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了?这两种情况 父母这样引导更恰当


孩子撒谎了?这两种情况 父母这样引导更恰当

我女儿3岁半,上幼儿园小班,有一次对老师说她肚子疼,保健室人员说,可能是肠胃消化不良,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把她接回家了。后来又有一次说肚子疼,保健室检查也没事,老师就怀疑她撒谎,因为她不爱睡午觉,老师就问她是不是因为你不想睡觉,觉得说肚子疼就能接你回家?她说:是。有时在家里犯错误,打碎了杯子,她也会撒谎,说是爸爸打碎的。

请问孩子撒谎,我们该怎么教导她呢?

孩子撒谎了?这两种情况 父母这样引导更恰当


孩子撒谎了?这两种情况 父母这样引导更恰当


撒谎说明孩子的认知水平提高了,不仅能理解“肚子疼就可以回家”这个因果相关性,还能利用这个关联,推理和做出决策。


所以啊,“撒谎”只是孩子的一个策略,她觉得这样的话,既容易被大人接受,又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撒谎背后的动机有很多,大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给出恰当的引导。


第一种情况,孩子为了逃避痛苦而撒谎


在幼儿园不想午睡,睡不着,或者老师要求比较严格等,孩子为了“趋利避害”,才选择撒谎,并且衡量了“肚子疼”这个说法“胜算”可能比较大,是大人容易在意的身体健康问题。所以孩子选择用“撒谎”来冒险。


如果这个冒险,并没有实质性的危害,是大人能接受的,比如幼儿园小班,偶尔这样,老师、家长都可以接受,那就可以忽略撒谎,而去花时间和孩子、老师聊午睡的问题,了解清楚,孩子是真的体力好,不困,还是因为睡不着乱动会被老师批评产生害怕或对抗,还是仅仅因为躺着无聊,想回家放松自由地玩?当午睡问题解决了之后,孩子就没有撒谎的必要了。


孩子撒谎了?这两种情况 父母这样引导更恰当


言语上,我们还告诉孩子,无论哪种原因,都可以直接和父母、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如果这种撒谎的冒险,造成了某种危害,到了小学,违反了校规、误导了老师,而影响了学习进度,那就是对自己和别人有负面影响的行为了。


那我们就要让孩子认识到撒谎这个行为对自己和别人的危害,需要孩子理解别人和认识规则,进行道歉和承诺下次如何做好。


第二个情况,是为了逃避惩罚


在犯了错误,打碎了玻璃杯,预估会遭到惩罚的时候,孩子会本能地选择“撒谎”,这是一种“否定是自己所为”的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


那我们就需要注意了,是否之前批评孩子的语气,惩戒孩子的行为,已经让孩子产生了“逆反”之心,就是孩子可能选择“悄悄的”,不被你发现,注意力都在了如何逃避惩罚上,被你发现,而没有放在如何认识和改正错误上。


所以,我们不能只用批评和惩罚这一种方式,我们需要让孩子更集中注意力在改善自己的行为。比如,引导孩子同理别人:爸爸很喜欢这个杯子,被打碎了,有点心疼,并且告诉了你不要碰,希望你下次能注意;或者,邀请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做出弥补,能自己打扫的孩子自己打扫,不能自己打扫的孩子也要参与和帮忙。


孩子撒谎了?这两种情况 父母这样引导更恰当


总之,父母要用包容的心态,告诉孩子

你可以犯错误,

但重要的是,

知道下次如何做更好


行为需要改善,但我们依然是爱你的,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更好的行为?——这些都要明确告诉孩子。


最后,3-5岁的孩子,还有可能因为想象和现实还分不清楚而撒谎,我们也不必过于慌张,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保健室   父母   情况   孩子   趋利避害   校规   午睡   恰当   杯子   下次   大人   批评   爸爸   老师   发现   幼儿园小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