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观点如潮水逆流 唯独心声不息

文 | Esther



我接触摄影是在刚刚上大学的时候。大一的时候有一门摄影课,老师是美国华裔,他很有才华,对每一个想要学摄影的学生也非常用心。他让我们人手买一本百来块的,跟砖头一样重的《美国摄影教程》。很可惜的是包括我在内,几乎每个同学都没怎么认真看,买了就算了,买回来当压泡面的“神器”倒是非常实用。现在这本教程还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积满了灰,闲置群上有很多新生在求,我也没舍得出。


总是想着,会看的,我会看的。今年暑假我就看完它,明年寒假我就看完它,结果就这样到了大三,我还是一次都没有认真地翻阅过。


刚拿到相机时的我,既不会调色也不会构图,抓着朋友拉到街上就是一顿乱拍。那时候总喜欢拍一些“无意义”的东西,比如掉落在阳光下的落叶,午后被阳光照亮半侧的奶茶,下午攒满了零碎阳光的树林。阳光总是美好的,你抓住了它就像抓住了希望,它让你看到明暗,看到祥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对光总会有异乎寻常的最原始的执着。


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后来懂一点构图了,懂一点调色了,觉得风景再无“意义”,而各色各样经过我的“人”才是最有“意义”的,我就无法自拔地沉浸在街拍里头了。没有“人”的风景是不完整的,我当时兀自地这么认为,从热爱拍天真烂漫的小孩,到拍衰老的、劳动的、艰苦的老人,再到一些没有特定指向的,只是我觉得这个人存在于此刻,他“好看”,我就要拍他。



我非常自负地以为,我所做的一切是在发现美,寻找美,记录美,我在记录历史,并为来者提供过去的世界。后来有一节课,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既教摄影又教剪辑的老师(总觉得我们院教艺术的老师看起来好像都怀才不遇),他在上课自言自语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却记下来记了很久。他说:“当单反成为古董,摄影技术平民化,操作越来越傻瓜,但好的照片越来越少……面临精英与平民的冲突。趁现在你们还年轻,多拍点人像,也许你们现在还不能感受到,但这在未来,哪怕是废片,也会具有非常美妙的意义。”


当时我在台下频频点头,恨不得直接进行一个起立鼓掌,每个字都说到了我心头上,他的话更让我坚定地去坚持记录人像。后来又拍了更多,疫情下放风筝的人,亲戚结婚时躲在门口外偷偷看的小孩,在树下吃盒饭的流浪者,在老家那些留守的老人。我将我所能看到的角落观察、收集、并以我想要呈现的方式进行保存,我狂妄地想象着这些照片有朝一日会真实地成为历史,在我年老的时候,不仅我还活着,他们也活着。


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农村搬花生的老人


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城市流浪的老人


曾经看过一个大师教调色的视频,他讲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写出来的文字,所有构成艺术的一切都会影响你对调色、对摄影的选择,这代表我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汲取知识。这个观点或许也是促成我重新进行大量长阅读的因素之一,我又捡起了俄罗斯文学、德国文学诸如此类的或名著或当代经典作品来看,直到我读到《记忆 记忆》,我关于摄影一切美好的憧憬在此书被全部推翻了。


问题还在于,在镜像的再现中,不但死者会消失,生者也无法幸免……事实上,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每一张自拍、每一次合影、每一张证件照都会渐次将我们的生活串成链条,变成一段历史(但那既非我们对自我讲述的,亦非我们希望向亲近者所传达的),变成线性的“曾经——现在”,变成一套并非由我们编选的瞬间。


等待它们的,将是另一个墓地——巨大的人像档案,对于其中绝大多数人我们一无所知,除了她们曾经活过。这种“不死”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它往往非你所愿。如今照片所记录的,不是别的,正是死掉的身体,是被剥夺了个人意志和选择的那部分自我,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将之据为己有,毫不费力地加以固定和保存。这是死掉的,而非留下的。

在这层意义上,我所拍摄的并不是“历史”,而是“记忆”。是一种通过我主观的选择,主观的调整,一切都是经由“我”而并非他们的,“我”的记忆。为什么我会选择去拍看起来笑得很开心的小孩,而不是去拍另一个什么也没做的小孩?为什么我拍了无数个流浪汉,却没有把镜头对准流浪汉旁的所有普通人?再者,即使我将镜头对准了某一人,只要有“凝视”,它就不是“无主”的。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是我对自我“记忆”的编排,更包括潜意识里的划分标准。只要我拿起相机,对准街道,并对过往的行人基于一定划分标准来评判他是“美”亦或“不美”,值不值得我摁下快门,我就是无法辩驳的“实用主义”,优势永远站在更“光鲜夺目”的一侧。


或许这也正是“新闻价值”的伦理问题之一吧,我们不可能关注到所有人,只允许关注浮出水面的、更明显的那一部分。不如说,看见并保存一切存在或曾经存在之物,这样的想法更加野心勃勃,毕竟怎么想也只有“祂”能胜任。关于摄影,我仍只限于编排我自己的“记忆”,曾经看到过认为摄影是把他人的灵魂切片切下一小块保存在玻片中,如今我更相信摄影是把自己的灵魂切片切成每一份并保存在玻片中。我在无数张陌生的面孔里看到了自己,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

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END-



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我拍摄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忆”



■ 编辑排版|Esther,胡吃海喝第一名

■ 图片|Esther

独立思考的人自会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记忆   历史   流浪汉   构图   美国   切片   人像   小孩   老人   观点   意义   自我   老师   阳光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