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让文化回归生活。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诗经里的草木

楚辞里的山风

文选里的骨气

白话文里的革新

是散发美学光芒的意象

它成为我们的初心

文化是春秋时的争鸣

魏晋时的风流

唐诗宋词的韵律

明清小品的清雅

是一切先人的文学

它成为我们的底色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文化也是夏商周青铜

秦俑汉陶,唐宋瓷器

是那些历经岁月的器物

它成为我们的灵魂

头上有天,是“雨过天青”

脚下有地,是“地上清霜”

门外有山,是“青山妩媚”

门内有月,是“今夜月明”

至于小桥流水,大漠孤烟

更是寻常诗景,很多时候

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我们追求生活中的文化与审美,更多的是找到文化在生活中的依附,那便是时下所说的“生活美学”。

比如我们追慕魏晋的风流,唐代的雍容,宋代的典雅,明代的精致,无一不是对文化与美学的向往,但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和审美,如果只停留在过去,会让我们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擁抱歷史,我們需要分析;擁抱未來,我們需要創意”。于是“中国文化,当代表达”,成了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命题。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现代美学源于十八世纪的德国,在近代的时候,由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引进中国,一百多年前,“西学东渐”席卷华夏,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从少年抓起,“知识以外,兼治美术”,他指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美育教育。

希望由此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美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

蒋勋在《美的沉思》一书中说,“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中国文化的觉醒刚刚起步,对于孩子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是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是对那些传统手艺的学习,这样才能留住中国的精气神,成全中国文化在未来的高级表达,于是文化于无形之中,成为了一种奢侈。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以社区为平台形成教育生态圈,完成孩子、家庭、社区的光合作用,让社区的每一个人都浸润在学习成长的氛围中,包括以文化、艺术等载体,让少年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作为一座城市的缩影,每一座城市都拥有的独特文化。为城市留住非遗技艺,为孩子铭刻乡愁记忆,传承发扬城市的文化瑰宝,唤醒国人的文化自信。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推进非遗教育,就是为了让祖国优秀的非遗文化及其基因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从而增进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人们常说“在博物馆里养孩子”,对少年的美育,除了博物馆,还有艺术展,在这些地方,他们能接触到最核心的艺术,他们会因为一幅年画,一件泥塑,一把紫砂壶,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任何一个门类,都通向中国美术史的领域,

这便是个人修养的提升。如果说,一个人的素养是个人气质的提升,那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整个社会的素养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从当下的环境而言,虽然汉字诗意的语言环境已经消失,不大可能造就全民的美学环境,但随之而改变的,是越来越多的设计语言,包括传统手艺者,建筑设计师,带着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融入到生活之中,触动着我们最隐性的记忆。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有人觉得文化“无用”

有人在盘算着“有用”

今天的我们都走得太快了

快得每个人都变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追求物质的奢侈

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

却不曾关怀我们周围的文化语境

愿我们都能慢一点

提升我们的学识,修养,审美

让文化回归生活之中

完成“中国文化,当代表达”

让中国回归东方

这才是最有用的事


让文化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秦俑   遗文   文化   美育   魏晋   手艺   素养   美学   中国   自信   少年   环境   孩子   城市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