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为人父母的,谁不喜欢孩子对自己小意又体贴。可就算是“贴身小棉袄”,她的温柔也不是对谁都绽放的。

妈妈下班到家刚坐定,开门声又响起来,原来是姐姐回家了,双胞胎妹妹立刻到门口迎接。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三妹妹麻溜递上拖鞋,还等着把换下的鞋子送回去。

二妹妹做负责拎包:大姐,把包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结果包有点重提不起,俩妹妹就合力把包拖走了,这样的妹妹叫人怎么能不爱呀?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这样可爱的宝宝,来一打也不嫌多呀。路人羡慕的口水,隔着屏幕都挡不住了。老母亲却在旁边哀嚎:

“我5分钟前到家的时候,咋没这待遇呢?”

妈耶,要真是这样,要真是这样的话,还真是叫人“羡慕、嫉妒、恨”呀。

一、孩子为什么会“选择性体贴”?

别看小孩子很可爱,他们的软萌体贴可是分人的。

邻居二嫂有个小孙子,今年三岁了。每次和奶奶出来玩,孩子就让背着抱着。大热天,一抱孩子一身汗,可不抱娃就哭闹不休。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可这个宝宝和妈妈出来玩儿,都是牵着妈妈的手,在后面乖乖地跟着。

时间长了,邻居们都发现了这件事儿,戏称小娃娃也会“看人下菜碟儿”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孩子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别人对待他的态度不同,孩子本能的趋利避害,就会出现不同的应对方式。

相比妈妈,奶奶更加溺爱孩子,舍不得娃娃哭闹。相对于妈妈,姐姐就更铁面无私了:

“站好了,按规矩来!小心揍你!”

家庭成员有的感性,有的理性,对原则的坚持程度不一样,就造成了小宝贝们“欺软怕硬”的现象。

尤其是奉行“你唱红脸我唱白脸”的家庭,有人严厉管教,有人边哄边宠,孩子更是不知道谁才是对的。

规则意识没建立起来,孩子对大人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了。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二、表达爱是一种能力,同样需要练习

很多父母们都觉得,我生了孩子用心养育他,孩子长大后肯定也是爱我的。这么想固然没有错,可现实生活中仍然会出现让人失望的事情。

大伯生病了,请了病假在家休息,每天唉声叹气和我们抱怨,说哥哥不心疼他。我们听了都替哥哥感到委屈,就问大伯:

哥哥没给您钱花吗?您身上的衣服都是哥哥网购的,家里大件的家具电器也是哥哥给换的,孩子这样很不错了。

可是大伯说,这孩子哪里都好,就是我生病了也不回来看看我。他工作忙咱理解,打个电话总可以吧,也不见他问候问候呀。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原来,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对父母的关心,让病中的老父亲内心凄凉寂寞了。

父亲生病了,做儿子的出钱又出力实属不易,说他没孝心,反正我是不信的。孩子表现得跟父母不亲近,不会关心人,其实更多是情商问题,他不懂得如何关爱别人。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天降暴雨路面积水,一家三口来到路边,爸爸左手扛起妈妈右手牵着儿子过马路。

这时候孩子想什么呢?儿子说我是小男子汉,可以自己走,我们一起来保护妈妈。

很显然,爸爸的行为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妈妈也给了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孩子没有目睹过,什么样的行为是关心,什么样的语言是表达爱,也就无法有样学样,感同身受别人的情感需求。

等到孩子成年了,父母再来抱怨孩子不体贴人,其实孩子也是挺委屈的。因为这种情感上的疏离,是从小到大慢慢形成的。

三、怎样培养孝顺体贴的孩子?

孩子明明很孝顺,父母心里却寂寞凄凉,是所有人都不愿意面对的。

既然孩子情商是从小开始培养的,那我们不妨看看,怎样才能培养孝顺体贴的孩子吧。

1、让孩子成为家庭的真正成员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被善意的边缘化了。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刚出生的小宝宝,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来孩子大些了,我们也经常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担心孩子受到伤害。

父母们出于对孩子的爱,替孩子做了很多事。于是孩子学习自己做事的机会,就被父母善意地剥夺了。

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我替你把地扫干净了,我很棒吧!”那一刻我幡然悔悟,该把做家务的权利还给孩子了,这个家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

只有自己付出了努力,孩子才会珍惜劳动成果,体谅父母生活的不易。

学着承担家庭责任,他才会感受到自己真正的融入家庭,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

就算孩子做不好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接纳的态度包容孩子,让他在试错中成长起来。

孩子意识到家庭需要他做贡献,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性格和情商也会得到的提升。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2、和孩子沉浸式沟通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威严且单向的。父母生活阅历丰富,常常谆谆教诲孩子,却很少尝试着去倾听。

孩子的意见没有被看见,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内心就会纠结痛苦。其实这个时候的沟通,是无法拉近亲子的距离的。

小侄子在学校偷偷玩手机,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收了手机,并打电话叫家长 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

这让嫂子非常恼火,丢了面子是一个,关键孩子马上小升初了,还这么沉迷手机,可怎么得了呢?

嫂子接回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好话说了一箩筐。可小侄子呢,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到最后嫂子也没整明白,这孩子到底听进去了没有。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沉浸式沟通拒绝单向说教,更注重让孩子发表意见,完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

平日里家里的大小事,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听听孩子的意见。有些想法就算不成熟,也代表了孩子的思考。

父母及时发现里面的积极因素,及时肯定并鼓励孩子,他就更愿意和父母交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不能放下威严平等接纳孩子,谁又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孩子情商的发展,一言一行对别人的关怀,都是父母耐心陪练的结果,除此之外真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3、给孩子照顾别人的机会

讲再多的大道理,都不如让孩子在现实中操一次。

儿子5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全家一起吃饭,当时天气很热,就和孩子爸爸喝了杯啤酒。

吃完饭我对儿子说,爸爸妈妈头好晕呀,儿子能不能收拾下碗筷呀,放在碗池里就好了。

结果儿子先去给我们接了杯水,又把餐具收拾进了厨房。我还奇怪,怎么好久都不见孩子出来。偷偷到厨房一看,孩子居然在洗碗。

小家伙笑着对我说:“妈妈你去休息,我一会儿就洗好了”。那一刻真的觉得好暖心。

老公调侃说:“撒谎骗小孩子洗碗,知不知羞呀?”

姐姐回家,双胞胎妹妹争着“伺候”,老母亲酸了:我咋没这待遇?

我笑着说:

这叫示弱,给孩子一个照顾我们的机会。这样的事多了,孩子自然能学着体谅别人。难不成,等我们老了再让孩子学吗?

那时候孩子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不一定是不服的。因为他所有的默认,做家务和照顾别人是爸爸妈妈的分内事了。

父母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好好学习上个大学才是重中之重,只要学习好,以后有份体面的工作在就行了。

孩子健康的人生观和高情商,才能让他拥有一颗友爱的心。让他会关怀父母,体谅他人,在工作生活中如鱼得水。

父母给孩子关心别人的机会,友爱兄弟姐妹的机会,哪怕是养一只萌宠让他照顾,都能让孩子学着付出真心,表达关爱。

我是@菲姐育儿园,致力家庭教育、愿意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二胎妈妈,欢迎一起来聊聊孩子成长那些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妹妹   大伯   侄子   友爱   嫂子   双胞胎   情商   体贴   待遇   哥哥   儿子   爸爸   姐姐   父母   妈妈   孩子   机会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