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再次看了一遍《哪吒之魔童降世》,两个字的评语:颠覆。你可能会问,颠覆就一定好吗?那我再换个词:创新。是的,这是一部颇具创新精神的动画电影。

而且它的创新是“由外而内”全盘贯彻的。“外”指的是“形象”。如果你看过导演饺子的前作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你一定已经感受过他身上的那股邪劲儿。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又看到了这股邪劲儿,重点就体现在人物形象上。片中的哪吒,估计你已经认不出来了。

画着烟熏妆,一脸邪笑,双手插裤袋,到处恶作剧。嘴里还念念有词:“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俨然一个妖气十足的恶童。

这些对形象的改编,可谓大胆。以至于有些人难以接受,原本稚气率真的哪吒,怎么突然成了一副暗黑模样?

但我要说,这个改变我是认的,它让我看到的不光是国产动画制作水平的升级,更看到了国产动画在家庭教育,孩子成长这方面的深度。

陪伴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


他和他,一个本是合该备受瞩目的灵珠转世——哪吒;一个本是合该烂在泥淖里的烂鱼烂虾——敖丙。

然而,命运仿佛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元始天尊说:李靖乃天命之人,便指了一条灵珠转世的“便捷通道”,由太乙真人遣送。

克鲁普斯卡娅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世事无常,魔丸——哪吒降生在钱塘关。哪吒出生后,父母双亲的地位可谓尊崇,李靖夫妇对他关怀,却不溺爱,甚至陪伴时间少得可怜。少到一个怎样的地步?哪吒和母亲踢一次毽子都是难得之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可正因为缺少父母的日常陪伴,导致哪吒看待问题之时容易性子偏激,更遑论他生来就被贴上“坏蛋”的标签。

李靖夫妇是戍守钱塘关的英雄,是百姓的英雄,却不能单单是哪吒的英雄。所以,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哪吒也被要求做一个斩妖除魔的英豪。

而另一端,海底龙宫,美名其曰为龙宫,实则是海底炼狱。申公豹瞒天过海,让原本降生在李府的灵珠,转世在敖丙身上。

可身为灵珠,敖丙却并没有得到灵珠该有的待遇。父亲将龙族期望施加在他身上,师父又颇为严厉。

比哪吒还要不幸的是,他的童年几近于无。

因为出身妖族,所以,即便他求来乾坤圈,救下哪吒父母,让钱塘关百姓免遭哪吒失控后的波及。

可身上那层包裹着龙角的遮羞布一旦去除,便是千夫所指。故而他灰心丧气,在申公豹的威逼利诱下做出水淹陈塘关之举。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诚然,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改变的。

或许,你曾经因为父母不睦,转而自我厌弃。或许,你的孩子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重蹈了你的覆辙。

但是我们要知道,种子,虽然无法选择自哪里生长,但却可以选择怎样生长。

父母之于子女,是风沙也好,雨露也罢。你要知道,这个世上有在狂风暴雨里死去的娇嫩花朵,亦有逆境里向死而生的松柏。

所以沙漠里也会长出独树一帜的沙棘,岩壁里也能钻出新芽来。


永远不要高估一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敖丙希望被父亲认可,实现其愿望,带领龙族,脱离海底炼狱,于是他被迫藏起带有“耻辱”意味的龙角,背起族人的希望,忍辱前行。这是他想实现的吗?并不是,更多的是父亲、师父强加给他的包袱。

哪吒渴望被钱塘关众人认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初,裹着红肚兜的婴孩试图去接触未知的人群,想要尝试与同龄人嬉戏。可他得到的什么?是扑面而来的是烂鸡蛋壳、是迎头痛击的墨汁、是不堪入耳的咒骂。

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所以,哪吒选择了‘魔童’该有的标配,说我有“三分恶”,我便做出“十分恶”来。

他拳打钱塘关众民,脚踢关上众小孩儿,十恶不赦,罄竹难书。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试想,倘若哪吒并非魔丸,敖丙也并非灵珠,倘若他们没有这样坚毅的心智,倘若他们只是两个普通的孩子,那么在面对那些人云亦云的孤立与侮辱时,会怎样?恐怕最后的结局也必不会圆满和谐。

那么,当你的孩子如最初的哪吒那般,以童稚的心灵去探索这个世界时,当你的孩子满怀欣喜得向这个世界招手时,你又会回应他什么?

“这就是个小流氓。”

“这小孩儿心眼儿坏透了。”

“这小子长大也不会是什么好东西。”

这样的话,是别人曾说的,抑或是出自你之口,或许无数次穿凿在你的耳际,已然司空见惯。

我们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百毒不侵,便认为这些孩子也同我们一样,承受得住这样的言语暴力。

要知道,我们这些成年人,数十年浸泡在人世间,尝遍千滋百味,辗转磨折复又跌打滚爬,才于红尘中堪堪站定。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记得之前,大连13岁男孩儿杀害11岁女童一案,刷爆了整个朋友圈。新闻报道里,当警察破门而入时,那位男童整个过程里面容麻木,而他的母亲,则在擦拭地板上的血迹。

这个男孩儿是心灵有过深重的创伤,还是本身就具有反社会人格,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孩子做出了这样惊悚的事情,母亲却还在镇定地替其“遮掩”罪行。由点带面,不寒而栗。可以想见,这个孩子之所以变成今天这副模样,他的家人想必也有着极大的“功劳。”

其实,孩子的眼睛最是透亮,孩子的心灵更是白纸一张,你给他展现什么、灌输什么,你所能得到的回馈都将是相对应的。

当他渴求被周遭人关注、被父母褒奖,被同龄人艳羡,你不妨做一个引导者,给他应有的回应。

寄托与希望是很美好的事物,可是如果过重,则将会成为压垮孩子脊梁骨的包袱。


父母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当十恶不赦的魔丸碰上心怀正义的李靖夫妇与太乙真人,当备受期望的灵珠碰上心里灰霾过重的龙王与申公豹。

我们看到,后天的教育,对于引导幼小孩子的发展说,是至关重要的。

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两个迥乎不同的师父。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哪吒的师父是太乙真人,最初出场的形象便是大肚腩、心宽体胖,恰似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敖丙的师父则是申公豹,瘦马脸、尖下巴,一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滴溜溜地转,十二金仙的觊觎者。

申公豹和龙王,对敖丙的管控是极其严厉的,甚至敖丙说交到了一个朋友,便大加指责。电影里的一个镜头,是敖丙向申公豹汇报日常练功进度。从龙王和申公豹的反应看出,这样艰苦的训练,只是敖丙的日常。而另一边,哪吒的师父太乙,这个人物极有意思,好吃懒做,嗜酒如命。

元始天尊为何要把护送灵珠转世的重任交给太乙真人而非申公豹呢?真的是因为申公豹乃豹子精出身吗?这点我们不做深究。

但对比两位师父,我们可以清晰明了看到:

太乙身上有诸多不良嗜好,可从始至终,他是一个心地十分善良的神仙。所以,当李靖夫人哭求,太乙心软,留下魔丸性命;所以,当哪吒贪玩,假扮母亲捉弄太乙,更有甚者,使火尖枪火烧太乙,自始至终,他没有生过气,更没有发过一丝脾气。甚至,在天雷劫到来时,以身护徒,折损百年道行。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的这三点,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而申公豹,不满于师尊定下太乙将为十二金仙人选,自认为能力更胜一筹,心生嫉妒,偷梁换柱。为功名利禄,漠视钱塘关百姓生死。事情败露,便只顾自己,仓皇而逃。

太乙真人之于哪吒,是师父,更是朋友,慈祥可亲,亦师亦友。申公豹之于敖丙,是师父,更是严师,高高在上,不可僭越。

赵东华曾说,“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孩子,从懵懂之时,便是未经雕琢的璞玉。

哪有从一开始就朽木不可雕的孩童,端看你怎样如琢如磨。


写到最后: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是讲: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及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必再教他了。”

影片的最后,李靖夫妇的深爱,哪吒选择回馈以感恩,烧掉换命符;哪吒的友谊与善,敖丙选择回馈以感恩,携手渡雷劫。

这样发自肺腑的回馈,并非旁人一字一句所能横加干涉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更多的是周遭人的言传身教,以及哪吒与敖丙的自我反思选择。

同样的,父母可以选择施予孩子——爱,所谓对的爱,而并非溺爱。可以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却不能做孩子一辈子的手杖。他们的路还很长,总有你到达不了的旅途。

与其事事亲力亲为,不如抛砖引玉,让孩子在一个理性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将会形成自我完善的认知体系、会有健全的三观,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明辨是非与对错。

所以,是灵珠,还是魔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哪吒   父母   孩子   元始   龙宫   男孩儿   天尊   小孩儿   龙王   师父   海底   夫妇   真人   身上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