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识鲁迅,如今深有感触

读邓晓芒教授的文章《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 ——再读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有感。

做好“韧性的战斗”(鲁迅)的准备。

鲁迅在这些人中算清醒的,他早已看出,这些人一旦真能拥有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则其他的人和不同的观点都得下地狱。按照康德的标准,这些人本身都是尚未启蒙的,不论他们是否掌握权力。而鲁迅本人则是最接近于满足康德的标准的,因为他唯一地对自身的这种内心矛盾自觉地进行了分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他把自己称之为“中间物”,并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为将来的发展留下地盘,这是所有其他人所未能做到的,其中已经包含有把启蒙看做一个不断有所前进的过程的意思了。然而,直到今天,不少评论者还对鲁迅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认为如果不是对绝对真理有一个先定的信仰或信念让我们顶礼膜拜,人就活不下去。鲁迅在他们那里得到了“虚无主义”的恶名。

鲁迅是清醒的,鲁迅主张“韧性的战斗”,鲁迅将自己称为“中间物”,鲁迅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鲁迅被指责为“虚无主义”。

记得袁伟仁教授有一本书《缠斗》,这里面便有一种精神,一种坚韧的精神,这也便是鲁迅主张的“韧性的战斗”。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幼稚的,自我启蒙是这样,启蒙教育也是这样。想要一天建成大厦,想要立即实现完全的自由,都是犯了一种急躁症。历史也是一个连续体,一朝一夕便成就的事,多半会在一朝一夕之间溃败。免不了要走回头路。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中间物”,我们来自父辈,我们又是下一代的父辈。但是我们应该有我们的使命在,我们的使命便是自我启蒙,然后启蒙下一代,再然后为历史让路,为将来的发展留下地盘。贪恋权利一定会成为历史的障碍。首先要认知到每个人都有局限,不论是谁,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将相,终有一天都要退出历史舞台,都要走进历史的垃圾桶。历史的视野,宽容的雅量,变得极其珍贵。这里面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只有认知到,才可以做得到。地球离开谁谁,都会转,太阳离开谁谁,明天都会照常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鲁迅   康德   否定性   绝对真理   虚无主义   都会   深有感触   父辈   韧性   认知   一朝   年少   使命   清醒   自我   精神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