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最上等的人是这样的…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最上等的人是这样的…

人生应该是享受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100字,深度阅读需8分钟,受益终生|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最上等的人是这样的…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因得到而满足,因失去而苦痛,因成功而得意,因失败而消极。


其实,人这辈子就是个过程。祸福相依,得失相伴。


没有人会永远得到,也没有人会一直失去。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未必是祸。


01


《道德经》中有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某一种现象出现的时候,它里面已经潜伏了一个相反的力量在那里。


比如水果刚买来时候,很鲜美,很香甜,但是放几天之后,它就开始慢慢烂掉了。因为里面已经潜伏了很多细菌,准备把它搞坏。


当一个人很有福气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得意,因为里面已经潜伏了很多祸患。


多少大富翁,突然一夜之间破产,这都是事实。


祸福是变动的,现在看起来是祸,不久之后会发现,原来是福。现在看起来是福,过后才知道原来这是祸。


我们都知道祸福是会变动的,但是谁都不知道祸福是怎么变动的。


它没有一定的规律,是随机的,是不固定的,因为当中有太多因素。


以前老觉得他找你麻烦,后来才知道幸亏他老找你麻烦,不然你现在被抓去了。


以前老觉得他照顾你,现在被关在牢里面才知道都是他害的。


比如,历史上,和绅被乾隆重用到最后,变成了大坏蛋。


和绅原本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最讨厌腐败,如果乾隆不那么重用他,最终他也不会变成了大贪污官。


害你的人原来是你的贵人,对你好的人原来是你的仇人。


等到你完全明白了,往往都已经时过境迁,悔之晚矣了。


福与祸两个门一直在那里,你不知道哪个是福,哪个是祸。


一脚踩进去之后,才发现糟糕,祸来了,跑都跑不掉。福明明在旁边,为什么不进去,却偏往祸门那里走?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无非自作自受罢了。


还有些人站在福祸之门前,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要走哪个门。


等到最后,人也老了,生命快耗尽了,还没有进入祸福之门就回去了,岂非更不值得?


既然祸福难料,那该怎么办呢?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最上等的人是这样的…


02


其实,福祸可以理解成《易经》中的吉凶得失。


一般人讲惯了利害,往往认为吉就是利,凶就是害,其实不是。


《易经》里面所讲的吉凶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为你一定会有所得。


如果你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凶,因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守不住。


什么是有所得?


即使生意亏本,也会有所得,因为亏了本,学到了经验,长进了,这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讲就是有所得,也是因祸得福。


被别人骗了,也会有所得,因为自己的品性变好了——本来他骗我,我就要骗他,现在他骗我,我也不骗他了,这不就是得吗?


如果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虽然可以获得很多的利益,但结局一定是凶的,因为那样的财产和所得根本就守不住。


得到越多,将来失去的也将越多,看起来是福,其实早就埋下了祸根。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避祸求福,记住,重点在自己,不在别人。


我们现在因为观念混淆,老觉得吉凶就是利害,假如真是如此,我们直接趋利避害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吉凶呢?


利害其实是短暂的现象,得失才是比较长期的效果。


有两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领导对你好,你就不长进了,放纵自己,养成很多坏习惯。


相反的,领导一直督促你,对你很严苛,你就学到一身的功夫。


利是害的来源,害才是利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易经》的思维,把利跟害合在一起想,就会慢慢得到正确的观念。


成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马上要失败。


你成绩不那么好,别人不会追赶你,你成绩一好,所有人都追赶你,你就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


如果你这一次排名是冠军,你要知道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努力,发奋地学习,只有一个期望,就是想超过你。


因此,我们千万要记住,做事情最好只问应该不应该,少问结果会怎么样。


人生应该是享受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最上等的人是这样的…


03


所以,做一件事情,先问问自己心里有没有理想。


有了理想你就没有什么吉凶祸福得失的观念了。


如果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那不管失败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虑结果是吉还是凶,是福还是祸了。


人一旦有了吉凶观念,就表示已经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经来到中等了。


如果不敢说吉凶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凶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


由此,人可以分三种:


一种人认为吉凶是命在定,这是最差的;


一种人认为吉凶是自己在定,这还不错;


一种人认为根本没有吉凶,做任何事只问应该不应该,如果应该,就算是死也很愉快,这是最上等的。


明末的民族英雄史可法,面对强势来犯的清军,死守扬州城,他难道不能逃吗?


以前的战争要逃跑非常简单,骑一匹快马,一会儿就逃得不见人影了。


史可法可以逃,而他不逃,宁愿选择死,就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时。


这是由人决定,不是由命决定的。


可能大家又会说,既然不能扭转局势,我去跳楼好了,这就又错了。


在中国的哲学里面,是不容许任何人自杀的。自杀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人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


从容就义跟自杀是两码事,因为义很重要。


什么叫作义?义就是合理,只要合理就不在乎什么吉凶祸福了。


虽千万人,吾往矣,既然是应该做的事,那就在所不辞,而且心安理得。

Y经的奥秘完整版+Y经的奥秘2(共2本书) ¥98 购买

总之,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想事情的后果可能怎么样,出现这种后果我后悔吗?


如果事先不想,万事都先做了再说,到时候再后悔就晚了,因为凶祸已经出现了。


我们把预先考虑事情后果叫作具有忧患意识,这绝不是自寻烦恼。


自寻烦恼是无事生非,而具有忧患意识,则是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最后的结果安于天命,问心无愧,这样人生过程才有价值。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最上等的人是这样的…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易经   乾隆   吉凶祸福   吉凶   祸福   自寻烦恼   未雨绸缪   利害   得失   所得   变动   道理   后果   观念   过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