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崔允漷:新课标的修订,将带来哪些教学变革》论坛(十四)

主持、编辑:腾龙

Day63——

《新教学“新”在哪里》板小学习心得

01 板小 夏老师:

崔教授的报告一开始举例引出中国从富起来转向强起来亟需解决的问题——国民素养。为什么素质教育讲了那么多年,现在开始讲素养,素质和素养两者有何差异?课程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有何不同?学业质量是什么?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

通过学习崔教授的报告,我对以上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感想与理解。

一、素质和素养的差异

素质是先天因素和后天习得两者构成,而素养是后天习得的,一定要经过学习逐步养成。例如:方向感这是素质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学不了也教不了,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老师可以教,这是地理核心素养。

而数学也有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可以习得的。

二、课程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差异

1. 课程核心素养更关心人,而淡化了学科。

2. 义务教育阶段有些课程根本不是学科,例如:劳动,可以说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却不能说劳动学科核心素养。

3. 义务教育阶段有一些课程不是一个学科,是一个学科群。例如:科学与艺术。

4. 所有课程标准的封面叫某某课程标准。例如:艺术课程标准,故称艺术课程素养。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课程比较综合,我们应更关心孩子在学校开设的这些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淡化学科素养。从而想到数学书编排上综合实践这一安排的重要性。比如元角分这一单元学完后,有一个综合实践课《小小商店》。

这是令我印象最深的,可以说钱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生可能没用过,但一定见过听说过,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和兴趣,而这个综合实践课的设定,给孩子在课堂展示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买一些文具零食,孩子有兴趣,同时也是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有出色表现,比如:能正确判断自己给几张10元,判断收银员找钱是否正确等,那么这个孩子本单元学习质量就不会太低,因为他已经将前面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止认识了人民币还练习了加减法。

三、学业质量

崔教授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不是知识点学习后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评价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学业质量侧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把握,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评价,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就比如小小商店。

四、新课标带来的新教学

崔教授提出三个观点——

1. 学习逻辑是生活逻辑+学科逻辑;

2. 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

3. 教师编制学历案;

关于学历案,崔教授阐述了什么是学历案,原来课时教案的问题,学历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历案设计包含的六要素以及评价任务放在第三的意义。

崔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教案存在的一些问题,借医生说老师,指出我们的教案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不是给学生看的,是给自己看的,给领导看的。我豁然开朗,教师的成就感不在于上了多少公开课,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用学到的知识做了什么。

我们花时间写教案、做幻灯片,而这些学生只有40分钟的时间接触,每个孩子学习能力不同,而他们再想回过头来复习却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应该帮学生建立一套他们的学习体系,备课的时候多花心思在学历案的设计上,一节课上完,孩子要能搞清楚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怎么学的,对自己的学习历程有所了解,并知道自己哪个环节没学好,能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好。


02 板小 朱老师:

教学是一种完整的专业实践,自工作以来,教学前我关注更多的是教案,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平时也会用到学案,即怎么学。近两年在区教研室赵主任的引领下,我们开始学习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学历案。起初,对于学历案,我能理解的就是为了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种预案。近日,学习了崔教授的报告以后,我对学历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崔教授指出,一直以来,老师上课的第一步是备课,都是基于老师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案的单位是课时而不是学习,老师应该把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进阶过程设计出来。课时教案的取向是知识分解而不是经验的整合,目标是双基而不是素养......基于当前课时教案存在的种种问题,崔教授提出了学历案,强调学习经历和学习过程。

“学历案”即学习经历的方案,体现学习经历的过程,呈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可以成为教师收集学习信息的依据,教师把握学生经验、有效实施教学的手段。这种以学生为课堂主人、以教师为指导者,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体现集体智慧的”学历案”教学应用,给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带来了巨大变化。

一份学历案的基本要素包括:1.单元名称与课时。2.学习目标。3.评价任务。4.学习过程。5.作业与检测。6.学后反思。6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独立的学习事件,一个最小的课程单元,一种微课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历案就是当前改革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方向。

学历案的提出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设计专业的学历案,让学生学会学、主动学、高效学,将成为我日后探索与实践的主攻方向。


03 板小 杜老师:

近年来,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然而,这也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尤其是在中国华为5G诞生之后,美国的危机感愈加强烈。因有这份危机感,美国开始寻找各种理由来对华为的发展进行限制,因为美国干预的原因,美国芯片受到损失,中国的芯片也面临芯片“断供”的影响,华为手机市场份额出现下滑,因此只好壮士断腕,将一部分的业务打包出售,也就是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华为和荣耀分开的事件。

中国和美国的芯片无法进口和出口,那么中国自然就会想着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从而研究开发出属于自己国家的芯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任重道远,但是一旦我们完成了芯片国产化,掌握核心技术,那么我们就再也不惧美国了!

曾经有个学生在数学课上这样问我:“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啊?像分数的运算,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啊?”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接触不到分数的运算,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不是找累吗?读了崔允漷教授的报告,我的心里有了些许答案。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内容相较于其他基础学科,显得枯燥、乏味。例如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元、角、分》,随着电子货币的通行,因其操作便捷,微信、支付宝被广泛运用。孩子们对钱币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弱,特别是元、角、分的单位换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本节课中,如果依据教材,出示钱币——认识钱币——单位换算,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索然无味。但如果教师具备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活动,给学生准备一些纸币和硬币,要买1元的铅笔,可以怎样付款?以一个购物活动贯穿整个单元知识系统,不仅让学生产生认识钱币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对钱币有了深刻的理解。

无疑,崔教授的报告对新课改下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在一个大观念、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项目、一个大任务中学习。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关注学习成就表现转变成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

记得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时,班里开始叽叽喳喳,有个男孩洋洋得意高声喊道:“老师,我会了!”说完,他滚瓜烂熟背完了这一单元所有的面积公式。毫无疑问,家长在假期提前给孩子安排了学习任务。我肯定了孩子熟练准确记住了公式,为了能让他静下心参与到课堂中来,我随即提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与高的乘积吗?”全班都安静了下来。

诚然,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很多时候一节课只讲一个公式、一个概念、一个性质,课后相应的习题重基础,较简单,可是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题综合性较强,往往考察的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

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很多教师为了所谓的“高效”,就是出示所要学习的图形--演示课件--熟练记忆基本公式及公式变形--疯狂刷题,表面上似乎达成了学习目标,而恰恰忽视了数学的本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这一数学核心能力,而培养这个数学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认知经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学具,自主探究本节课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只要掌握新知可以转化成旧知,并能发现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就能顺利推导出梯形的公式。

这样的课堂可能显得有些凌乱且耗费时间,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仅对公式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而转化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不论在数学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关注知识学习的结果,轻知识学习过程,以致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薄弱。新课改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与时俱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04 板小 张老师:

新教学,“新”在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重视学生历“学”,一改以往教师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方法,教为学服务,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尝试解释——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进行探索研究——获得研究成果,这样的教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俗话说“听来的不可信,看来的不真实,经历的难忘怀”,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只听仅能记住所听内容的15%;只看不听能记住所看内容的25%;既看又听能记得65%;听、看、做,多种感官结合效率最高。这足以说明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获得体验的价值。

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而且是符合小学生逻辑思维规律的,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和生成,学生体验能力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新授课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从数学教学看,学生体验源于实际生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能更好地领悟数学学科的实质,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也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的备课不再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将要培养的体验能力与教学内容及相关数学知识、教育教学原理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探讨其特点和不断变化的情况,因势利导,找到最佳切入点。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高效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各尽所能”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不同学生的各种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提高。

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考、见解和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交流、领悟,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实现个人价值和发挥创造潜能的自由空间。学生亲历某一教学事件或情境,通过多种心理活动,必然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经验。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反思、总结、补充、修改、调整,巩固学生积极的体验,校正消极体验,通过变式训练 、深入思考、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渗透数学思想等,使学生的体验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拓展和升华。

2021年9月3日

学习《崔允漷:新课标的修订,将带来哪些教学变革》论坛(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美国   素养   标的   公式   学业   学科   学历   教授   核心   能力   老师   课程   数学   教师   知识   学生   论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