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和推理能力的测验。


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这个实验中,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话,对那20%的学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给他们更多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而这种期望,对于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们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于是行为也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在生活中,心理暗示无处不在。

一个总是怀疑自己生病了的人,慢慢真的会得病

一个总是觉得自己不行的人,渐渐地真的变得什么事都做不好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父母教育孩子时,也不可小视暗示的力量。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负面暗示

只会带来消极后果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


他们会开始评价自己,在心理学的发展角度来说就是“自我概念”的发展。


而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自我呢?


心理研究发现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最直接的影响人就是父母。


父母的行为和语言暗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不良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比如一些父母会跟其他的大人说:

“我的孩子怎么能跟你们家的比呢,唉!”

“傻一点就傻一点吧,天生这样的,没办法!”

“这就是他的命吧,我们家就没有读书的料!”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这些消极暗示,只会击毁孩子的信心。你想一想,假如自己听到父母这样说自己,内心该是多么伤心呢?


有一句话说亲人的诅咒会带来无尽的灾难。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暗示总是消极的,那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


我上初中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因为脸上长有一块红色胎记,所以非常孤僻自卑。不管走路还是听课,她总是将头埋得低低的。头发也留得又厚又长,将半边脸紧紧遮住。从小,父母就经常看着她的脸唉声叹气:


“一个女孩子,脸上长一块胎记多难看,真是愁死人了!

这块胎记长哪不好,怎么偏偏就长在脸上?

要是这个胎记一辈子治不好,以后怎么嫁出去!”


后来,这位女同学在整形医院做了手术,脸上的胎记去了七八分,加上化妆,基本上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她还是很自卑,走路依然习惯性地低着头。


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家人就一直暗示她,脸上有胎记就是丑,如果治不好,将来没有人会喜欢她。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这种“丑化暗示”一直深深扎根于她的心底,即使后来脸上的胎记去掉了,但是心理的“胎记”却永远烙在了心底。


负面暗示,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例如:“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可真笨!”如果孩子经常听到父母的这句责备,他会在心里暗示自己:“我智商低,我很笨”久而久之,就真的越来越不会思考。


如果一个家长或老师经常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太粗心了。”那孩子就有可能经常因为“粗心”而丢掉一两分。为什么?因为心理暗示多了,会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很粗心,以为这就是自己改变不了的毛病。


影响孩子性格最深的人是父母。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些负面暗示,孩子在心理上也认可了父母的负面暗示,就会不断往父母所描述的负面形象上去靠拢。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积极暗示

给孩子信心和勇气


负面暗示会带给孩子负面影响。相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信心和勇气。教育孩子,积极暗示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在原生家庭的教育里,也要多加入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另一半。


如果跟孩子说:“你爸爸爱冲动,不靠谱!”、“你爸爸太懒,不要像他一样!”或者说:“你妈妈特唠叨,很烦人!”、“你妈妈总是发脾气,就知道骂人!”


这样的话,不仅仅是伤孩子的心,而且会让孩子不自觉的否认自己的父母,不利于家庭的和谐!


可以多跟孩子说:“你跟爸爸一样,力量大,乐于助人!”、“你跟妈妈一样善良,有爱心!”、“你跟爸爸一样,值得信任!”、“你跟妈妈一样,做事认真!”


这些正面的暗示,会让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渴望变得像父母一样优秀。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另外,你会发现孩子们总是积极地寻求赞许,得到认同。特别是渴望得到最亲密的人的响应。


很多孩子到了2岁就有了很强地克服困难的动机,希望获取大人的赞誉。


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个2岁的孩子成功地用积木组装了一个小机器人,会微笑着扬起头,跟父母说“快来看呀!这是我做的。”


或者他们自己在绘本上发现了一个认识的字,也会大声读出来,而且还会指给爸妈看:“这个字我知道怎么念!”


这个时候,他们在寻求来自父母的赞许。


如果父母能马上给予反馈,肯定孩子的小小成就。这样的赞许会给孩子一个正面暗示。他们会在这里建立自信。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觉得自己真的擅长搭建积木,自己真的能认很多字,读很多书......这样的自我肯定会让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来继续生活!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如何进行积极的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挫折的勇气。


从3岁开始,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便进入了关键时期,他们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不妨试一下这4种方法:


01

用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表扬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鼓励表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


孩子不当行为的原因,几乎都是缺乏适当的鼓励表扬。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妈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宝宝好棒!会自己整理玩具,比妈妈收拾的还好!”孩子受到表扬,当玩具再乱时,就会想到妈妈的暗示,主动去收拾玩具。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与称赞会让他充满无穷的力量和变好的决心。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02

借助神态、表情进行积极暗示



孩子在婴儿时期就能在家长的微表情中读出信息,从而判断事情的好坏。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情也会对孩子的心态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孩子摔倒了,如果妈妈慌忙跑过去将孩子抱起来,心疼地满脸自责。孩子看到妈妈的紧张,会放大自己的情绪,觉得自己摔得真的很疼。妈妈越安慰,反而哭的越大声。


如果妈妈在孩子摔倒时没有及时将孩子抱起来,而是不变神色地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从妈妈表情上读出这件事并不严重,有可能哭两声自己就爬起来了。


孩子在成长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有时候家长一个鼓励的眼神,就有可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


03

为孩子的优点、兴趣给予肯定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也许他打篮球很棒或者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爱好,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04

为孩子的优点、兴趣给予肯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最积极的暗示,当然要从父母自身做起。在等车时,以身作则,主动排队;将座位主动让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这些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对孩子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父母良好的素质,正确的行为规范,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个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孩子,受暗示性强,很容易被周围人的评价所左右。”


其实教育也是这样,越是不动声色,越是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他怎样的“暗示”吧——多一些积极暗示,少一些负面暗示,多一点鼓励,少一些责怪,孩子最终一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暗示   孩子   胎记   心理学家   粗心   负面   脸上   勇气   家长   父母   表情   方向   妈妈   心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