母工作忙,所以他们从小就住在寄宿学校里。

每天放学后,这群小朋友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小朋友被父母接回家,自己却只能忍受着不能和父母团聚的痛苦。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有一对父母,两口子非常的能干,父母为了安心工作,把孩子送到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寄宿制幼儿园。那家幼儿园非常的高级,收的都是演艺明星的孩子,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孩子自从上了那个幼儿园,自理能力非常强,可以自己洗衣服,整理被褥,睡觉也很有规律,父母非常的省心。

有一次父母带着孩子去和朋友聚餐,在吃饭的时候,孩子坐在妈妈旁边,安安静静的,非常乖巧,默默地吃着饭。正当大家举杯庆祝,互相饮酒时,小男孩突然哇一声大哭起来。吓得妈妈,赶快抱住孩子问出了什么事。男孩子一直哭泣着,说不出话来,众人都看得出来,孩子非常的伤心。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原来孩子一直想吃腰果炒虾仁,可是自己始终不敢去夹,眼看着好吃的要被吃完了,大家却举杯庆祝,孩子彻底崩溃了……

妈妈哄了几句,对孩子说,:“想吃什么自己去夹。你害怕什么呢?没关系,这些叔叔阿姨都是妈妈爸爸的好朋友,你不用拘束。”

众人听了,松口气笑了,觉得小家伙太矫情。

妈妈说的话对男孩子没什么用,男孩还是不肯自己夹菜,轻轻抽咽着,眼睛里充满泪水与委屈。

小男孩的父母,送孩子上寄宿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自强。但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独立,更需要安全感、爱和亲情。但是,孩子进入寄宿学校后,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其实是反自然,反天性的。

一个内心缺乏关爱感,亲密感的孩子,如何发展他的独立性?最基本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就送去寄宿学校发展社会属性了,这样的孩子只能变得焦虑、自卑、懦弱!

2

寄宿,容易让亲子关系更冷漠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在将来迟早会离开他们,所以越早“推开”孩子,让孩子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孩子越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独自解决问题。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只能让孩子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大家听过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吗?也叫"母爱剥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隔离开。

哈洛接着给它们弄来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材质是铁丝的,上面挂着装满奶的瓶子,另一个材质是柔软的绒布。结果,观察发现小猴子对“绒布妈妈”依依不舍,而对“铁丝妈妈”不理不睬。只有饿得实在不行时,幼猴们才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喝奶,但喝完奶再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哈洛的研究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启示。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温饱还不够,必须要有父母的触摸和拥抱以及父母给的“温暖”!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

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过早的送孩子寄宿,孩子不仅缺少家庭氛围的滋养,更缺少与父母的互相交流。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与父母在心里产生隔阂,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3

寄宿,容易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暴力的几率

在知乎上有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

“我不记得我爱过自己的父母。7岁就被送进寄宿学校,我每天都会失眠,内心始终涌起一种被抛弃感:“父母为什么不要我!”

上高中时,我性格比较孤傲,不愿意与人交往,学校的其他同学喜欢拉帮结派,我因为总是特立独行,经常被欺负,给同学写小抄,买东西,却经常被笑话,是个“怪胎”!

有一次晚自习后,我像往常一样回宿舍。发现宿舍一个人也没有,于是自己打算睡觉。结果舍友回去以后,大吵大闹。嘴里还冷嘲热讽,“某些人比猪还能睡,哈哈!”之后,我彻底爆发,和几个舍友大动干戈,被值班老师送到了派出所……


“寄宿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真善美,更有歧视、侮辱、霸凌。

你不会知道表面看起来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什么有时会对身边的同学“下狠手”。

据央视调查,目前校园暴力施暴者男性占18%多,而女性占81%多;而同样女性受害者也是81%。女性暴力倾向更加明显,7成校园暴力是多对一!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说:“打死我也没让我的孩子住校。”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白岩松与妻子的工作都非常忙,但是他们坚决不让孩子住校。

白岩松认为:再好的寄宿学校也替代不了父母。父母才是保护孩子的最坚强的后盾,才能远离校园暴力。

写在最后:想起波妈自己的经历,我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为了念书,选择去城里寄宿,一个礼拜回一次家,每次离开家走一次哭一次。回到学校以后,我们一个宿舍8个女孩儿,抱头嚎啕大哭!最后,有1个女孩儿实在待不下去,辍学回家了……

我只记得一个感受,就是“特别特别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父母的引导和陪伴,是孩子荆棘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到达“幸福的彼岸”!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引起重视:寄宿真的对我们的孩子有利吗?

点个赞吧,愿所有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和爱护下健康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孩子   绒布   省心   铁丝   表妹   小朋友   幼儿园   宿舍   独立   父母   身边   妈妈   儿童   女性   学校   白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