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小毕的故事》对待特殊孩子,不排斥,就是最大的尊重



说起孩子,你脑子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是不是天真烂漫、活蹦乱跳的?

的确,大部分孩子是这样的。

但,还有些孩子,他们不一样,比如天生带有缺陷的孩子,比如被疾病缠身的孩子,比如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



小时候我见过两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是天生失明的男孩,经常被家里人牵出来玩,这男孩走路时,喜欢抬头看天。我看他老看天,也闭着眼睛往天上看,看到一片红红的光。

后来这个男孩去学算命了,大家都觉得很适合,我们那自古都是瞎子算命。此后,再没见过他,不知道去哪里学算命了。


另一个是“低智商”男孩,上头有两个姐姐,这个孩子的智力停留在3岁,喜欢做3岁孩子的事情,每次看到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喜欢往河里扔石头、喜欢一个人说话、妈妈喊他回家时会生气地大喊大叫。

后面离开老家,十几年后再次看到他,只觉得时光似乎在他身上停住了,还是一副小孩的样子,头发黑黑的,脸蛋白白嫩嫩的,只是他的妈妈已是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了,一双愁苦的眼睛。

在我印象中,这两个孩子是没有朋友的,但也没有孩子去故意欺负他们,偶尔有调皮的孩子朝他们扔石子,大人看到后,也会厉声阻止。

欺负弱者,是没有家教的行为,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书评《小毕的故事》对待特殊孩子,不排斥,就是最大的尊重



今日想起老家这两个特殊的孩子,是因为《小毕的故事》这本图画书。

小毕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他喜欢独自待在树林里,他喜欢捡起掉在地上的树枝,不停地敲自己的头,发出“啪、啪、啪”的声音,直到太阳落山,被妈妈带回家。

“我”对小毕充满了好奇,“我”跟在小毕后面观察他,慢慢靠近他,跟着小毕来到树林深处,不知不觉间,“我”成了小毕唯一的朋友,只要和小毕在一起,一点都不无聊,哪怕是再深再密的树林,“我”也不会害怕。


后面,“我”去上学了,但小毕不能去,其他孩子对他指指点点,说他像个瘸子,说他可能是个哑巴,说他是神经病,说离他近会被传染……

“我”不想被同伴排挤,也开始疏远小毕。

故事的结尾是,

“孤单的小毕渐渐走到了树林更深、更深的地方。我在路边再也看不到他了。每到傍晚,树林深处都会响起小毕妈妈呼唤他的声音。”

这个结尾真是让人忍不住落泪,小毕真孤单啊!



书评《小毕的故事》对待特殊孩子,不排斥,就是最大的尊重



看完书,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在路边再也看不到他了?为什么那个男孩不跟小毕做朋友了?”

女儿又说“《女巫新娘》里也有个整天敲自己头的鬼魂,跟小毕一样。他是男巫最好的朋友。”,她觉得小毕用树枝敲自己的脑袋很正常。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解释,想到女儿班上也有个经常被排斥的女孩,就问:

“你们班某某,为什么大家不跟她玩呢?我记得你之前跟她玩过。”

“因为老师说她成绩不好,大家都不跟她玩,我一个人跟她玩的话,显得傻傻的。”

“书里这个男孩跟你想的一样。”

女儿听完没再说话。



《小毕的故事》作者是韩国的宋珍宪,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不为取悦孩子,而是讲述了长久以来埋藏在作者心底的童年记忆。

为了呼应这份沉甸甸的童年记忆,作者用了全黑白色调的图画来表达,没有一丁点明亮的彩色。虽没有色彩,细节却不含糊,树叶草丛清晰可见,只是整体笼罩在浓浓的孤寂中。

真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小毕的故事》,尤其是大人们,更该看看。孩子出于本能,很容易排斥异己,但孩子也非常容易受周围大人的影响,尤其是初中之前的孩子。

正如作者宋珍宪所说的,

“我希望大家看到残疾儿童,也看到那些无法融入同龄人群体的边缘儿童。”

对待特殊孩子,不排斥,就是最大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排斥异己   孩子   故事   头发   树枝   树林   结尾   老家   书评   路边   女儿   男孩   妈妈   喜欢   朋友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