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村落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家的记忆常萦绕于怀,那份美好、那份感慨终于促使我拿起笔,去寻觅我儿时的记忆。

我的老家地处伊洛河之间(俗称夹河滩),坐落在洛河南岸,六七十年代全村落二、三十户,人口约200人左右,分两个生产队,村中间一条街道,东边称东队,西边的称西队。东队以赵姓为主,西队以司马姓为主,村北中间正照街道处有一奶奶庙。村落约80亩地大小,被寨墙围挡,外为人工水道,有一个寨门,门上有一间小屋,可以瞭望外面的情况,大门一关,妥妥的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架势。所以后来称为寨里。

小时候,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住在夹河滩,十年九年淹。传说我们的村名和大禹治水还有关系,据说是大禹为了治理水患,一扒子拢了两个大土堆,因我村在西边的土堆旁,故称西谷堆头。后来有了寨墙,便俗称谷堆头寨。

我们小村,还曾有个名子为龙子镇,其名子的由来据说是位于一个龙身之上,龙头即村南头的一个大土堆(也有说是大塚,下藏有一大龟),土堆旁边有一深水坑。据说土堆为龙头,河涨时,龙身会向上托起村落,保护村落百姓不受水灾。

既然称为镇,估计在古代可能是离洛河渡口较近,人来人往之地。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我们村没有地主,只有贫农,各家地不多,妇女儿童在家种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有人兼以摆渡为生,还有一部分人从事贩卖铁货为生,肩挑货箱,走街串巷,很是吃苦。

大约十九世纪初,为防日寇,利用村小的优势,乡里组织青壮劳力日夜苦干,围绕村落挖沟壕宽十米,深五米多,垒寨墙宽约5米,高约六米。由于当时水位极低,约4米多深,加上村子里雨水排泄,水壕里边常年有水,水边柳树成荫,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寨门口用青石拱成,嵌入寨墙之内,厚厚的木门可以随时开合,门上寨墙有一间房子,大小约十平方米左右。寨门外有一间约二十平方的房子,内置大石磨一盘,供村子里人家磨面。

解放后,寨墙渐渐失去了作用。大约在六十年代后期,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需求,原来一个大家族居住一院的都纷纷要求新划宅基,由于当时农业时代,百姓惜地,为解决这个问题,村子里就开始有人推倒寨墙,填平沟壕,在此筑室修屋。

斑驳的寨墙,残垣断壁成了孩子们玩乐的地方。每天晚上,孩子站在们寨墙上议论着从大人们那里听来的有关村庄的神奇传说,数数天上的星星,悻悻地散开。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大仙爷的故事,过去寨墙里有许多獾洞,据说有一獾修练成精,现身白马寺内,说自己是我们村的,让传下话,然后就忽地不见了,我们村里人知道后去白马寺请神,在村外修建了大仙庙供后人敬仰。

记忆中的村落

记忆中的村落

大约八十年代,原来的寨子已没了痕迹,每每想起,感到非常地遗憾。

老人在大门内乘凉唠嗑,小孩在寨墙上下玩耍,饭时,每家每户做成饭都会端出来蹲在街道边吃饭聊天,谁家小孩想吃别人的饭尽管去吃。大人少吃些不能饿了孩子。不管我走到那里,脑海里经常会出现这个画面,多么温馨呀,可惜再也觅不到了。现在回到村里,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多家院落荒芜,水泥路漂漂亮亮,就是没了人气,村头的小学也拆除推平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再有几年有可能连村子都消失了。那时,我们的乡愁将无以安放。今天,谨以此文祭奠我那记忆中的村落。

记忆中的村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白马寺   村落   大禹   谷堆   上托   土堆   河滩   名子   门上   俗称   村里   老家   墙上   龙头   街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