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小孩能做什么?

他确实不能做什么,

但他可以让你什么都做不了!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这段特殊时期,上到大学,下到幼儿园,各地的学校都推迟了开学日期。


这消息,对于各位本想安安静静在家休息,现在却不得不应付四脚吞金兽的家长们来讲,日子就有点难过了。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在我们的后台和亲子社群,也断断续续收到了很多年轻爸妈的吐槽,面对楼下这些爹妈的倾诉,好吧,我们懂!家有神兽的都懂!


01

亲子情谊崩溃型 Candy妈 杭州 孩子4岁

平时上班忙,难得和孩子相处那么久。最始几天还母慈子孝,可是过了一周以后就开始考验亲子情谊了。想睡不让睡,想工作不让工作,不陪着就哭,一陪着就得意忘形。觉得总让他看动画片没意义,但关了电视又不知道能做啥,很愁,每天都想把他送回幼儿园!


02

鸡娃焦虑型 1+1=4 北京 孩子5岁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我和孩子妈都得出门到岗上班,就剩下家里老人和两个娃。小儿子1岁还行,有人照顾,大娃6岁就有点愁了。老人家只知道让孩子吃饱喝足,不知道怎么教育。每天就在家玩玩具,看动画片。


03

居家办公障碍且自我反思型 晴天妈妈 重庆 孩子3岁

在家开工第一天,娃总是能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你的电脑前,你的会议上。打断你和老板的通话,删掉你写好的文稿……你能想象你在认真开会,而你的娃突然冲进来说妈妈我要拉粑粑的盛况吗?


真的,终于理解了微博上说的:在家办公最大的障碍,不是协同工具不好用,不是远程沟通不高效,而是家里孩子不上幼儿园……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然而,每次孩子在我忙碌的时候找我说话时,我内心又是极其纠结的。理他自己工作被打断了,不理他又觉得会让他心里难受。


这位妈妈其实说出了很多爹妈遇到的一个困惑。而她的这一纠结,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见的一件事。


年前,我带儿子去了一家DIY手作体验店。


陪儿子选好材料后,我就坐在一旁看他自己捣腾。


这时,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拿着一串做了一半的手链,兴致勃勃地问妈妈:“妈妈,你看我这样搭配好看吗?”


妈妈正专心地看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点得飞快,面对女儿的询问,她似乎没有听见。


女孩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又满怀期待地凑到妈妈身边:“妈妈,我做的手链好看吗?”


妈妈敷衍地点了点头,可是视线一直没离开过手机。


小女孩一脸失落,手里的动作也慢了下来。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几分钟后,她再次把穿好的手链递到妈妈跟前,小声地问:“妈妈,你看看喜欢吗?”


妈妈漫不经心地抬起头,有些不耐烦:“妈妈有事,你自己玩吧!”


小女孩愣了一下,瞬间红了眼眶,然后突然把手链往桌子上一甩,大声喊道:“我不想玩了!”


妈妈终于回过神来,却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委屈,反而觉得她不可理喻:“不好好玩就回家!”


说完一把扯过女儿,向门口走去。


看着小女孩因哭泣而抽动的背影,我莫名觉得心疼:


自始至终,她的妈妈都不明白,女儿的脾气和眼泪,是从何而来。


也许,她只是需要妈妈的一点关注和肯定;也许,她不过是想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和最爱的妈妈一起分享。


可是,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和冷落,像一盆冷水,一点一点地浇灭了她心中的渴望,那些失落、委屈和无助,最终使她的情绪崩塌。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


“等一下”“我在忙”“别烦我”“自己玩去”……


忙碌的时候,不顺心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这些话语,都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一次两次或许没关系,但次数多了,那种被无视、被遗弃的感觉,足以让孩子开始不愿诉说。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经常被父母忽视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一位答主说:


这种感觉太熟悉,因为从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就像是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实。


她回忆说:


妈妈每次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自动切换到无视她的状态。


跟她说话,不理;给她买东西,不要;向她献殷勤,直接走掉……


久而久之,她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并且伴随着思想极端、爱钻牛角尖、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害怕犯错、懦弱等很负面的性格。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也许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表现,但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并不那么重要。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我们都渴望被关注,尤其是孩子。


电影《狗十三》里,李玩的爸爸曾经许诺要带她去看天文展,却在当天带她去了饭局。


眼看时间越拖越晚,爸爸却丝毫不理睬女儿的焦灼和央求,还不以为意地在众人面前调侃:“人的事儿还没弄明白呢,还看天文展?”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李玩生气极了,独自跑去天文馆,却发现早已闭馆。


也许,她对爸爸的失望,从那一刻起,就已经攒下了吧?


因为被忽视,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她的狗“爱因斯坦”身上。


后来爱狗丢失,所有的失落和失望统统被点燃,她也在瞬间崩溃。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打扰”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简单的回应,因为这代表着关爱和重视。


台湾作家张晓风曾说过,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


父母的看见和回应,能让孩子充分享受到爱的滋养,给予孩子独立和勇敢的底气。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对待孩子,最忌“无关回应”。


比如孩子心爱的宠物丢了、死了,孩子明明很伤心,你却无关痛痒地说:“没事,我们再买一只。”


及时回应,也并不意味着:孩子想要什么,我就马上给他什么。


“无关回应”让孩子觉得,他的感受不被接纳和理解,从此不愿敞开心扉;


对孩子的需求不分情况地照单全收,会让孩子难辨是非、漠视规则。


正确的回应,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他的心声,肯定他的情绪,然后用温和平等的姿态,引导他遵守规则、学会等待。


在这一点上,演员胡可的“我知道”句式一直为人所称道。


当儿子想要把不属于自己的玩具带走时,胡可说:


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这是规则。”


当儿子从水堡里出来因为害怕哭泣时,胡可仍然第一时间拥抱儿子:


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表现很好、很勇敢,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陪伴孩子,倾听不是最重要的,回应才是!


一句“我知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理解和关切。


一句“但是”,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可以得到别人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妈妈及时的关注和温和的回应,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一直和他在一起。


回应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难。


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花足够的心思去了解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得到满足,他就不会一直缠着父母索要。


—— ···完···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孩子   爹妈   手链   亲子   小女孩   幼儿园   害怕   情绪   儿子   爸爸   父母   女儿   规则   妈妈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