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动就是得了多动症?这两者区别很大,家长不要弄错了

孩子的成长发育,可以说是缓慢的并且阶段性的发展,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安分。其实活泼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坐不住,那么家长或许内心也开始非常着急了,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家孩子会不会有多动症?事实上,这类孩子并没有患病,爱动只是他们的天性,方便他们熟悉这个世界。

研究表明,在育儿的阶段,大部分的孩子都属于“天生好动”型,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坐不住,读绘本的时候不能专心致志,喜欢爬来爬去,这也是一个小月龄宝宝本能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意识形态也在逐步完善,在良好的发育环境下,孩子的专注力以及专注时间是越来越长的。

孩子好动就是得了多动症?这两者区别很大,家长不要弄错了

值得关注的是:好动与多动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好动就是多动,其实并非所有好动的儿童都是“多动症”,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在判断孩子多动症的方法就是:好动贪玩的孩子有明显的兴趣爱好,但凡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注意力就会很集中,而多动症的孩子通常会毫无目的性地去做一些事情,无论对待任何事情几乎都不能注意力集中。而一旦出现像这种多动症的典型症状,就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对于家长的担心:“我们家的孩子,特别好动,害怕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的好动,影响了父母在家庭育儿的过程,例如:喂孩子吃饭,孩子在座位上不能安安稳稳的;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来说,也有影响。那么,家长可以尝试用以下的办法缓解孩子好动的习惯。

孩子好动就是得了多动症?这两者区别很大,家长不要弄错了

一、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活动时间

孩子既然好动,说明精力充沛,活泼开朗。父母要做的,并不是阻碍孩子的天性发展,而是要注意,是不是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的空闲时间太少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当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活动时间,孩子反而有机会消耗“过剩”的精力,不会显得焦躁不安,而是会慢慢安静下来。

因此,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所对应的阶段,以及孩子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时间表,给孩子充足的展现自我的时间,并且能够配合孩子参与进来,融入到孩子的世界,这样也有利于亲子关系。

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好动的时候,不如“邀请”他参加到家庭事务中。当然,并不是让孩子干重活,而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转移孩子好动的想法。例如:让孩子去客厅拿一下抹布,孩子很轻易就可以进行,然后肯定和赞扬孩子的做法,父母给予孩子一个正面回应。

这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而且也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作息习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孩子好动就是得了多动症?这两者区别很大,家长不要弄错了

三、父母在陪伴中引导孩子正确的方式

对于好动的宝宝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引导。通过引导式育儿,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增加孩子的兴趣点。例如:观看一些线上的视频以及早教育儿游戏,引导孩子在艺术、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兴趣,通过日常的交流互动,选择适合并且孩子喜欢的,那就是孩子的兴趣点,父母引导孩子朝着这方面发展,最终,转化为孩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综上所述,当孩子好动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着急,或者误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科学的育儿方式很重要。更多关于早教、育儿以及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纽哈顿国际早教),欢迎各位朋友留言区评论互动,转发关注。

孩子好动就是得了多动症?这两者区别很大,家长不要弄错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好动   月龄   家长   孩子   家庭教育   天性   注意力   专注   着急   活泼   很大   区别   正确   兴趣   事情   父母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