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小企业产权流动有哪些经济效应?

引言

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效应

过去,由于中国在经济建设中的地方分割和部门分割的体制原因,经济组织中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现象,加之产权不流动,因而存量资产结构僵化。结果,因为不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很大浪费。

特别是在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市场竞争的力度逐步加强,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或劳动生产率低,成本居高不下;或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等等,因而产品大量积压,造成开工不足,甚至完全停产。这些企业亏损严重,有的甚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对于这些企业,在过去的改革中,曾经采取过很多办法,但由于无力进行大量的投入,因而收效不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小企业产权流动有哪些经济效应?

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采取组建企业集团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大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应当成为中国今后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在产权改革中,诸城将这个企业无偿地划拨给北京一家大企业,这家大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向这个厂注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产量大幅度提高,迅速扩大销售市场,扭亏为盈。结果,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增加了,繁荣了地方经济。

资产与经营者的结合效应

资产和经营者的结合效应,是指资产和优秀的经营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高效益。一个优秀的经营者,能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反之,一个拙劣的经营者,则会使一个好的企业搞垮。在资产和经营者结合的主动和被动性方面来说,由于经营者具有活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资产和经营者的结合,实际上是经营者对资产或经营方式的选择。由于中国企业领导者的选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将优秀的经营者选拔到企业领导的岗位上。

甚至于出现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将一个亏损企业搞活了,但上级主管部门却以各种理由执意要将他调走,导致企业重新陷入瘫痪的境地。至于经营者对资产或经营方式等方面的选择,就更难以实现了。之所以如此,实质上是因为产权不明晰,由此造成的损失谁也可以不负责任。所以,产权明晰是资产和优秀的经营者结合的最重要的基础。在中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中,存在着不少亏损企业,人们把这些企业的资产称为“不良资产”。造成这些“不良资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小企业产权流动有哪些经济效应?

在企业改革中,不少地方从转换产权入手,对这样的企业实行承包、租赁或出卖。在解决了产权问题的基础上,经营者和资产结合的方式也随之变化。产权转换的方式决定经营者与资产结合的方式。一般地说,由私人承包、租赁或买断了企业所有权的,绝大部分是由自己亲自经营,也有个别的自己不亲自经营,而是采取招聘的方式,聘请有能力的厂长(经理)经营。

改变了选拨领导者的方式,股份制企业由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选举的董事会聘请厂长(经理),而股份合作制企业则由全体股东(也是全厂职工)直接选举厂长(经理)。这样,由产权明晰而导致的经营盈亏责任制和决定经营者权利的一致性,有利于把优秀的经营者选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从而促使“不良资产”转化,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经营机制转换效应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是实现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而进行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经营机制,不仅和产权明晰有关,而且也是和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方式紧密相联的。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对应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长时期以来,由于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属于政府或有关集体所有,在管理上又采取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方式,企业法人产权不落实,因而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经营管理过死,企业难以真正进入市场,这也是经济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小企业产权流动有哪些经济效应?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增强企业的活力开始的。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好产权这个根本的问题,因而即使进行了很多探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终究效果不明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才触及到了产权这个核心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数量少、企业办社会的负担相对较小、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技术领域较宽,而且大都属于人民生活消费品产业等,因此,产权改革中所涉及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解决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能够在产权改革中有所突破,较早地迈开了产权改革的步伐。

无论是承包,还是租赁,或者是买断,都是企业产权的让渡形式。产权问题的解决,使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具备了首要的物质条件。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企业资产所有权的明晰;二是企业法人产权的落实。这两方面权力的实现,就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与此同时也就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自主经营实际上是一种权力,和这个权力相对应的是必须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

由于企业的盈亏直接涉及到经营者的切身利益,也就使经营者积极性地调动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企业提高了开拓市场的主动性,按照市场需求确定经营方向;另一方面从改善劳动组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售后服务等方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淘汰效应

在产权改革中,有的地方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行了“破产”处理。虽然采取这种措施的企业在每一个地方来说都是个别的,但是,它所产生的淘汰效应却是很大的,表现在对人们的旧观念和目前的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冲击。它使人们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没有保险饭可吃,企业经营不好是要被淘汰的。“破产”了的企业,要“破产”还债,企业所有者及有关的债权人,在经济上要受损失。同时,职工要失业,收入要降低。存在决定意识,这种改革措施确实给了长时期生活在“大锅饭”经济体制下的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小企业产权流动有哪些经济效应?

吃“大锅饭”曾经被人们当作社会主义优越性来认识,但是这种体制不能鼓励人们努力工作,而是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效益的低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要实行优胜劣汰,只有淘汰差的,才能使其更快地发展起来。这种淘汰机制能够强化人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迫使人们努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快地强大起来。

同时,在处理“破产”企业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也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为了使这种淘汰机制发挥作用,又要保持社会稳定,就要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管理体制。不仅要健全有关的法规,而且要严格执法。特别应当围绕“破产”企业职工的生活安排和再就业问题,建立起一整套法律规范。其中,包括几种最基本的职工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使“破产”企业的职工能够很顺畅地流动到所需要的地方;要实施再就业工程,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等。

结语

在中国,近代实行的企业依法“破产”,还只是开始,要使这种淘汰机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一种自然规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能在体制上促使这种淘汰机制很快形成,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说是一种完善的市场经济,实现“两个转变”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中国中小企业的产权已经开始流动。这对于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权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中国   效应   中小企业   产权   优胜劣汰   存量   明晰   经营者   经济体制改革   经营机制   资产   优秀   方式   地方   经济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