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文|橙子妈妈

最近筹划了一个妈妈沙龙,邀请了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妈妈们来做无主题交流,有些是我很熟悉的朋友,大部分是第一次见面。出乎意料的是,讨论的高潮竟然并不是预期的孩子教育,而是自己和妈妈的关系。

现场一个新朋友说:我从来没有这样吐槽过自己的妈妈,总觉得对妈妈某些方面的否定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但说实在的,我今天说出来了,我竟然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另一个老朋友回忆起她和妈妈之间裹挟着的爱恨情仇,默默擦着眼泪,她说:我特别爱她,但我也依旧会在某个深夜感觉到恐惧和绝望。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

这世间最特殊的一种情感,应该就发生在孩子和妈妈之间吧。当我们成年,有能力去思考自己和妈妈的关系,有能力去分离我们对妈妈复杂的情感,这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这样去做。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妈妈不是完美的,她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第一次做妈妈,无论她是温柔,耐心,智慧,还是武断,专横,刻薄,都有来处。不认可妈妈某些方面的做法和深爱自己的妈妈并不矛盾。就像那个新朋友吐槽着妈妈的同时,正在定一个新酒店的下午茶带妈妈去体验。
当以一个女儿的视角去回忆过往,我们可能依旧会想起那些遗憾、渴望甚至是伤害。当我们也成了妈妈,我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妈妈产生更多地理解和包容。当我们不加掩饰地去正视那段和妈妈的关系,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划清界限,而是为了更好地接纳和疗愈。

这,也会帮助我们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01

相比于为孩子做了什么,对孩子影响更深远的,是不同的妈妈气质所营造的场域带给孩子的感受。这也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内在气质。

有的妈妈对孩子非常好,但却完全不能给孩子“安心”的感觉。如果妈妈“神经质”特征明显,她把孩子“保护”得非常好,孩子就越缺乏安全感。他常常会不知道因为什么,总是悬着一颗心,提心吊胆,不能完全放松下来。

妈妈的内在环境对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微妙影响。一个持续焦虑的妈妈,即使外在表现得云淡风轻,孩子都可以敏锐地感知到,并内化为自己的情绪底色。读《凯文怎么了》,会特别迷惑凯文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那样“分裂”,当联想起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怀孕的决定,如何看待凯文的出生,如何焦虑自己的事业受到孩子的影响,怎么看待孩子对丈夫的争夺,甚至是祖母应激创伤后足不出户对妈妈的内在影响,我们似乎就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02

自恋型母亲只在乎自己以及孩子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比如她会强烈要求孩子出门必须穿某件“好看的”衣服,即使那件衣服孩子不想穿,因为实在是很不舒服。比如家庭聚会上,要求孩子一定要英俊潇洒,知书达理,喜形于色,热情开朗,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而忽视孩子那段时间正经历情绪的低谷。

表现在学习上,自恋性母亲对孩子的期待可能会超过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她来说,孩子成绩好坏的意义,还体现了她是否是个好母亲。她没有能力把自己和孩子分离,孩子好,就是她的荣耀,孩子不好,就是她的“耻辱”。

不能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更容易自我否定,怀疑自己的价值:父母接纳我是有条件的,不只是因为我就是我,而是我必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图源:《三块广告牌》)

03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不是每一个妈妈都有养育的能力。妈妈自己未被解决的问题越多,且对此没有自省,把自己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裹挟在一起,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

理性一点来说,离开家庭是减轻伤害的一种途径。最常见的一个方式是,因为学业而寄宿。但除非特殊情况,我不赞同太早寄宿,高中是最早的时间节点。再差的亲子关系,也是一种联结,每个冲突、磨合在孩子的生命中都有意义,那么,直到初中结束,和父母呆在一起我认为还是必要的。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如果妈妈或者爸爸对自己、家庭的养育环境、和孩子的沟通模式、孩子的特质有洞察,放手会更容易一些。虽然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放手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寻找一个更适合他成长的环境。直接把孩子推出家门是完全不可取的,父母有义务做好充分的功课,需要非常的谨慎,以确保孩子将要去的地方是安全的,是可以的给他正向推动的。这样可以最大化地规避家庭的负面影响,合适的距离又能和家庭保持亲密的联系。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弗兰妮和祖伊》这两本书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04

当孩子大了一些,他们会有意识地思考和父母的关系,对父母的感情。他会用我们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来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曾经有一次,在和儿子聊到关系的话题时,他有些忧心忡忡:为什么我出去玩的时候从来不想你们呢?(这里的玩,是指旅行)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会有这样的困惑。在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迷惑,可能还会有恐惧:“我为什么会不想父母呢,为什么我对他们没有依恋呢,别人也和我一样吗,我这样是正常的吗,我是个坏孩子吗?”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是否想念和在外的时长,安全感等很多因素有关。分离必须想念呢?不想念是不是就代表不爱?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他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时候,几乎会完全参考父母的答案。如果我们武断地去套道德标准,贴道德标签,会孩子很大的压力。

小区的快递柜前站着一对母子,妈妈让孩子再多拿一个快递,孩子非常不情愿。妈妈很生气:“这么点小事都不做,完全不懂得感恩,真是白生你了。”
孩子的脸上一闪而过的复杂表情,他把手里的快递都丢下了:“是的,我就是不懂感恩,我就是个废人。”

这是一个生动的耐人寻味的故事。

“我终于忍心正视和妈妈的关系,但我并不想复仇”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橙子妈妈。资深媒体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专注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妈妈   关系   橙子   青春期   焦虑   忍心   安全感   快递   情绪   意义   父母   母亲   环境   孩子   家庭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